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1|回復: 1

[考古發現] 海昏侯墓刘贺玉印造型独特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3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海昏侯墓刘贺玉印造型独特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

海昏侯墓刘贺玉印造型独特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

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

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正在省博物馆火热展出,展厅内首次展出了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身份的直接证据刘贺玉印。11月30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经专家考证,刘贺玉印的造型为鸮(xiao)钮,鸮钮玉印在此前我国的汉代考古中从未发现过。

在刘贺墓中,出土了刘贺玉印、大刘记印玉印、无印文龟钮玉印材、海字青铜印等各式印章。这枚刘贺玉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面边长2.1、通高1.5厘米(汉代一寸约合2.3厘米)。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字迹线条粗细基本一致,空间分割讲求匀适,显示出方朴端重的艺术风格。

海昏侯墓刘贺玉印造型独特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

海昏侯墓刘贺玉印造型独特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

玉印印钮为鸱鸮

出土之初,玉印被淤泥包裹,印钮难辨真容,有专家根据造型初步判断为蟾钮,后经仔细清理,印钮形态显露出禽鸟特征,又有专家认为是凤钮。近日,经专家考证,该玉印造型匐身回首,短尾疏翅,瞠目钩喙,眉耳毕现,为鸱(chi)鸮(xiao)的造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猫头鹰。这只鸱鸮工艺精娴、生动鲜活、殊为奇特,在此前我国的汉代考古中从未发现过。

鸱鸮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诗经〗用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的呼号,表现了母鸟目睹幼鸟被猫头鹰抓走时的极度惊恐和哀伤。〖史记贾谊列传〗记载,西汉文帝时著名政论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看到有鸮飞入舍中,认为会给自己带来折寿的厄运,悲痛伤感,特别作〖鸮鸟赋〗来自我安慰。由此可见,鸱鸮的形象在汉代已被视为凶鸟。

在传世文献有关刘贺不多的记载中,竟也出现了枭(鸮)的身影。〖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汉宣帝地节四年九月,山阳太守张敞奉命查看软禁中的废帝刘贺在故昌邑王宫内的情状。他在给汉宣帝的报告中说,我想用话触动他,观察他的心事,就用恶鸟试探他,说:昌邑多枭。刘贺回答说:是的,以前我西行到长安,根本没有枭。回来时,东行到济阳,就又听到了枭的叫声。这段对话人们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刘贺有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或表明刘贺犹记得当年凶事谨言慎行。

学术界普遍认为,以当时公认的凶鸟作为个人私印的印钮,无论如何都是非常反常的。这是刘贺本人的创意还是他人所为?这些都有待未来的深入研究为世人带来答案。 

發表於 2025-3-26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海昏侯墓出土之刘贺玉印,诚为汉代考古之重要发现。此印形制独特,鸮钮造型尤为罕见,实开汉代玺印研究之新境。

印文"刘贺"二字作阴刻篆书,布局严谨,左右等分。其线条匀净,结体方正,颇具汉印"平方正直"之典型特征。考其刀法,当属典型汉篆风格,与《汉印分韵》所载官印篆法相合,而私印之朴拙趣味亦存焉。印面边长2.1厘米,正合汉制方寸之规,可见汉代"方寸之印"制度在此印得以完整体现。

尤可注意者,乃其鸱鸮钮制。鸮形作匐身回首状,眉耳钩喙皆刻画入微,实为汉代肖形钮中之精品。考《诗经·豳风》已有"鸱鸮鸱鸮"之咏,《说文》释鸮为"不孝鸟",然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其形,可知此物象在汉时文化意涵颇为复杂。此钮造型既合"铸鼎象物"之古义,又见汉代工匠写实之功力,诚为礼制与艺术之完美结合。

此印之出土,不仅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确证,更为研究汉代印章制度、动物崇拜及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实物。其钮式之独创性,尤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海昏侯墓文物之不断发现,必将推动汉代文化研究迈向新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