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1|回复: 1

[思维启发]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2-2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创时代的思想家大都有一种苦行色彩。苦行的极端化,即为宗教。章太炎认为,墨家固然近宗教,但是墨家最终未能成为宗教,儒学也如此。儒学不是宗教,孔子是一位随时可以出仕的政治家,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一位上溯民族文化历史、把握文化脉搏,下启人文精神、确立东方文脉的思想家。但是孔子思想中也有些类似宗教的因素,如其苦行色彩和悲悯情怀,这是儒学思想中最接近宗教的一种精神特质。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儒学虽然频频被后人力推为教,但儒学与教相去甚远。马克思韦伯撰《儒教与道教》,硬伤很多但影响很大;杜维明为国外某出版社策划的《Our Religions 》一书撰写题为《儒教》一文,后来独立成册。但杜维明本人并不认为儒学为教,正文中亦多称儒学而不称儒教。因此,不难想象,杜维明撰写此书,无非不想放过一个很不错的给西方介绍中国思想的机会而已,不等于承认儒学是一种宗教。

儒学宗教化运动主要在民间进行。东南亚华人世界也有儒学宗教化的努力。但他们除了祭孔、拜孔之外,没有找到更好的让儒学宗教化的方式。1978年,任继愈在某论坛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此后又就此命题多次发表演讲和文章,试图论证儒教是宗教。然而应者寥寥,只有少数学者如何光沪、赖永海、谢谦、李申等人相继以不同方式公开支持儒教之说。唐君毅论人文精神重建,却以西方经验为标本,认为宗教生活必需,这与儒学似乎有悖逆之处。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认为,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两方面同时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种肯定人类自身的宗教。安乐哲对于儒学宗教性的阐释,有一个西方色彩较浓的文化视野,比如孔子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样的思想,被理解为协同创造,被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果已有诸神,那末创世又意味着什么呢式的思想并论; 又如,儒学的家庭,被当成一种宗教意味的隐喻,将家庭关系提升到中心地位,其意图在于将人的整个身心毫不保留地投入到他的每一个行动中;总之,对于古典儒学而言,宗教性从其根本意义上看,是指一个人清楚、充分地体悟到整个领域中现存事物的复杂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内省的觉悟,产生敬畏之心而获得的。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我们姑且不去质疑安乐哲对经典儒学的宗教含义的推衍的学理上的可靠性,而且安乐哲将儒学理解成没有上帝的宗教,看起来还是十分有创见的。但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用一种朴素的判断方法,去对于孔子思想中最本原的宗教因素进行简单的判断。因此,对于孔子思想富有宗教意味的成分,目前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前面提及的两点:其一是苦行色彩,其二为悲悯情怀。做这样一种判断,首先居于一种相对狭义的宗教定义,其次,是在暂且不去对孔子思想作进一步推衍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儒家为什么不是宗教?

纵观孔子的苦行,并非主动寻求苦难,而是居于对苦难的蔑视和对道的憧憬,是一种主动的、不否定另一方价值的选择。同时,孔子的苦行也是有限的,并非绝对的殉道者。这是孔子苦行色彩与宗教苦行完全不同、最终没有走向宗教之所在。唐君毅论墨子之所以没能成为宗教,是因为墨子畅言天志而期于实用,向往超世之情不着,终未能成宗教。而傅斯年认为,儒者以为凡事皆有差等,皆有分际,故无可无不可。在高贤尚不免于妥协之过,在下流则全成伪君子而已。这样的不绝对主张,正是儒者不能成为宗教的主因,虽有些自造法度,但信仰无主,不吸收下层民众,故只能随人均为抑扬。傅斯年以成为宗教为标准,对于儒家的指责,道理并不充分。孔子思想没有走向宗教,更主要的原因当在对自身的定位,即一个清醒的人文主义者,孟子亦是如此,所谓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并没有必定劝服人间世的诉求,因此也就无有殉道的期望,所谓向往超世之情不着。

孔子思想中另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因素,即悲悯情怀。孔子思想核心为仁,仁者爱人,整个仁论,其原动力为悲悯情怀。后世对仁有多种解释,孟子所为恻隐之心,将仁具体化。但这种情怀亦止步于人文主义者的应有的尺度,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为救世主,没有传递超然之音,没有表现出超越个人能力的神奇力量。各种可能导向超然的情感,在一个人文主义者不语怪力乱神的话语中,归属于世俗,归宿于凡尘。

丁里 发表于 2025-4-16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儒家非宗教属性的学理辨析

儒家思想自草创之初即呈现出与宗教本质性的分野。章太炎先生所论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现世关怀与人文教化,其本质特征有三:其一为"入世性政治哲学",孔子周游列国以求仕进,编纂《春秋》以明王道,其政治实践与历史编纂学建构了完整的世俗治理体系;其二为"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彻底突破了宗教祭司的知识垄断;其三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述而不作"的学术态度彰显的是历史文化延续意识,而非宗教创世叙事。

就思想内核而言,儒家虽具苦行精神与悲悯情怀,然其与宗教苦修存在本质差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修为境界,强调的是道德自律而非神性皈依;"未知生,焉知死"的现世取向,与宗教的彼岸关怀形成鲜明对比。韦伯《儒教与道教》的误判,在于将儒家伦理与清教伦理进行表面类比,却忽视了前者缺乏超越性救赎观念的本质特征。

当代学界对儒家宗教性的误读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如任继愈先生的制度宗教说,试图将祭天祀孔仪式等同于宗教仪轨,然儒家祭祀本质是"祭如在"的纪念性活动;其二如唐君毅先生的人文宗教说,其以西方宗教经验比附儒家,实为文化格义之弊;其三如安乐哲的"无神宗教"说,虽具理论创新性,但将"天人合一"解释为宗教体验,实有过度诠释之嫌。

从经典文本细读可见,《论语》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现世理性,"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价值排序,均体现出明确的非宗教特质。儒家强调的"慎独"工夫与"三省吾身",皆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不依赖任何超越性存在。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究其实质仍是人文精神的至高表达。

历史地看,儒家宗教化尝试的失败具有必然性:制度化层面缺乏教阶组织与教义体系,教义层面缺少原罪观念与末世论,实践层面排斥神秘体验与神迹崇拜。民间祭孔活动本质上仍是文化认同的表达,而非宗教崇拜行为。就此而言,儒家作为"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语),其本质是透过伦理实践达成的人文教化体系,与宗教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4-2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符合要求的专业论述,共798字)

儒学非宗教论衡

关于儒学是否属于宗教的争论,实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关键命题。从学理层面考察,儒学不具备建制性宗教的核心特征,其本质乃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创教者本质差异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学术姿态,与宗教创始人存在根本区别。宗教创始人如释迦牟尼、耶稣均以超验启示者自居,而孔子始终保持着"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的理性态度。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指出:"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道非天志明鬼之比。"这种现世关怀与宗教的彼岸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周游列国所展现的政治实践品格,恰是宗教先知所缺乏的入世精神。

二、教义体系比较
宗教必备的三大要素——创世神话、终极救赎、神启经典,在儒学体系中均告阙如。朱熹虽构建"理气论"宇宙观,仍强调"格物致知"的理性认知路径,与宗教启示泾渭分明。王阳明"心即理"说将道德本体归于人心,较之宗教的外在超越更具人文特质。值得注意的是《礼记·祭义》所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这种自然主义的生死观,完全不同于宗教的灵魂不灭论。

三、实践形态辨析
儒学缺乏制度化的宗教特征:既无专职神职人员(教士阶层),亦无强制性的入教仪式(洗礼割礼)。祭孔典礼本质上属"祭如在"(《论语·八佾》)的纪念活动,与宗教崇拜存在本质区别。杜维明在《儒家传统》中强调:"儒家的宗教性体现为对超越的开放性体认,而非对神灵的膜拜。"这种"内在超越"特性,使儒学既保持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又避免堕入宗教神秘主义。

当代学者对儒学宗教性的误读,多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诠释框架。如安乐哲将"仁"解构为"协同创造",实则是将存在主义哲学强加于儒学。考诸《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其本质是道德主体性的张扬,而非宗教性的神人协作。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早有论断:"儒家精神,乃以人文代宗教,以道德代神道。"

要之,儒学作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体系,其伟大处正在于既涵摄宗教精神中的神圣维度,又始终保持理性的人文底色。这种"即凡而圣"的特质,恰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