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漢鼎是我國著名的斯賓諾莎研究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詮釋學專家,對詮釋學感興趣的讀者,大都讀過他的書。筆者由於這個緣故,2002年有幸結識了洪漢鼎,並獲得了許多思想上的教益。最近拜讀洪漢鼎的新著【客居憶往哲學人生問答錄】(以下簡稱【客居憶往】)時,發現之前對他的了解其實相當有限。這本問答錄講述了他七十餘年的人生歷程,從文學走向哲學,師從賀麟先生、齊良驥先生的經歷,以及對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思考。
從文學走向哲學·洪漢鼎的哲學人生
洪漢鼎讀研時與賀麟先生合影 圖片選自【客居憶往哲學人生問答錄】 一 自19世紀末葉以來,中國學者即開始注意對西方哲學的譯介與研究,經過數代學者的共同努力,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際,我國西哲界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傳統。從【客居憶往】中可以看出,強調中西互動是我國西哲界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傳統意味著,我國的西哲研究固然是以西方哲學爲主要對象,卻始終以反思、充實、提升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爲重要目的,並自覺地吸取中國智慧,堅持中國立場和視域,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客居憶往】中講到,1951年,洪漢鼎進入無錫市輔仁中學讀書,這所著名的學校曾經培養過許多大文人,如錢鍾書、錢偉長。這是洪漢鼎一生中最美好的時代,他縱身到知識的海洋中學泳,對文學、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6年夏,洪漢鼎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習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從此投身於哲學事業的興趣和志向中。1978年,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院,成爲賀麟先生的入門弟子和助手。由於這些因緣,洪漢鼎與中國西哲界的大部分學者建立了非師即友的密切聯繫,從而具備了深入了解這個領域最優秀的傳統的客觀條件。在這方面,洪漢鼎的老師賀麟先生就是典型代表。
從文學走向哲學·洪漢鼎的哲學人生
賀麟先生寫給洪漢鼎的信件(1964年4月) 圖片選自【客居憶往哲學人生問答錄】 賀麟先生的西哲研究,如他自己所說的是打破中西新舊的界限,而以真理所在實事求是爲歸,這一研究路徑對當代中國的西方哲學有很大的影響。洪漢鼎自覺地繼承了這一傳統。他說,之所以一直致力於西方詮釋學的譯介與研究,就是爲了讓中國學者通過把握和吸收詮釋學哲學的思維模式,來活化我們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同時也是爲了突顯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特點,考察哪些部分是我們需要改進的,而我們有哪些優點,是可以讓西方學習的。顯然,這種強調中西互動和會通的傳統,是基於對中西文化傳統的同等尊重。 二 注重通專結合,是我國西哲界傳統的又一重要方面。 【客居憶往】中講到,洪漢鼎考入北大後第一次拜訪賀麟先生時,賀先生就引用黑格爾的話說,學哲學沒有別的好辦法,只有從哲學史入手,因此賀師要我先從古希臘哲學一直到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普遍的涉獵;不久之後,賀師又告知我,哲學史固然非常重要,但要深入下去需要一個基點,並建議他以斯賓諾莎研究爲起點。賀麟先生所說的就是通專結合的傳統。縱觀我國西哲界的著名學者,絕大部分都是如此。洪漢鼎甚至認爲,所謂科班地學哲學,就是通過哲學史來學哲學。比如他本人,雖然研究重點先是斯賓諾莎,後是伽達默爾,但非常注重了解整個西方哲學史甚至中國哲學史。這種觀念還直接導致了他對哲學詮釋學的理解和接受。 【客居憶往】中講到,洪漢鼎1983年在德國留學時,由於總是聽到德國教授提到Hermeneutik(詮釋學)而不明其義,遂在德國朋友的建議下閱讀詮釋學大家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結果一讀就有一種驚醒之感,意識到原來所謂哲學不必局限於思辨哲學和分析哲學,完全可以是一種哲學參與的經驗,亦即去詮釋的經驗,而哲學史其實就是一種詮釋。正因對哲學有了這樣一種全新的領悟,洪漢鼎不僅接受了伽達默爾的思想,還很快從斯賓諾莎轉向了詮釋學研究。 三 中國西哲界傳統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將哲學沉思與生活實踐和德性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從【客居憶往】了解到,一向積極上進並且品學兼優的洪漢鼎,1963年畢業時,報考溫錫增先生的研究生,雖成績優異卻因政治問題不被錄取,只能被分配到陝西永壽縣,做與學術研究完全無關的工作。這些遭遇和打擊讓他感到萬念俱灰,極度絕望。這時恩師賀麟先生來信,要他認真體驗斯賓諾莎哲學,將哲學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正是遵照賀麟先生的指點和鼓勵,他挺過了當時的艱難歲月和此後的一切挫折。現在看來,這一時期是洪漢鼎的哲學沉思最爲可貴的時期。在苦澀而沉重的生活體驗中,他深刻地領悟到了哲學與人生、哲學沉思與德性培養的根本聯繫。這種領悟在某種意義上也正與他多年鑽研的斯賓諾莎哲學的精髓交相輝映。也是在此期間,洪漢鼎完成了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斯賓諾莎哲學研究】近百萬字的初稿。 1978年,洪漢鼎的政治生命和學術生命迎來了重大轉折。同年,他順利地考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不到9個月的修讀時間完成了全部學業,成爲全國第一個提前畢業的研究生,並擔任了賀麟先生的助手。這是洪漢鼎哲學生命最旺盛時期的一個開端。除了幫助賀麟教授整理文稿外,他還勤奮撰述了大量有關斯賓諾莎哲學的文章,爲已經醞釀了30餘年的【斯賓諾莎哲學研究】的出版做最後準備。1983年,赴德進修兩年,最終成果以【斯賓諾莎與德國古典哲學】(德文)在德國出版。1994年,洪漢鼎的代表作【斯賓諾莎哲學研究】(1993,人民出版社)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西哲界的傳統乃是現代以來中西兩種學術傳統相互碰撞和交流自然形成的傳統,也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共同努力並不斷開創、發展和傳承的傳統,因此既受西方影響又有中國特色,既延續傳統又適應現代。現代以來,我國學者往往以會通作爲學術理想,而中國西哲界強調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哲學與人生、打通研究與翻譯等,顯然最能體現這種理想。從所持理念和實際效果來看,中國西哲界的傳統可以說是整個現代中國學術傳統中最寶貴也最值得傳承和發揚的部分之一。因此,這部【客居憶往】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爲推動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很有必要對中國西哲界的這一傳統加以全面深入地梳理和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