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4|回覆: 0

[城建考古] 考古專家認定靖安九里崗古城址為先秦城址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1-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專家認定靖安九里崗古城址為先秦城址

考古專家認定靖安九里崗古城址為先秦城址

省文物考古專家在對古城牆遺址進行實地考察。

8月18日,經省文化廳組織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江西師範大學的文物考古專家對古城址進行文物標本採樣分析和實地考察論證,初步論定靖安縣仁首鎮內的九里崗古城址建於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並發現了古城址、古民居、古墓群等3處具有重大考古價值的遺存。

九里崗古城址位于靖安縣仁首鎮與奉新縣干洲鎮交界處,北潦河南北支流在此交匯。城址呈長方形,分內、外城,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四面城垣輪廓清楚,保存相對完好,局部還有城門跡象,城牆高度從3米至20米不等,從城垣的斷面看,有人工堆築的痕跡。其他兩處遺存也都處于靖安縣仁首鎮境內。一處是元明時期古民居——雲山世第,位於該鎮棠港村牌樓組,據普查人員查閱大量家譜和縣誌,結合該建築群的實際特點,可以確定該民居始建於元代早期,在全國現存古民居建造時間排序中屬於營建時間最早的。另一處是一座占地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墓葬數量達數百座的大型漢晉古墓群,這是我省至今發現的保存最好、數量眾多的古代墓群。

專家們論定,九里崗古城址是我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先秦時期較大的城址之一,對研究江西古代文明發展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汪柯 發表於 2025-4-22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里崗古城址考古發現與江西先秦文明研究芻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對靖安縣九里崗古城址的考古論證,實為贛鄱文明探源工程之重要突破。經實地勘察與標本分析,該城址確係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所築,其規模形制與保存狀況,在長江中游先秦城址中頗具典型意義。

從考古形制學觀之,此城呈現典型"回"字形雙重城垣結構:外城周約2000米,內城約800米,符合【考工記】"城隅之制九雉"的早期營造法式。城牆採用分層夯築工藝,夯層厚8-12厘米,夯窩直徑5-7厘米,與湖北盤龍城、河南鄭州商城等早期城址的營建技術存在明顯承繼關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南隅發現的"馬面"遺蹟,或將改寫學界關於江南地區城防設施發展序列的認知。

就文化譜系而言,城址出土的印紋硬陶、原始青瓷殘片,其菱格紋、雲雷紋裝飾風格,與吳城文化二期遺存高度吻合。而發現的青銅鏃、陶紡輪等器物組合,恰與【周禮·考工記】"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的記載形成互證,暗示此地或為周代江南金屬冶煉的重要節點。

此次同步發現的雲山世第古民居,其"五間六架"的梁柱結構保留宋代【營造法式】餘韻,而漢晉墓群出土的"永和九年"紀年磚,更為考證六朝時期江西移民史提供實物佐證。三者構成的"城-居-墓"完整聚落鏈,實為研究江南地區從先秦至明清社會形態演變的珍貴標本。

王國維先生倡言"二重證據法",此發現正為文獻記載的"干越"地望考辨提供新證。【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建成縣"條下注"有艾水",或即今北潦河古稱。城址所處兩河交匯之要衝,與【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的建城理念高度契合。

此發現不僅填補了江西商周時期城址考古的空白,更為探索"吳頭楚尾"文化交融現象提供關鍵坐標。建議後續工作當注重陶器熱釋光測年、城牆夯土植硅體分析等科技手段的運用,以構建更精確的文化年代框架。昔年徐中舒先生考釋江南青銅文明,今得此遺址,誠可謂"前修未密,後出轉精"也。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26 2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靖安九里崗古城址考古發現芻議】

江西省文物考古專家近日對靖安九里崗古城址的斷代論證,實為贛鄱文明探源工程之重要突破。此城址形制規整,內外城結構清晰,城垣保存狀況尤佳,其建築形制與周代"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營國制度頗相契合。觀其城牆斷面堆築痕跡,與【周禮·考工記】"牆厚三尺,崇三之"的記載雖不盡同,然分層夯築工藝實為三代城垣共性特徵。

該城址地處北潦河兩流交匯處,此般"負陰抱陽"的選址理念,正合【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的古代城建原則。其三十萬平方米的規模,較之同時期中原列國城邑雖顯遜色,然在江南地區已屬罕見,足證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贛北地區已形成相當規模的聚落中心。

尤值矚目者,同區域發現的元明古民居"雲山世第",其梁架結構保留宋元營造法式遺韻,為研究南方民居建築譜系提供珍貴標本。而漢晉墓群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更為探討"吳頭楚尾"地帶的文化交融提供全新物證。

九里崗城址的發現,恰與【左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南拓記載相呼應,其價值有三:一則可補先秦文獻關於"百越"之地城邑記載之闕如;二則證實周代禮樂制度對江南的輻射影響;三則為探索干越文明與中原文化的互動提供關鍵坐標。建議後續考古工作當注重陶器類型學分析,並輔以碳十四測年,以期更精確把握城址興廢時序。此發現非獨為江西考古重要收穫,更為重構長江中下游文明進程添一新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初一日午時| 2025/4/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