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9|回覆: 1

[文化反思] 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15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當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統治者篡改,強於治民,弱於治官。但這不是中庸本身的錯,而是統治者的階級立場使然。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着睿智的光芒。今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發掘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嚴以律己。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為,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有志者必慎獨,即便在隱微之處,仍然堅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這是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精誠至誠。中庸的樞要在於『誠』。【中庸】認為天之所以為天,是因為天莊穆巋然,永遠是誠、純的化身。君子應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誠』『明』之論,認為自然的『誠』『明』是天性;人為使他人明白『誠』,是教育。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化育相參就是『誠』。偏於一隅,持一技之長而樂守不移的人,也可謂之『誠』。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

厚德載物。『謙』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寫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詩經·大雅·皇矣】說:『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說,決不能厲聲厲色地對待老百姓,而應對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萬物。可見,中庸大道的弘揚,不在強行說教,而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和諧包容。中庸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為公的大同社會。【孟子·梁惠王上】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集體主義特質,即立足多數人的需求治理社會,着眼全社會的包容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範,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當全體社會成員都衣食無憂、工作無虞時,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實質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平衡、穩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糾偏補弊的作用。可以說,只有實現和堅守中庸,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

(作者為瀋陽師範大學教授)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1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中華文明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中庸之道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範疇,其本質絕非簡單的折衷主義或調和論,而是一種高度成熟的實踐智慧體系。鄭玄"中和之為用"的詮釋,揭示了中庸作為方法論的本質特徵;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的界定,則闡明了其作為價值標準的永恆性;朱熹"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闡釋,更凸顯了其作為行為尺度的精微性。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庸之道的立體架構,既包含形而上的人性論基礎,又具備形而下的實踐指導意義。

在個人修養層面,中庸體現為"慎獨"與"誠明"的統一。【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訓誡,實則是建立主體性道德自覺的方法論。戴震"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的論述,將人的自然欲望納入道德實踐的合理範疇,打破了禁欲主義的迷思。這種修養不是壓抑本性,而是通過"誠"的工夫達到"自明誠"與"自誠明"的辯證統一,使主體內在的德性自然發用流行,如陽明所謂"知行合一"的實踐狀態。

在社會治理維度,中庸之道表現為"時中"的智慧。孔子"君子而時中"的命題,強調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一。歷史上統治者對中庸的異化使用,恰恰背離了"執兩用中"的本義。真正的中庸治理應當如【尚書】"允執厥中"所示,在制度設計上保持動態平衡,既防止權力的任性妄為,又避免制度的僵化教條。這種治理智慧對當代社會多元價值的整合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在全球化與價值多元的當代語境中,中庸之道展現出特殊的文明對話價值。它既反對文化原教旨主義的固步自封,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全盤西化,而是主張"和而不同"的文明互鑒。從個人心性的調適到國際關係的協調,中庸之道提供了一種超越非此即彼思維模式的實踐智慧。這種智慧不是靜態的教條,而是動態的平衡藝術,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特徵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