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2|回覆: 2

[文化資訊] 『黼黻』考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2-6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黼黻』二字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先後經歷了同一花紋上的華美顏色、衣物或器物上的美麗花紋或圖案、華美的禮服或器物、華美的辭藻等多層含義的嬗變。

從早期文獻載記來看,『黼』『黻』二字很少連用,【尚書·顧命】篇成書於西周初年,篇中三次出現『黼』字,一是『狄設黼扆、綴衣』。『黼扆』即『黼依』,【周禮·春官·司几筵】有:『王位設黼依。』『黼扆』是飾着黹形花紋的屏風。二是『敷重篾席,黼純』。『黼純』是指飾着美麗花邊的蓆子。三是『王麻冕黼裳』。『黼裳』則是繡着黹形花紋的下裳。【顧命】中這三件器物皆為天子所用。【詩經·大雅·文王】:『厥作裸將,常服黼冔。』【毛傳】曰:『黼,白與黑也。冔,殷冠也。夏后氏曰收,周曰冕。』鄭玄箋云:『殷之臣壯美而敏,來助周祭。其助祭自服殷之服,明文王以德不以強。』屈萬裏先生說:『黼冔,當是飾有黹形花紋的帽子。是文王仍讓殷士帶殷冠助祭以表示周人給殷士的尊榮並不把他們當作亡國奴看待。』【詩經·小雅·采菽】:『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及黼』就是金文裏常見的『玄衣黹屯』,即是飾着黹形的花紋玄色袞服。『黻』字最早的出處應當是【詩經·秦風·終南】篇,其文曰:『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這裏的君子,【毛傳】以為是秦襄公。『黻衣』則是飾有花紋的上衣。【論語·泰伯】篇讚美夏禹:『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此處『黻冕』是指飾有花紋的帽子。

對於『黼』『黻』的解釋,劉起釪先生認為是貴族衣服上不同形狀的花紋,以之來表徵貴族地位。而屈萬裏先生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證,認為『黼』『黻』實為相同的花紋。商早期【雷雲紋平足鼎】上就已經出現這種紋飾,因在青銅器上沒有顏色的區分,只以『黹』形說明此類花紋。這些花紋在西周時期青銅器上已十分常見,在衣物、篾席上也出現了這種花紋且已經有了顏色的不同。殷周時期的蓆子和衣服由於質料易朽,現今已無法看到,但那時代的陶器和銅器,有些還保持着『兩己相背之形』的花紋。這種花紋,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變幻多端,但仔細分析卻仍然可以看出它兩己相背的本來面貌。

『黼黻』二字在戰國晚期以後的文獻中較為常見。從文獻記載看,穿『黼黻』之衣者皆為天子或諸侯,顯示出飾有『黼黻』紋飾的是高貴、華美的衣物。金文中所載接受『玄衣黹屯』之賜的人,雖然身份不確定,但從其文來看他們至少也應該是公卿一類的重臣。因其本為青銅重器及高貴衣物上的花紋,西漢始有將其指代華美高貴禮服的用法。如【淮南子·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高誘註:『白與黑為黼,青與赤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漢書·賈誼傳】:『白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荀悅【漢紀·武帝紀六】:『天子負黼黻,襲翠被。』【後漢書·張衡傳】:『士或解短褐而襲黼黻,或委臿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拾遺記】:『員嶠之山名環丘,有冰蠶,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其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代,海人獻以為黼黻。』以文錦為『黼黻』,亦當是華美衣物。

『黼』『黻』以不同顏色的配合形成華麗的色彩,由此引申出華美的辭藻,用作修飾文辭。【北齊書·文苑傳序】:『其有帝資懸解,天縱多能,摛黼黻於生知,問珪璋於先覺。』唐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黼黻其辭,雲蒸而電激。』明宋濂【〖郭考功文集〗序】:『文學侍從之臣,亦皆博習經藝,彰露文采,足以……攄其獻替贊襄之益,致其黼黻藻會之盛。』『黼黻』作為修飾文辭在使用過程中,其使用方法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唐代詩人那裏出現了使動用法,即『使華美』之意。如柳宗元【〖非國語〗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語,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後世之耳目。』此處『黼黻』即是使文辭華美之意。作為修飾文辭,『黼黻』繼續得以發展生發出華美壯麗之意,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九月桃花記】:『桃李不借力於東風,而春色必叨榮於桃李,籍以增輝萬物,黼黻河山也。』這裏『黼黻』是描述山川、河嶽之壯美。

白虎通】曰:『朱草,赤色也,可以染絳,別成黼黻之服,列為尊卑之差。』『黼』『黻』的出現其本意就是要區分貴族地位的高下與尊卑,代表着嚴格的等級規範,由此成為爵祿代指。唐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沖漠,脫落人事,鼎鍾黼黻,罔汩其志。』唐錢起【寄任山人】:『天階崇黼黻,世路有趨競。』【睢州志·藝文】:『又如袁司馬之起廢讜論,李司農之裕國宏謨,黼黻楓猷,爭光日月,貯列金滕。』茗蓀【地方自治博議】:『天子無獨斷之力,民間有參政之權,袞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黼黻』的爵祿之解又引發出輔佐之意,唐柳宗元【乞巧文】:『黼黻帝躬,以臨下民。』宋周輝【清波別志】:『(米芾)困於資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潤色帝猷,黼黻王度。』

因為『黼黻』一直是華美的代名詞,因此與『黼黻』相關的成語也多保留着『黼黻』的華美之意。如『黼黻文章』,【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楊倞註:『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原指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

『黼黻』的古今之意已相去甚遠,『黼黻』原為黹形花紋,最早出現在古彝器銘文中,亦作為祭祀器物的修飾花紋。後世多用作修飾華美的祭祀禮服,因此自其出現時起就被賦予了吉祥、華美、高貴之意,也成為天子、諸侯、貴族的專用詞語。有美好意蘊的詞語都有着較強的活力,『黼黻』在其原意的基礎上不斷派生出『黼黻文章』『黼黻皇猷』『黼國黻家』等詞,更成了華美、禮服、辭藻、爵祿、輔佐的代稱。【荀子·富國】:『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貴賤而已,不求其觀。』『黼黻』出現的本意是通過紋飾的區分讓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職分,因此古人作了雕琢玉器、刻鏤器物、織造不同色彩的禮服,以辨別每個人的身份,並不追求色彩是否美艷。但是貴族們由於地位崇高,『黼黻文章』成為炫耀社會地位的資本,而音樂、宮室則轉變成為享樂的工具,所以,『黼黻』逐漸被後世給予了各種新的解釋,而使其有了更豐富寬泛的含義。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8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黻】字考源補證

【黻】字初見於【詩經·秦風·終南】"黻衣繡裳",【毛傳】云:"黑與青謂之黻。"鄭玄箋:"黻衣,冕服之衣也。"考其形制,【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鄭註:"此皆冕服有黻無黻之差。"賈公彥疏:"凡冕服皆畫黻於裳。"可知黻乃冕服重要紋飾。

【左傳·桓公二年】臧哀伯諫曰:"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杜預註:"黻,韋韠,以蔽膝也。"此說與【詩經】鄭箋相合。今考金文資料,"黻"字作"巿"(如毛公鼎),象蔽膝之形,與"黼"之"黹"部示刺繡不同。【說文】:"黻,黑與青相次文。"段註:"謂青色與黑色相間成文。"

【禮記·禮器】:"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鄭註:"黼言白與黑,黻言黑與青。"此二紋在禮制中形成等級序列。至【荀子·富國】"黼黻文章"連用,始見紋飾與文采意義的融合,為後世"黼黻文章"成語之源。

要之,"黻"本為蔽膝象形,後特指黑青相間紋飾,與"黼"構成周代服飾等級標識,二者連用始於戰國文獻,其語義演變軌跡由具體紋飾漸趨抽象為華美文采,體現了禮器紋飾向文學審美的概念轉化。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7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黼黻"義理考辨】

"黼黻"二字誠為華夏衣冠文明之精粹,其義理嬗變實可窺見三代禮制之演進。今就諸家考釋稍作申論,以明其制度淵源與文教深意。

一、紋飾本源考
考諸甲骨金文,"黹"字本象織物經緯之形,殷商雷雲紋鼎已見其雛形。西周金文所謂"玄衣黹屯",實為"黼"紋早期形態。屈萬裏先生謂"兩己相背"之說甚確,此紋於青銅器、陶器皆可徵驗。然需辨明者,商周之際,"黼"紋尚未嚴格區分黑白章色,至【周禮·考工記】"白與黑謂之黼"的規範,當屬後起之制。

二、禮器功能辨
【顧命】所載三器尤具深意:"黼扆"為天子負扆之制,鄭玄注"斧紋以示斷";"黼純"乃藉席鑲邊,暗合"以紋辨位"之禮;"黼裳"則屬冕服制度。【禮記·禮器】"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的等差,適可印證【采菽】"玄袞及黼"的賞賜規格。值得注意的是,秦襄公"黻衣繡裳"已見紋飾組合之端倪,此或為戰國"黼黻"連稱之先聲。

三、文化象徵析
細繹【論語】"黻冕"之說,可見三代禮制之因革。孔子贊禹"致美乎黻冕",實強調"紋章以昭德"的治理思想。劉起釪先生所見紋飾等差說,正與【左傳】"昭文章,明貴賤"相表裏。至若【荀子·富國】"黼黻文章以藩飾之",則已由具體紋飾升華為禮樂文明之象徵。

四、餘論
今觀傳世文獻與出土實物,可確知"黼黻"演變三階:殷商為單純紋飾,西周成等級標誌,戰國後衍為文化符號。然【考工記】鄭注云:"繪畫之事,後素功。"竊以為"黼黻"之義,亦當如是觀——其紋飾愈繁,反愈見三代"繪事後素"之精義。學者考此,不可徒執形跡,當於禮文損益間求之。

(全文計789字,謹依傳統考據體例,參酌經傳註疏,兼采近人成果,力求義理與考據相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