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0|回复: 0

[文化反思]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2-8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此书开头用了明朝杨慎的一首词,慨叹英雄已成往事,历史已成烟云,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在历史的风云之后,就出现一个这样的形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位白发的樵夫,或者渔父,把酒夕阳之下,笑谈古今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么一种形象,似乎是将冷眼看历史的态度人格化,以表达国人跳开恩怨看往事的豁达态度。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渔父图》 范增 画

而这当中涉及到的渔父形象,一直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神秘的旁观者、总结者,或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或站在历史潮流之外,从各个角度点醒当事人,或者读者。那么,这个渔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屈原遇渔父:

逆向辅导屈原促其更加坚定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其实也是内心的挣扎。

话说屈原主持的变革受群小人干扰失败之后,他本人也遭到流放,忠心耿耿的屈原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他颜色枯槁,心灰意冷,行走游荡在沅江之边,吟咏讴歌在大泽之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人生走入低谷,理想不能实现,抱负受到阻挠,还遭遇迫害,估计连信仰也开始有点动摇。这个时候的屈原,需要有人来安慰和劝解,然而,普天之下,像屈原这样罕见之才,又有谁能成为他的知己呢?就在这个时候,渔父出现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化史上,渔父的形象一旦出现,一定会有大事。

在沅江边上,有一位隐居的渔父,靠捕鱼为生,游离在世界的边缘,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看到形容枯槁、忧心忡忡的屈原,心里可能这么想:好端端的,这位先生怎么这么忧伤呢?仔细一看,这不是大名鼎鼎的三闾大夫吗?怎么混成这样了?于是就直率地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跑到这荒僻的地方来了?

按理来说,屈原这么高层次的文化人,应该和江边钓鱼的人是没什么共同语言的,然而,屈原还是率性地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大家都浑浊,我却清澈;大家都醉了我却清醒,我和这个世界不同调,因此被流放。

屈原面对的这个人生大困惑,在渔父那里却很简单,他爽朗地说:哥们,这不很简单吗?圣人不拘泥于物,随机应变,跟随大流。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既然大伙都喜欢浑浊,老兄你也不如认同他们审美观,他们在烂泥潭里狂欢,你也跟着跳下去一起玩耍;既然大伙都喝得醉醺醺的,你也别装清高,不如一起喝酒吃酒糟。何苦想得那么多,表现得那么高冷。何故深思高举。

屈原本来还有点晕晕乎乎,一听这话,反而清醒了,他立即反驳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我不认同。为什么?打个比方吧,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为了对得起头发,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弹掉,新沐者必弹冠;刚刚洗过澡的人,为了表示爱惜清洁,一定要抖一抖衣服,新浴者必振衣。既然连身体都知道要爱惜干净,讲究卫生舒爽,那怎么能不爱惜自个的清高,去投入污浊的逆流呢?说着说着,屈原越来越激动,话也越说越狠,最后发誓说:就算我屈原跳到江水里喂鱼,也不能拿着清清白白的我,去迎合污浊的尘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见屈原这么说话,也不跟他争吵,笑一笑,摇着船桨,在江面上远去了,远远地留下这首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名的打渔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的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浊,可以洗我的脚。言下之意就是说:屈原老师,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人生的态度由你自己来决定。

马甲分析:屈原为什么会忽然和渔父说话呢?他为什么不听渔父的建议呢?其实,屈原未必真的和江边的渔父交流过自己的人生三观,渔父所说的那番话,要他屈从现实,同流合污,其实正好是屈原心中一时的动摇,文学作品讲究生动形象,切忌枯燥的说理,因此就将屈原心中的动摇、困惑,独立成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渔父。与渔父的对话,其实也是内心的挣扎,所谓的人天交锋。

二人的对话过程,其实就是内心世界矛盾的摩擦过程,而这个过程被戏剧化了,内心舞台变成了话剧舞台。渔父的角色有点类似心理医生,激活他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也就是他的理想,他的情操,从而坚定他的信念。

而这种激活是逆向的,这个角色从对立面着手的。这就好比一个做思想工作的,不顺着你的意思说,而是逆着你的意思说,通过逆向操作,让你发现你的内心真正所需求的。想要的东西,通过否定得以强化,算不算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呢?最后渔父远去时候唱的歌,是人物内心升华的一个表白。

孔子遇渔父:

解脱的最好方式是颠覆一下人生观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孔子遇渔父的故事,发生在庄子的笔下,应该不是孔子的真正遭遇,然而,就文化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出思想的火花。

话说孔丘老师某天下午,正在上课,他觉得有点累,于是命令同学们读书自习,他自己则在音乐室弹弹琴,调剂一下心情,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于是,渔父出现了。还是那句老话,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史上,一旦出现渔父,那肯定有大事。

当时的教室是露天的,头发半白的渔父直接登陆,坐在隔孔子不远的地方,听孔老师弹琴,听着听着,听出了孔子内心的波动,于是问子路同学:你们老师是干吗的?子路说:我们老师可了不得了,天文地理全通晓,负责培养人们各种各样的美德,要做一个有利于天下的人,将以利天下。渔父听了,没有半点表示敬仰的意思,反而淡淡一笑,说:孔老师保重,太辛苦了小心消耗自己的元气,伤害自己真正的灵魂,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然后说声再见,驾船就走。

孔老师弹琴也不是那么专注,一听这话,就说:今儿个咱遇到牛人了,不能放过。他马上推开琴迈开大步沿着江水就追,气喘吁吁地在江边追上了,渔父其实也不是跑得那么快,撑着船在等着他呢。

孔子逮着一个不相干的渔父,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苦闷,周游列国要实现抱负,却像贼一般四处被驱赶,饿也挨过,苦也吃过,还差点把命丢了,我这样积极有为,又是何苦呢?丘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渔父嘲笑道:孔先生,你的苦恼不就是和影子赛跑吗?一个傻子要逃脱影子的控制,于是拼命奔跑,越跑影子越跟得紧,最后活活把人累死。其实方法很简单,走到树影底下,影子不就没了吗?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

孔子受到辅导之后,似乎明白了,站在那里,等渔父走远,学生们追上来时,还久久地不能回过神来。

马甲分析:这位神秘渔父的出现,其实是庄子自己化妆,穿越到孔子的时代,敲打一下这位前辈,也是敲打跟他同时代的儒家门派,告诉他们:别白费劲了,你们的努力无非就是跟影子赛跑。

庄子在这里是写了一部舞台剧,设置了儒家和道家两个人物,前者的人生观是和影子赛跑,后者的人生观是消除影子。孔子和渔父的对话,是两段人生的碰撞。从而得出一种新的思想:在有为和归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儒家人物不屑于归隐,但不妨暂时归隐。确实,最累的时候,不妨颠覆一下自己。

伍子胥遇渔父: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史上最神秘的“马甲”·点醒了孔子屈原的渔父究竟是谁?

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从楚国出逃,脸有饥色,路上被一位渔父看到了,这位渔父去给他取来饮食,伍子胥却怀疑渔父是去告密邀赏,在芦苇丛中躲起来,此时的他正遭楚王的通缉,惶惶如惊弓之鸟,心情也可以理解。渔父喊芦中人喊了好几次,伍子胥才战战兢兢地出来,渔父对他说:你不要想多了,我无非就是看见你饿,给你取饭菜吃而已。

后来伍子胥在临走的时候,反复叮嘱渔父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为了让他放心,居然沉船自尽,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马甲分析:这伍子胥遇渔父的事,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不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渔父其实也是楚国人诚信品德的艺术化处理。舞台上两个人物,一个战战兢兢,对楚国失去了信任,另一个坦坦荡荡,两种品质,两种心理的遭遇,勾画出一个动荡时代的众生相,同时又给伍子胥的人生带来一线光明。

这里的渔父,是诚信美德的一次强烈彰显,也暗示了之后的楚国为什么没有灭亡,得以复国的真正原因。

原标题:中国文化史上最神秘的马甲:渔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