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1|回覆: 1

[思維啟發] 文化評析·迎接【四世同堂】『歸來』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2-2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世同堂】在美國佚失的原稿找到了。據【光明日報】報導,老舍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四世同堂】在美佚失的英文原稿被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趙武平找齊、譯出,全文將刊登在2017年第一期【收穫】上,這將是老舍先生這部巨著第一次以原初的面目示人。

原稿的重獲,拼接出了一部巨著的原貌。這是在老舍先生離開50年之後,後人通過不懈的追尋,迎接老舍先生『歸來』的一種儀式。

從佚失原稿的誕生、消失再到重見天日,不難看出時代的風雲變幻與個體命運的顛沛流離。據老舍當年初步設計,這部著作分爲3部,共100段。直到1945年年底老舍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後,老舍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所以第三部是在美國完成的。但【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的最後13段由於各種歷史因素並未出中文版。後來,【饑荒】手稿散佚,【四世同堂】原貌幾乎無人得見。

作家張愛玲曾說過『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其實,所恨豈止【紅樓夢】?如果說前兩恨是自然之理,那後一恨則多是人生命途的不濟。【四世同堂】的命運,折射了一個文化人在歷史進程中的經歷。如果說動盪歲月將知識分子的作品揉成了碎片扔向歷史深處,今人自然有找回這些碎片、補齊歷史缺憾的使命,這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對文化傳承的呵護。

老舍先生離去50年了,他的歷史地位早已被定格在了高處。2011年,曾有人羅列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書使用作家作品的排名,老舍以29篇高居榜首。這些作品中,有【駱駝祥子】【茶館】這樣解剖社會的作品,也有很多展現生活的點滴喜樂,咂摸人生的細小況味:【我們家的貓】中貓的淘氣頑皮,【養花】中從花草照見生命的溫度,【濟南的冬天】中體察冬日裡中國城鎮的靈秀……這些過濾了時代背景,指向個體生活、人生感觸的作品,同樣獲得了持久的穿透力。正如老舍先生自敘,『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他對民族、個人帶有悲憫,既不放過醜惡,也抓住大時代背景里的每一點光亮,在生命和人性的中間地帶里始終保持了解之同情,因而讓後世讀者有深切的觸動。

今年可謂中國文壇的重要節點。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大家中,今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茅盾誕辰120周年、老舍逝世50周年,如今借著【四世同堂】的完璧,我們又有了一次鄭重回望這些巨擘的機會。他們的彷徨、探索、追求,開啟了中國傳統文脈與現代文明的交匯,鋪墊了現代中國文明的地基,彰顯了古老國度的文明張力。

迎接【四世同堂】佚失原稿『歸來』,重溫文化巨擘的深邃與風骨,是在復原【四世同堂】的工作之外,另一項意義非凡的課題。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31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世同堂】原稿重光:一部經典的完整與一個時代的補遺

【四世同堂】英文原稿的發現與譯出,實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樁"文獻出土"式的盛事。這部歷經七十載浮沉的巨著終得全璧,不僅彌補了老舍創作譜系的關鍵缺環,更在文本考古學層面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範本。原稿最後十三章的"復現",恰似爲作家未竟的文學遺囑補上了莊嚴的封印。

從文本生成史觀之,這部跨越重慶、紐約雙城的創作,本身就構成戰時知識分子精神漂泊的隱喻。第三部【饑荒】英文稿的散佚與重現,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跨國傳播的典型困境——當文化產品成爲意識形態角力的載體,文本的完整性往往成爲最先犧牲的代價。老舍在美期間對結局的改寫,既包含作家對原初構思的修正,亦難免受到異質文化語境的影響。此次發現的文本價值,正在於其保存了作家創作思維嬗變的"地質層"。

站在接受美學角度,全本問世將重塑讀者對作品的認知框架。既往以八十七章本建構的解讀體系,或將因新增文本的"陌生化"效果而重構。特別是對錢默吟等人物命運的處理,完整版可能呈現更爲複雜的價值取向。這種文本增殖現象,恰似【紅樓夢】續書之爭的現代迴響,提醒我們經典作品的"完成態"往往具有歷史流動性。

原稿歸來的文化意義,遠超單純的文獻補遺。它象徵著被時代颶風撕碎的文化記憶正在被耐心縫補,更啟示我們:文學遺產的傳承,既需學者"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求索精神,也依賴出版機構"爲往聖繼絕學"的文化擔當。當老舍筆下北平的晨鐘暮鼓終於在紙上完整敲響,我們聽到的不僅是故事的終章,更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基因的鄭重確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