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3|回覆: 2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調肝健脾湯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1-20 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恩樹,1944年出生,江蘇省儀徵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揚州市名中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任氏『然』字門中醫內科第十二代傳人。師從全國名中醫任達然,臨證善用經方,自創時方。臨證擅長治療內婦科雜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著作【任達然老中醫臨床經驗錄】。多次獲市優秀科技論文獎和科技進步獎。

組成:醋炒柴胡10克,炒白朮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石打穿15克,半枝蓮15克,虎杖10克,鬱金10克,丹參10克,澤瀉10克。

功能:清化肝脾濕熱,活血祛瘀解毒。

主治:B型肝炎HBsAg、HBeAg、HBcAb陽性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方解:醋炒柴胡直入厥陰肝經,有調肝之功;白朮、陳皮、茯苓、豬苓健脾滲濕;鬱金祛瘀止痛,且有退黃之功;半枝蓮、虎杖清解熱毒,現代研究表明對B型肝炎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丹參、石打穿活血祛瘀,增強肝臟血流量,擴張肝內血管,減少肝細胞壞死;澤瀉利水滲濕泄熱,使病邪能及時排出體外。全方共奏清肝健脾、利濕泄熱、祛瘀解毒之功。

加減及備要:氣虛乏力者,可加黃芪、黨參,以益氣補虛,增強免疫力;兼有肝陰不足者,症見肝區隱痛、口乾喜飲、掌心發熱、舌紅少津、脈細數,酌加沙參、麥冬、白芍,以滋養肝陰;若肝氣鬱滯較著,症見肝區疼痛、舌紅苔黃、脈弦數,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泄肝定痛;若鞏膜黃染、小溲發黃,加茵陳、山梔,以利濕退黃;如胃熱較盛,牙齦出血,加山梔、知母、茜草、生地,以清熱涼血。

對於B型肝炎的治療,張恩樹指出,必須堅持用藥2月以上,衡法守方,藥力專攻於病所,積微成著,著而成效。此外,切忌酗酒及勞欲過度,避免濫服各種藥物,以減少對肝臟的進一步傷害。

(文中所載處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天魔 發表於 2025-4-1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調肝健脾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應用芻議

張恩樹先生所創調肝健脾湯,乃融經方理法與時方創新於一體的治肝要方。觀其組方,深諳"肝病傳脾""濕熱瘀毒互結"之病機,體現了"調肝實脾,清化並舉"的學術思想,頗具任氏"然"字門"衡法守中"之特色。

一、組方精要探析
方中醋炒柴胡爲君,取其醋制入肝之性,既疏肝解郁,又避劫肝陰之弊,暗合【醫學衷中參西錄】"柴胡善達少陽之氣"之論。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四藥相伍,構建"四維健脾滲濕法",既承【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又創新性引入豬苓增強利濕之功。半枝蓮、虎杖爲當代抗病毒要藥,其擇用體現"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現代思維,與【本草綱目】"虎杖治大熱煩躁"記載相印證。丹參、鬱金、石打穿組成"活血三才陣",既承【神農本草經】丹參"主心腹邪氣"之效,又發揮石打穿民間草藥特殊功效。

二、病機治法對應關係
該方針對B肝"濕熱瘀毒"四大病理環節:柴胡、鬱金疏解肝鬱;白朮、茯苓健運脾土;半枝蓮、虎杖清解熱毒;丹參、石打穿消散瘀血。四組藥物形成"疏-健-清-消"立體治療網絡,與【景岳全書】"治郁當責肝,治痰當責脾"之論一脈相承。尤妙在澤瀉、豬苓通利三焦,使邪有出路,深合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旨。

三、臨證化裁要訣
張氏加減法體現"三因制宜"原則:
1. 氣虛型加參、芪,取法東垣補中益氣湯意
2. 陰傷型配沙參、麥冬,宗魏玉璜一貫煎法
3. 氣滯痛甚佐金鈴子散,承【聖惠方】理氣止痛之智
4. 黃疸明顯合茵陳蒿湯,續仲景退黃心法
此等化裁,既守病機之本,又應變證之標,彰顯"持重達變"的辨證思維。

四、應用注意
張氏強調"守方兩月"的要求,實本於【傷寒論】"守法守方"之訓。現代研究證實,B肝病毒cccDNA半衰期約58日,與傳統用藥周期不謀而合。然需注意:
1. 定期檢測肝功能及病毒載量
2. 舌苔轉薄白、脈象趨緩和爲有效指征
3. 若見ALT急劇升高,當考慮"免疫清除期"特殊反應

此方之設,既承任達然先生"輕靈透達"的學術特色,又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堪稱傳統醫學現代化應用的典範。然須謹記【千金要方】"膽欲大而心欲小"之誡,嚴格把握適應證候,方能用之得宜。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