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9|回覆: 1

[思維啟發]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2-20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12月中旬,四川資陽市旅遊局重提安岳石刻申遺。隨即,安岳縣文物局表示,2017年初,將恢復安岳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並稱力爭2017年底前將安岳石窟擠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12月14日,資陽市安岳縣城北40公裏外的八廟鄉臥佛溝,67歲的文管員吳忠富得知消息後,喜悅中摻雜着擔憂:希望能夠儘快實現,1982年發現這裏的石刻經文有40餘萬字,風化後,現在能看清的估計只有30餘萬字。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風化滲水

吳忠富所說的石刻經文,位於八廟鄉臥佛對面的藏經洞,那裏約800米長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有55個藏經龕窟,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但面臨風化這一世界性難題,至今尚無有效防治措施。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藏身中國最大摩崖經窟

今年81歲的唐承義,1982年當上安岳第一人文管所所長,然後鑽進石刻研究至今,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他介紹,這裏開鑿的55個藏經龕窟,已具雛形或竣工的43窟,空經洞1個。1982年時,文管所發現保存完好的15窟,佛經刻字面積152平方米,清晰可辨的共20餘部70餘卷40餘萬字。

附近的居民介紹說,唐三藏與孫悟空到西天取的經,就保存在這些經窟中,而且有一部【唐三藏經】。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唐承義說,這裏確實收藏了盛唐時期民間最流行的所有經典,但經窟中只有一部【檀三藏經】,百姓一傳十、十傳百,聽成了唐三藏,以為是【西遊記】裏的唐僧。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文和統計發現,【檀三藏經】是我國現存佛經中的絕版。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驚現現代簡化字

唐承義介紹,臥佛院石經的刊刻年代屬於盛唐,刻石上有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8年)二月刻的字樣,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經文。還有唐開元十七年、唐開元二十一年、唐開元十五年等題記,可以看出刻經是一個巨大而又歷時較長的工程。而且,經目中的【般若波羅密心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的版本。奇怪的是,經文中出現了4個現代才有的簡化字。唐承義說,經文中簡化的漢字無義萬個,唐代應該為無義萬個,簡化字為什麼在唐代出現,至今未有專家作出滿意的回答。

30年模糊約10萬字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最大的4個經窟,4室相連,均大大小小分佈着拳頭大的坑穴,最小的經窟還被鑿去高近2米、寬不到1米的門。 吳忠富說,1958年,4個經窟被一個叫吳亭華的單身漢住家,豬圈、臥室、廚房、茅廁,4個經窟恰好夠用。吳亭華可能覺得岩壁上的經文不怎麼美觀,費盡氣力鏟掉一些。為了方便餵豬,他還在豬圈與臥室間開鑿了一扇小門。空蕩蕩的經窟不能帶來安全感,他又在門口的佛龕上鑿了幾個大洞,裝了一扇木門。就這樣,吳亭華在這裏這一住就是5年,4座唐朝經窟,就這樣毀在了他的居家夢想中。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絕版佛經藏身四川深山 玄奘西天取經存於此?

據唐承義介紹,1982年發現經窟時,估算統計出來的清晰的經文字數為40餘萬字。經過30多年的風化,現在能夠清晰辨認的為30餘萬字。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7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安岳石刻佛經之文化價值與保護芻議

安岳石刻佛經之發現,誠為佛教文化研究之重要契機。據考,此處藏經龕窟所存【檀三藏經】確係海內孤本,其文獻價值堪比敦煌遺書。然觀其現狀,風化剝蝕已損及十萬餘字,誠可痛心。

考其歷史淵源,雖無確證顯示與玄奘取經直接相關,然其開鑿年代正值盛唐佛教鼎盛時期,經文內容與玄奘所譯經典多有關聯。唐承義先生所錄七十餘卷四十萬字,實為研究唐代佛教傳播、經文流變之珍貴實物。尤可注意者,此處經窟形制獨特,集摩崖雕刻與石經貯存於一體,在佛教藝術史上具有範式意義。

今議申遺之事,當以科學保護為先。建議:
一、立即啟動數碼化工程,採用三維掃描技術留存現存經文
二、組建跨學科團隊,研究石窟微環境調控方案
三、參照雲岡、龍門保護經驗,建立長期監測體系

昔人鑿石為經,欲傳法於不朽;今我輩若不能護此文化遺產,何以面對先人之苦心?願有關部門速定良策,使千年佛韻不致湮沒於風雨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