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9|回覆: 1

[中醫理論] 從脈氣源流探討痹證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2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關於痹證的發生,歷代醫家多從榮衛失和、風寒濕三氣雜至、正氣內虛等角度去考慮認識,而從經絡脈氣源流循行的角度考慮、認識痹證發生原因者則鮮有。因此筆者結合【黃帝內經】的學習心得,試從經絡脈氣源流角度來探討痹證,以求正於賢哲。

脈氣源流 脈氣源流最早記載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對五輸穴的描述中:『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即古人認為,經絡之氣發源於五輸穴,由五輸穴而出,循灌周身,如環不休。【針灸大成】中予以詳細描述:『所出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為滎,滎象水之陂;所注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為經,經象水之流;所入為合,合象水之歸,皆取水義也。』

從五輸穴的經氣源流特點分析來看,五輸穴中的井穴位處淺小,如水之源頭初出,似木之萌;滎穴處,經氣則逐漸增大,如水匯涓細之流,似星火燎原之勢;輸穴處,經氣注入輸出,由淺而深,經氣較盛,而如土之敦德載物,升降出入為器;經穴處,經氣暢流迅速,脈氣更盛,暢旺盛大之中而欲含金斂之性;合穴處,經氣則匯聚充盛而深大,如秋水之百川灌海,動而不居。如此,則脈氣經過井、滎、輸、經、合五輸穴,最終『行至肘膝與經脈之血氣相合也』(張隱庵語)。由此可知,循行於五輸穴中的氣血多在肘膝關節處內合於經脈,繼續完成其體內的循行。

痹證 【說文解字】云:『痹,濕病也。』【華佗中藏經】解釋為『痹者,閉也』。【易經通注】中說:『氣不達為病。』因此,廣義上的痹證,應泛指一切痹阻不通之病;而狹義上的痹證則是指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關節所發之病。

對於痹證,在【素問·痹論】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此言論述了風寒濕之邪在痹證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其後又說『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榮者,水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則闡明了營衛二氣在痹證發生中的作用,即榮衛失於和暢,血氣不充,則筋攣脈痙,風寒濕邪侵入,從而導致痹證的發生。對於痹證的發病部位, 【素問·痹論】多以五臟痹和五體痹劃分,然五臟痹現代多歸於內科雜病,較少從痹立論診治;只有五體痹仍劃歸於肢體經絡病證系統,在臨床上進行治療。然臨床雖有五體痹之分,但證之所見,痹證多發於四肢關節,患者或肘膝,或腕踝,或肩髖等關節出現疼痛、重着等變化,所以從關節部位的自身特點入手探討,將大有裨益。

五輸穴與痹證 肘膝、腕踝等關節,中醫俗稱其為『八虛』『十二節』等。八虛者,【靈樞·邪客】云:『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即在【黃帝內經】中認為,人體的幾個大關節都是五臟元真之氣所過,經脈血絡所布之處,與五臟氣血的聯繫十分密切,可以代受五臟的邪氣,為五臟的外候;而八虛本身又為關節屈曲之處,體表虛陷之地,其氣血薄弱,腠理疏鬆,易受風寒濕等外邪的侵襲,致使惡血留止、營衛不行,從而發生關節處的疼痛、重着等。『十二節』語出【靈樞·邪客】,是對人體周身十二大關節的統稱,包括了人身左右肩、肘、腕、髖、膝、踝六大關節。【素問·五臟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亦是同理。張介賓在【類經八卷·經絡類二十一】注之曰:『大谷者,言關節之最大者也。節之大者無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髖),四支各有三節,是為十二分。』說明了這十二個關節的重要性。而【素問·五臟生成篇】中則進一步對關節的氣血運行特點解釋為:『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明言其是營衛易受阻滯之處。

綜上可知,人身關節是營衛氣血流通匯聚之處,由於五輸穴多在於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下,其氣與營衛相隨,循行伴合,如微陽之初萌,易損易折,為氣血流注出入的要道。一旦風寒濕外邪欺凌,則微陽弱氣易於傷折,此時受邪如持器受物,易致氣血運行不暢,營衛失職,而與邪氣相合,發為痹證。

由此,我們也可從脈氣源流的角度來探討其治療。如明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就提出:『人之疾病,由外入內,其流行於經絡臟腑,必服藥乃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有力。』認為中藥外用刺激五輸穴中的脈氣運行,使之通貫,不與邪氣合,從而治療痹證,且效果優勝於內服中藥。另外,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難經·六十八難】又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而熱,合主逆氣而泄。』說明採用針灸推拿的方法,在五輸穴中選取相應的肘、膝、腕等關節附近的滎穴、輸穴等通調氣血,並借五輸穴各自的脈氣特點來調和營衛,通關過節,達到『針石緣而去之』(【素問·五臟生成篇】)的效果,也為痹證治療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鑑的道路。

ste0302 發表於 2025-4-17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脈氣源流與痹證發病機理探微

拜讀尊論,深感閣下於【內經】研究功力深厚,獨闢蹊徑從脈氣源流角度探討痹證發病機理,實為發前人所未發。今不揣淺陋,試就尊論未盡之處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五輸穴氣化理論與痹證發病層次
【靈樞】所言五輸穴氣化過程,實為經氣從生發到歸藏的完整循環。井穴如少陽初生之氣,其病多在皮部;滎穴似太陽宣散之氣,其病多在絡脈;輸穴類陽明轉輸之氣,其病多在肌肉;經穴若太陰運化之氣,其病多在經脈;合穴比少陰歸藏之氣,其病多在筋骨。痹證之深淺,正可對應五輸氣化之層次:皮痹對應井穴氣化失常,脈痹對應滎穴氣滯,肌痹對應輸穴失調,筋痹對應經穴不利,骨痹則因合穴氣化失司。

二、脈氣流注異常與痹證形成機制
【難經·六十八難】闡發五輸穴主治,實已暗含痹證病機。井穴主心下滿,正是手厥陰心包經氣化起始受阻,可致胸痹;滎穴主身熱,乃脈氣流注不暢郁而化熱,可致熱痹;輸穴主體重節痛,系經氣輸布障礙濕濁滯留,可致著痹;經穴主喘咳寒熱,因脈氣運行失度營衛失調,可致行痹;合穴主逆氣而泄,為經氣歸藏失司陽氣不固,可致痛痹。此五輸功能失常,實為各類痹證形成的內在基礎。

三、經氣流注時空觀與痹證辨證
【子午流注針經】揭示經氣運行具有時空特性。寅時氣血注於肺經井穴,若此時關節疼痛加重,當責之手太陰經氣化不利;午時注於心經輸穴,若此時痹痛發作,應究之手少陰經氣轉輸障礙。痹證之"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氣",正可通過觀察疼痛發作時辰,判斷何經五輸穴氣化失常,從而精準取穴施治。

四、脈氣源流與痹證治療新探
歷代治痹多取合穴,如委中、尺澤等,此固為要法。然據五輸氣化理論,行痹當調滎穴以疏風,痛痹應刺井穴以散寒,著痹需取輸穴以化濕。尤當重視原穴與五輸穴配合,【靈樞·九針十二原】言:"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痹證日久內舍五臟,更當原輸配合,如太淵配經渠治肺痹,太白配商丘治脾痹,方能標本兼顧。

結語:
尊論開創性地將脈氣源流理論與痹證研究相結合,為痹證診治提供了新思路。若能進一步結合【靈樞·經脈】"是動所生病"理論,探究各經五輸穴異常與特定痹證的相關性,或可建立更為系統的"辨經治痹"體系。管見所及,僅供參考,尚祈不吝賜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