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1|回复: 1

[文化反思]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12-1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引发观展潮。成堆的金饼阵,恢弘的编钟编磬,别致的雁鱼灯,以及无可计数的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木牍、药草等等,勾勒出废帝刘贺生前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个在位27天即被罢黜的帝王,究竟背负着怎样传奇的身世?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近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撰著的《海昏侯刘贺》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不仅对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加解说,且结合出土文物,以史料为据,对海昏侯墓出土后学界爆出的诸多颠覆性发现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贺类似特朗普,不太着调

刘贺下葬时为汉宣帝神爵三年。目前,仅在汉书里留下一段对刘贺相貌的描述: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

这位并不怎么具有帝王相的汉昭帝子侄,阴差阳错入驻长安,登基为帝,被权臣霍光选作傀儡。辛德勇在《海昏侯刘贺》一书里剖析,霍光选用昌邑王刘贺,大概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刘贺是武帝之孙,辈分较低,便于弹压;第二,刘贺当年不到二十岁,政治经验浅,易于控制;第三,从《汉书》相关记述看,刘贺为人清狂不惠,也即神志不甚健全,利于霍光左右。

然而,正如辛德勇所言,刘贺的政治命运成也霍光,败也霍光。登基为帝27天,霍光便以行昏乱、危社稷的严罪,将其废归故国。后人以为刘贺荒淫昏庸,难当汉事,辛德勇却指出,霍光废帝借由的只是一系列有失检点的生活琐事,废帝的真正原因是刘贺不谙世故,帝位还没坐稳,就公然冒犯霍光权威,甚至计划清除霍光。

他的悲剧在于他是个公子哥儿,不知道自己是傀儡。这件事情旁观者清,只有他不知道。他从小在昌邑王宫里长大,傻乎乎地以为当皇帝就可以真的像皇帝一样行使权力。辛德勇告诉南都记者:如果作为君主,在处理国家政治问题时产生大量严重错误,那叫昏庸。但刘贺一直到死都没有机会施展。他类似今天的特朗普,不太着调。

海昏为地名,非侮辱性封号

海昏这个爵号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海昏名义考》一文里提到,海昏一词带有侮辱性质,海是晦、黑的意思,昏是昏聩、昏庸之意,认定刘贺昏庸,汉宣帝才给他定封号为海昏侯。

辛德勇指出,王子今的这种推断没有客观性。刘贺被废后被软禁在昌邑故宫,身份与庶民无异。而汉宣帝安置刘贺做海昏侯是一种善意的表现,解禁出来封为诸侯,目的是安抚,这是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历来学者的判断一样,辛德勇认为海昏就是豫章郡境内一个普通的县名。

海昏侯黄金或来自昌邑

五色炫曜展示的大量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让人惊诧,为什么废帝刘贺依然如此富庶?辛德勇告诉南都记者,汉朝有厚葬的传统,陪葬相对丰富。对于黄金的来源,辛德勇推断它们既不可能在罢黜帝位之后从长安偷运,也不是刘贺在海昏侯国内聚敛所得。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辛德勇推测,海昏侯墓的黄金很可能来自经济发达的刘贺故国昌邑国。辛德勇也向南都记者强调,对于刘贺财富的来源,现在还不能明确地断定哪一件是从哪儿来的。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刻有昌邑等字样铭文的黄金,由于采用昌邑纪年,百分之百来自昌邑国。

不宜轻言耸动性结论

海昏侯墓里出土了一尊青铜蒸馏器,有考古学家因测验出芋头残留物,推断它是用来蒸馏制作烧酒的器皿。如能证明西汉时期中国就能制作白酒,相当于把蒸馏酒的历史提早了1000多年。

辛德勇认为,类似的说法将考古娱乐化,下结论太过耸动。如果在西汉就能品尝到酒的美味,何以解释此后1000多年里蒸馏酒技术的消失,直至元代从西域重新传入?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从废帝到海昏侯 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孔子画像屏风

海昏侯墓里出土的孔子屏风或《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简牍,乃至乐器、铜器等等,让一些学者推测刘贺原本是情趣高贵、雅好乐舞的正人君子。这种颠覆性的论点,辛德勇觉得矫枉过正。刘贺的确并非昏聩歹人,但《汉书》里关于其清狂不惠、动作亡节的记载,清楚传达了他的颟顸性格,不容忽视。

辛德勇:历史研究应以传世文献为主体

在《史记》、《汉书》这样的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实物之间,辛德勇坚持历史学家更应当倚重前者。辛德勇认为,发现的文物也好,文献资料也好,对中国历史研究来说,目前为止还不能撼动传世文献的主体地位。

他说:事实上,并不需要简单依赖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遗物来对相关史实做出新的论证,更没有理由一定要赖此得出与传世文献记载截然不同的结论。

原标题:从废帝到海昏侯,你对刘贺有哪些误解?

戴改 发表于 2025-4-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贺:被误解的废帝与海昏侯

海昏侯墓的惊世发现,让这位在位仅27天的西汉废帝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历史评价往往囿于成见,刘贺的形象在传统史书中被严重扭曲。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这位"荒淫无道"的废帝实则是一个政治牺牲品,其悲剧命运折射出西汉中期复杂的权力博弈。

关于刘贺的误解,首当其冲的是其"昏庸无道"的刻板印象。《汉书》记载霍光废帝时列举的1127件"罪状",细察皆为生活琐事,如"买积竹刺杖"、"驱驰北宫、桂宫"等。辛德勇教授敏锐指出,这些所谓"罪状"实为政治清算的借口。刘贺真正的"过错"在于不识时务地挑战霍光权威——他甫登帝位便急欲提拔昌邑旧臣,甚至密谋铲除霍光。这种政治幼稚病,恰说明他不是昏庸之辈,而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贵族子弟。

其次,"海昏"封号被普遍误解为侮辱性称谓。考诸地理,"海昏"实为豫章郡属县,乃汉代常见的地名封爵方式。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非但不是羞辱,反而是种政治宽宥——将废帝由庶人身份重新纳入列侯体系,既解除其囚禁状态,又确保其远离政治中心。这种处置体现了宣帝的政治智慧:既安抚宗室,又杜绝后患。

更值得玩味的是刘贺的"特朗普式"性格标签。史料显示他"清狂不惠"(《汉书·武五子传》),这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在森严的宫廷政治中注定悲剧。但出土文物展现的另一面令人深思:墓中大量儒家典籍、乐器和养生药材,暗示这位"荒唐"诸侯可能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这种反差提示我们: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往往被胜利者的史笔简化。

刘贺的命运转折点在于他误判了自身处境。作为霍光精心挑选的傀儡,他天真地以为帝位即意味着实权。这种认知错位导致他迅速从权力巅峰坠落。但换个角度看,他的抗争何尝不是对权臣专政的本能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在霍光绝对权力面前注定失败。

海昏侯墓的奢华陪葬,不应简单解读为刘贺生前的穷奢极欲。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些器物更多反映汉代贵族的礼仪规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的《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这或许暗示刘贺晚年心态的转变——从政治挫败中寻求精神慰藉。

回望这段历史,刘贺的悲剧在于他生错了时代。在霍光专权的特殊时期,无论谁居帝位都难逃傀儡命运。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评价需要穿透成见,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理解人物。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被污名化千年的废帝的最佳契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