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4|回覆: 2

[中醫理論] 運氣理論中干支應用的背景及意義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22 0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干化運——將十干納入五行架構,運用其具有表達時間、空間的功能,將其轉換為相應時空區位的氣候內涵。這一思維過程的邏輯程序為:表達回歸年的十天干→根據其五行屬性進行架構→表達時空區位→預測氣候→預測災病及其防治。

•地支化氣——將能標記的十二地支予以陰陽、五行屬性處理,將其納入到陰陽、五行構架之中,於是進一步與已經陰陽、五行屬性處理了的『六氣』與之匹配,分別將能表達時空區位的十二地支轉換為相應的氣候特徵,即:與二十四節氣有固定關係的十二地支→根據其陰陽、五行屬性進行架構→表達時空區位→預測氣候→預測災病及其防治。

十天干原本就是表達一個太陽回歸年的十個時節,十二地支與斗建相對應,是用於標記一年十二個朔望月的名稱。運氣理論將天干地支納入陰陽、五行構架之中,使之與時空關係密切的氣候變化聯繫在一起,從而通過表達不同年份、不同時節的干支,能夠對相關年份、時節的氣候變化進行預測,這就是『天干化運』『地支化氣』的思維背景。

五運六氣理論是通過天干地支、氣、陰陽、五行知識,演繹60年、10年、12年、6年、1年,以及一年之中的73.05天、60.875天等7個長短不同時間周期,並將相互重疊,用以預測某年某時段氣候、動植物和人類身心狀態的理論。干支紀時為中國特有的計量時間符號和方法,而各年份氣候的變化有其特定的時間階段和周期變化,所以運氣理論就是在這一思維背景下運用天干地支演繹『五運』和『六氣』的。

【【內經】對一年氣候分類的方法及曆法背景】

內經】根據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不同內容的需要,將天地間的氣候,遵循不同的依據形成不同的分類方法和內容。

   十二月太陽曆法背景下的分類

在十二月太陽曆法背景下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按一年四季,將氣候分為『風、雨、寒、暑』(【靈樞·百病始生】【素問·調經論】);二是按一年六季,將氣候分為『寒、暑、燥、濕、風、火』(【素問·天元紀大論】等運氣九篇)。這是五運六氣理論中『六氣』理論發生的曆法背景。

十月太陽曆法背景下的分類

十月太陽曆法將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大凡將一年分為五季的方法,都屬於十月太陽曆法,一年之中的氣候也必然分為『寒、暑、燥、濕、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五者。這是五運六氣理論中『五運』理論發生的曆法背景。

可見,【內經】在建構五運六氣理論時,既運用了十二月太陽曆法,也運用了十月太陽曆法。

天干化運、地支化氣是在『天人相應』背景下架構的】

五運和六氣是天地間的客觀存在,是人類對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認知和把握。【內經】為了更有效地將其對五運、六氣的認知和把握服務於人類的健康事業,就必須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引領下,將人力不可掌控的氣候變化,納入到其可能會給人體造成傷害的事件並進行預測。這就是【內經】為何要將一年之中的氣候變化運用陰陽、五行模型予以架構的緣由及其意義。

『天人合一』理念,具有天人『同原、同道、同構和同化』的基本內涵。所謂『天人同原』,即人類和萬物一樣皆為天地的一『氣』所生所成;所謂『天人同道』,是指人類與萬物共同遵循着天地間一切規律和法則;所謂『天人同構』,【內經】作者為了認識自然、掌握自然法則,於是就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和方法,將人類能夠認知的事物,均納入到陰陽(包含三陰三陽)、五行的模型架構體系之中。五運之氣或者六氣也不例外。

其中的木(風)、火(暑)、土(濕)、金(燥)、水(寒)五運之氣,主要將其納入五行的構架之中;而風、寒、暑、濕、燥、火(熱)六氣,既要納入陰陽(三陰三陽)結構模式,也要運用五行架構模型,天地萬物都是如此,氣候變化也不例外。

只有將五運、六氣納入『天人相應』的陰陽、五行構架之中,才能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導下,對一年之中的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進行預測和預防。

將風、寒、暑、濕、燥、火六者進行架構時,為了與木、火、土、金、水五者匹配,於是就有了『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問·天元紀大論】),這就是【內經】引出『君火』(熱氣)與『相火』(暑氣)的緣由,並使六氣也與五行架構相匹配。如此,既可以應用五行生剋制化道理表達其相互間的關係,也能在五行歸類理論指導下,用於解釋其對人體五臟系統的影響。

【一年氣候分為『五運』及『六氣』的理由】

內經】將一年的氣候變化進行分類,為何又有五行模型的『五運』(主、客之運),或者是陰陽模型的『六氣』兩種說辭呢?這似乎是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其實不然。

其一,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有其規律可循,但各個年份的氣候遷移,總會有所差異,或者時間提前,或者時間推後,或者氣候變化的性質相同而強弱程度有所不同等等。於是應用兩種不同模型的『五運』和『六氣』,以及『主運』『客運』,『主氣』『客氣』間的關係,可以預測同一年份不同時段,或者不同年份之間的氣候差異。

其二,由於十月太陽曆和十二月太陽曆兩種不同制式曆法的影響。『五行即五時』,五行的本意是指『五個時節』的氣候變化。一年分為五季是十月太陽曆法的基本特徵。顯然,『五運』理論的發生是十月太陽曆法制式的應用,是將一個太陽回歸年分為五個時段(即五季),使木運(風氣)、火運(熱氣)、土運(濕氣)、金運(燥氣)、水運(寒氣)五運之氣納入到五行模型之中。為了與一年(365.25天)的實際氣候變化時間完全相符,故將十月太陽曆用作年節的5~6日,也納入到推算氣候變化的時日之中,每一時段的實際時間為73.05天,而非一季72天。

『六氣』理論,是十二月太陽曆的制式的具體應用。將一個太陽回歸年按每兩個月為一時段(60.875天),全年計六個時段。如此,雖然『五運』和『六氣』的時間劃分方法各自應用了不同的曆法制式,但是都以太陽周年視運動為背景,加之二者的交司時刻一致,所以確保了每年的『五運』和『六氣』總體運行時間一致。這即是『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素問·天元紀大論】)之義。

『五運』和『六氣』兩套理論,既能參與對複雜氣候變化的預測,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於複雜氣候對人體五臟系統所致病證的預測和防治。

【天文曆法是五運、六氣與天干地支結合的依據】

曆法知識是五運、六氣與天干地支結合的依據,這是不容置疑的。所謂曆法,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既然是通過時間的計量來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在商代以前就已經開始應用天干地支記時了,商代已經規制了完整的六十甲子周期表。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在應用天干地支標記所計量的時間(包括年、季、月、日、時辰)。五運六氣理論就是建立在應用天干地支為計量符號,對時間進行計量,並以此為據,對相應時間中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進行判斷和預測。然後在此基礎上,應用『天人合一』理念,預測人體相關內臟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發生相關疾病,據此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無論計量或預測五步五運之氣變化的五時段,或者預測六步六氣變化的六時段,都必須運用天干地支為計量符號,才能運用干支符號所表達的時間,預測相關時段的氣候特點。這就是為何有『天干化運、地支化氣』的曆法背景和依據。

由於十干、十二支都是表示一個回歸年中的時段,故二者的性質類似。但由於十二支以月亮的圓缺為依據,而十干僅與太陽的運行方位有關。所以,天干、地支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有固定的關係。所以,古人將天干地支既用於標記所計量的時間,也用於標記所劃分的區位空間,如依照順時運行法則,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結合二十八宿所分佈的四方,按一定次序間隔地分佈於360度周天之上,使天干地支也具有表達空間區位的意義。【淮南子·天文訓】就將十干、十二支(也稱十二辰)、二十八宿,按一定規律建構在圓形天球上,這是【內經】『五氣經天化五運』圖形最早的文字記載。

時間、空間是支撐自然界(即『天人合一』中『同構』的『構』,即『結構』)的主要構架,而天干地支可以表達對此二者的計量,所以天干地支也就具備了時空構架的內涵。一旦將五運、六氣用干支表達,也就是將其納入到『結構』之中。

因此,運氣理論中的天干地支,通過對所計量的時間、空間區位,達到勾連與時間、空間密切相關的氣候變化,以及由此發生的物候、致病邪氣乃至發生的相關病證,從而達到對其預測的目的。

天干化運

十干是十月太陽曆的十個時節,無論從【詩經】【夏小正】【管子】,還是【史記·律書】【漢書·歷律志】,都有充分證明我國遠古時代使用過一年分為十個季節的曆法。只要我們將『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十天干化五運的口訣與『河圖』之『五行生成數』加以比較,就會發現二者的十干組配方法完全一致。雖然每個天干組配的五行屬性不同,但是二者在起始組配的五行屬性,存在着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即 『水』和『土』,『誰』為萬物生成之始的差異而已。【管子·水地】載:『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菀,根系)也。』【管子·水地】亦載:『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河圖』起始組配的五行屬性為『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突出了『水為萬物生成之始』的理念;而『十干化運』的起始組配為『土』(甲己化土),突出了『土為萬物生成之始』的『重土』思想。二者雖有『五行屬性』差異,但是組配方法一致,均為萬物生成之始的理念一致。

可見,『天干化運』只是為了表達十干所統十月太陽曆的五個季節,不過是將回歸年(365.25天)實際氣候變化周期全部納入計算時間之中(包括5~6天的過年節),所以每一年分為五步,每步為73.05天。【素問·五運行大論】:『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所謂『天地之門戶』,是指太陽周年視運動,位於奎壁二宿,正當由春入夏之時;位於角軫二宿,正當由秋入冬之時。夏為陽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所以古人稱奎壁角軫為天地之門戶。明代張介賓的【類經·運氣類】:『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

此處不過是將十干納入五行架構,運用其具有表達時間、空間的功能,將其轉換為相應時空區位的氣候內涵。這一思維過程的邏輯程序為:表達回歸年的十天干→根據其五行屬性進行架構→表達時空區位→預測氣候→預測災病及其防治。

人們在具體應用時往往省略了中間其所表達的時空區位,直接將十干轉換為五行架構所表達的氣候,這就是運氣理論中『天干化運』的思維本質。

地支化氣

正由於『十二支都是表示一個回歸年中的時段』『十二支以月亮的圓缺為依據』『十二支代表十二月』,十二支與十天干一樣,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有固定的關係。【淮南子·地形訓】有『十二支屬於斗建所指的月名』以及與之對應的時節的記載。『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素問·天元紀大論】)這就是上述條文發生的天文、曆法背景。【內經】根據六氣的陰陽屬性、五行屬性進行架構時指出:『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可見,運氣理論為了預測特定時空區位的氣候變化,於是就將能標記的十二地支予以陰陽、五行屬性處理,將其納入到陰陽、五行構架之中,於是進一步與已經陰陽、五行屬性處理了的『六氣』與之匹配,分別將能表達時空區位的十二地支轉換為相應的氣候特徵,即:與二十四節氣有固定的關係的十二地支→根據其陰陽、五行屬性進行架構→表達時空區位→預測氣候→預測災病及其防治,這就是運氣理論中『地支化氣』的思維過程及其本質。

人們在具體學習和研究運氣理論時,往往省略了思維過程地支中間所表達的『時空區位』,直接將『十二地支』轉換(即『化』)為『陰陽五行架構』表達的氣候名,這就是運氣理論中『十二地支化氣』的思維本質。

運氣理論對此解釋時所說的『正化』『對化』,【玄珠密語】卷三回答了『正化』『對化』。【玄珠密語】:『又生成正化,以何明之?從其本而生,從其標而成也。以何為標?以何為本也?正化為本,對化為標。』大凡五行之生數所化為『正化』,其成數所化為『對化』。【玄珠密語】:『厥陰正化於亥,風化三,本也。故生數對司於巳,風化八,標也,故成數。』【玄珠密語】:『少陰,正司午,熱化二,本也。故生數對司於子,熱化七,標也,故成數。』『土』只取生數。【玄珠密語】:『太陰正司於未,對司於丑,皆雨化五,土無成數也,故只生數。』由於六氣的五行屬性只有『五』,故『熱、暑』同屬五行之『火』。『寅申少陽相火(暑氣)』之『寅』在東方木位,『申』在西方金位,木為火之母(相生),火能克金(相剋),所以,『寅』化火為『正化』,『申』化火為『對化』。這些解釋,不外乎是為了能將與二十四節氣有固定的關係的十二支,轉化為能夠標記與時空區位密切相關的風、寒、暑、濕、燥、火(熱)六氣之符號。當然,這一轉換是有其天文、曆法知識背景的。

但凡討論運氣理論,無不涉及『十干化運』和『十二支化氣』,天干地支與氣運之間有着天文和曆法聯繫,存在着『天人合一』中的『同構』觀念,只有將天干地支與六氣、五運之氣納入統一構架體系,就能運用可以計量時間的干支符號,對相應年份、同一年份某時段的氣候變化做出可能的預測。此處僅就『天干化運』『地支化氣』的天文曆法背景、思維背景作以研究,求證於讀者。

iceyue 發表於 2025-4-2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運六氣理論中干支應用的曆法淵源與醫學價值】

干支體系作為中國古代時空觀的核心載體,在運氣理論中展現出獨特的演繹邏輯。天干化運與地支化氣的實質,是將時間計量符號轉化為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生態模型,這一轉化過程蘊含着深刻的曆法背景與醫學思維。

一、干支演繹的曆法基礎
十干源於十月太陽曆的時節劃分,【淮南子·天文訓】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揭示天干本質是太陽視運動的相位標記。十二支則對應十二月曆的斗建方位,【史記·天官書】所謂"建者,建十二辰"即指此。運氣理論通過五行架構將這兩種曆法系統整合:十干化五運對應五季氣候節律,十二支化六氣契合六步主客加臨。這種雙重曆法背景的融合,形成60甲子周期的動態推演模型。

二、時空轉換的醫學邏輯
【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闡明干支應用的深層邏輯。天干化運通過"甲己化土"等五合規律,將時間維度轉化為五方物候特徵;地支化氣則依"子午之歲,上見少陰"等對應關係,實現空間方位與六氣特徵的映射。這種轉換並非簡單比附,而是基於"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建立時間-空間-氣候-病候的連鎖反應模型。

三、臨床預測的系統維度
運氣理論的精妙處在於構建多周期疊加的預測體系:
1. 主運反映五季常律(年周期)
2. 客運揭示十年變異(十年周期)
3. 主氣固定六步時序(年周期)
4. 客氣呈現六年循環(六年周期)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述"六氣分治,司天地者",通過干支標記各周期交匯節點,形成"三合為治"的複合分析模式。這種多維時空框架,使氣候-病候預測具有動態調整的可能。

四、曆法分類的醫學意義
【內經】兩種曆法背景下的氣候分類,實為臨床辨證提供不同視角:
1. 十二月曆六氣分類(寒暑燥濕風火)對應外感病機
2. 十月曆五運分類(寒暑燥濕風)側重臟腑氣化
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言"五藏應五時",五運更強調人體內在節律與自然周期的共振關係。二者在診療中形成"司歲備物"(五運)與"審察病機"(六氣)的互補應用。

結語:
干支在運氣理論中的應用,本質是建立"曆法-氣候-病候"的轉換模型。這種將時間計量、空間方位、氣候特徵、疾病規律統一於五行架構的思維方法,展現了中國傳統醫學"上究天紀,下極地理"的整體觀。當代研究應當注重其系統思維價值,而非拘泥於具體推演程式,方能真正傳承這一獨特的醫學時空觀。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4-8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運氣理論中干支應用的曆法淵源與醫學價值芻議】

干支體系作為華夏文明獨特的時間編碼系統,其醫學化應用體現了"天人相應"的哲學智慧。天干化運與地支化氣的雙重演繹,實為古人在不同曆法背景下構建的時空預測模型。

一、干支系統的曆法本源
十天干源自十月太陽曆的時節劃分,【春秋繁露】謂"天有十端",對應一年十個月的物候特徵。十二地支則本於十二月太陰曆的月建系統,【周禮】載"十有二辰"以紀月。運氣理論將二者納入五行框架:天干通過"甲己化土"等五運規則,將十干壓縮為五類氣候特徵;地支則依"子午少陰君火"等六氣配屬,形成六種氣象模式。這種轉化實為不同曆法體系在醫學領域的創造性融合。

二、陰陽五行的架構邏輯
【素問·天元紀大論】揭示"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干支的預測功能建立在三重轉化上:首先通過"十干統運"將時間維度轉化為五行屬性(如壬癸屬水);繼而以"地支司天"將空間方位轉換為六氣特徵(如巳亥厥陰風木);最終形成"運""氣"疊加的六十甲子周期。這種架構使抽象的時間單位獲得了具體的物候內涵,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言"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三、臨床預測的雙重維度
1. 五運系統側重年度氣候趨勢預測。如庚年金運太過,【氣交變大論】謂"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提示肺系疾病易發。
2. 六氣系統主司時段氣象變化。【至真要大論】載"少陽司天,火淫所勝",預示相火偏盛病機。二者結合形成"大運-主氣-客氣"的多層次分析框架,如甲午年土運太過遇上少陰君火司天,則需考慮濕熱相兼的發病特點。

四、曆法背景的學術啟示
【內經】兼容十月曆與十二月曆的分類方法,體現了"以歷驗候"的實證精神。十二月曆的六氣劃分(風暑火濕燥寒)對應六經辨證體系,十月曆的五運歸類(寒暑燥濕風)則與五臟系統相合。這種雙重曆法背景下的理論建構,使運氣學說既能把握年度氣候大勢(五運),又可細化季節病機特徵(六氣)。

當代研究當注意:干支預測本質是建立在天文曆法基礎上的概率模型,其價值在於提供"治未病"的時空參照系。如子午流注針法依地支時序取穴,即是此理論在治療學的延伸應用。學者需領會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法,而非機械對應具體病症。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