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81|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調腸三合湯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11 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醫師,湖北省知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學術上側重【傷寒論】方的現代臨床拓展應用。在臨床上,注意理論聯繫實踐,強調四診合參,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經驗,喜用經方並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症,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見地與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葛根15~3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木香10克,炒白朮15克,白芍15~30克,防風10克 ,陳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調和肝脾、厚腸止利、清熱除濕。

主治:各種急慢性胃腸炎、肛痔等疾病,症見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便不爽,肛門灼熱,或下利黏液血便等。注意:急腹症不在本方所論之列。

用法:每劑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規律,心情舒暢,禁食辛辣油膩或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利於腸道功能及早恢復。

方解:脾者,太陰濕土,主運化水液;肝者,厥陰風木,主氣機疏泄。常者,木能疏土,土能榮木,此為和也;變者,木旺乘土,土壅侮木,此為亂也。痛瀉一症乃臨床胃腸疾患之常見症、多發症。【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痛瀉並作,不離肝脾。脾虛則水液運化失司,致濕停成飲,濕聚成痰,漸之遏阻陽氣之宣通而化生鬱熱,日久濕與熱合,多現土家濕中夾熱之象。脾虛而肝乘,加之濕熱蘊結於胃腸,阻滯氣機,故臨床多見痛瀉、裏急後重等症。成肇仁指出,此病本在肝脾,標在濕熱氣阻,臨證當以調理肝脾為主,兼以清熱行氣化濕。

本方由葛根芩連湯、香連丸、痛瀉要方三方化裁而成,故稱其為腸之『三合湯』。方中葛根辛涼輕清,入陽明,起陰氣,升津以止瀉;黃芩、黃連性味苦寒,清熱燥濕以止利;木香味厚而氣薄,辛行苦降,行氣以止痛;白朮苦溫,補脾燥濕,白芍酸寒,柔肝緩急以止痛,二藥相伍,土中瀉木,抑肝扶脾;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和胃;防風辛能舒肝,風能勝濕,甘可悅脾;甘草味甘補中,調和諸藥,脾虛者炙用,邪實者生用。全方用藥精當,配伍巧妙,共奏調和肝脾、厚腸止利、清熱除濕之功。

加減運用:若見腹中掣痛伴胸脅脹滿,與情緒刺激相關而屬肝鬱者,可與四逆散化裁;若見痛瀉伴便稀、苔白,偏於濕者,可與胃苓湯化裁;若見下利膿血赤多白少伴舌紅口渴,偏於熱者,可與白頭翁湯或黃連解毒湯化裁;若見久利,時作時止,病情反覆而屬濕熱稽留陰傷者,可與仙桔湯化裁;若見下利久治不愈,寒熱錯雜而屬厥陰病者,可與烏梅丸化裁;若見痔瘡下血而屬腸風血熱者,可與槐角丸化裁;若見病久乏力,神疲倦怠而屬脾虛者,可與香砂六君子丸或參苓白朮散化裁;若見腹痛日久,痛處不移,入夜尤甚而屬血瘀者,可與隔下逐瘀湯化裁;若見腹痛急迫拒按,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而屬濕熱蘊結者,可酌加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金剛藤清熱散結以解毒;若見肛門墜脹,時有便意而屬邪滯者,可酌加檳榔、厚朴、枳實、熟大黃祛邪調氣以除後重;若見肛周潮濕伴痒疹而屬濕熱下注者,可酌加苦參、黃柏、地膚子、椿根皮清熱燥濕以止癢;若見噯腐吞酸,腹脹納差而屬食積不化者,可酌加焦三仙、雞內金、萊菔子、雞矢藤化滯以和腸;若見病程綿延,腰膝酸軟,久病及腎,偏於腎陰虛者,可酌加黃精、阿膠、女貞子、旱蓮草補腎以護陰,偏於腎陽虛者,可酌加乾薑、肉豆蔻、骨碎補、仙靈脾助陽以扶正,偏於腎陰陽兩虛者,可酌加乾薑、骨碎補、阿膠、黃精等以燮理陰陽。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