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親身實踐,並借鑑前人經驗,陳垣在【元典章校勘釋例】(【勵耘書屋叢刻】本)中總結出對校、本校、他校等通例,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不過在整理古籍時,僅僅藉助這些方法來比勘異同尚屬易事,要再進一步判定是非則談何容易。姑且不論經史諸子類文獻,即便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作品,有時雖僅一字之別,也要反覆斟酌,再三推敲,甚至曠日持久,左右為難。就拿元雜劇中最負盛名的王實甫【西廂記】來說,明清兩代先後出現過幾十種刊本、鈔本,存在不少文字歧異,有些地方便難以遽下斷語。例如第一本最後題目正名的首句老夫人閒春院,別本或作老夫人閉春院,或作老夫人開(開)春院。三種異文的背後,都各有一批來頭不小的版本作為奧援,不是善本佳槧,就是名家評註,因而彼此爭勝,互不相下。清初毛奇齡在【毛西河論定西廂記】中就力主閉字為是,並批評說:閉即門掩重關之意,雖出遊猶閉也。俗子倡為不游寺之說,必謂院開而鶯見,遂易閉為開。不難想見,如此聚訟紛紜的局面,勢必令不少學者在取捨之際頗費踟躕。
【西廂記】中一個字·爭論幾百年
王季思先生 早年受業於詞曲大師吳梅的王季思,嘗試以經史考證之法來研究【西廂記】。他校注的【西廂五劇注】在1944年由浙江龍吟書屋出版,【自序】中提到:明清以來,評註【西廂】五劇,舉其著者,有徐文長、徐士范、王伯良、凌濛初、閔遇五、金聖歎、毛西河諸家;而以聖嘆外書流傳為最廣。不過在他看來,前人評註往往失於穿鑿附會,並不能使人饜足。他由此發願重作董理,在文本校訂方面,原文移錄暖紅室刻本,別據王伯良注本、【六十種傳奇】本,及【雍熙樂府】所錄曲文為補正。第一本題目正名中的那一句,被校定為老夫人閒春院。然而撰著期間戰事正酣,他在顛沛流離中篋書盡喪,無可取證,取以校勘的版本並不多。時隔四年,上海開明書店又出版了他的【集評校注西廂記】,在參校本中新增毛奇齡評本,注釋部分也多有損益;此後他毫不懈怠,精益求精,相繼在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過【西廂記】校注本,每一版甚至每一次重印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增刪補苴,而參考過的版本也陸續增加了新發現的弘治本、張深之本、劉龍田本數種。不過最初勘定的老夫人閒春院並無變化,只是沒有任何校勘說明,無從知曉其擇取標準,興許是認為閒字明顯優長而毋庸饒舌,抑或是覺得此類瑣屑餖飣對讀者而言並無裨益吧。 人民文學出版社則在1954年出版了吳曉鈴校注的【西廂記】。吳氏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受胡適、鄭振鐸等人的影響,在俗文學研究方面多有建樹。據他在【前言】中所述,【西廂記】雜劇的版本流傳得非常多,在今天我們還能夠見得到的就在四十種以上,這個本子大體上是拿凌初成和王伯良的本子做底本,再用其他的九種本子對校,遇到文字上的歧異就參考北京岳氏本和【雍熙樂府】來抉擇,對底本及參校本做過精心的選擇。儘管注釋的細緻縝密不及王氏校注本,但簡潔明了,要言不煩,倒是非常符合他想初步地搞出一個比較接近於舊本(不是原本)而又適合於一般閱讀欣賞的本子的初衷。大概為了避免繁瑣考證之譏,吳氏也沒有羅列各本異同,寫成詳細的校勘記。他將此句校定為老夫人閒春院閒、閒相通,當是付梓時手民誤植所致可見利用的版本雖與王季思不盡相同,最後的結論卻是不謀而合。 經過王、吳這兩位專家的精審校訂,這一處異文看似可以暫時擱置爭議了。然而北京中國書店在1978年整理庫藏時,無意間從一部元刻【文獻通考】的書皮背面發現了四片【新編校正西廂記】殘葉,又使得波瀾再起。肆力於考索【西廂記】版本源流的蔣星煜率先撰寫【新發現的最早的〖西廂記〗殘葉】(載【群眾論叢】1980年第1期,又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在詳細介紹這些殘葉的基本情況後,着重討論保存於其中的第一本題目正名。他仔細分析了已知的三種異文,認為都能自圓其說,問題在閉、閒、開字形相近,不知最初為何字,也可能後來翻刻、演唱時又傳訛的;不過新發現的殘葉既然作閉,且刻書時代較所有現存明刊本為早,因此最早的本子用老夫人閉春院的可能性較大。 緊隨其後,吳曉鈴發表【春院欣聞閉不閒】(載1983年9月27日【光明日報】,又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吳曉鈴集】第五卷),雖然強調我們不能單純依靠刊刻年代早或震於名家校注,來決定去取,而是要從作家構思和作品內容多下功夫推敲,可依然主張時期最早的【西廂記】殘葉可為主證,再輔以其他佐證,就可以斷定閉字無疑當屬王德信原詞。據吳氏所述,他曾受邀對殘葉的刊刻年代進行過鑑別,是除發現者以外第一個看到原件的檻外人,可所作口頭鑑定只是供給書友們參酌,沒有寫成文字。作為【西廂記】的校訂者,他居然沒有立即撰文予以研討,表現頗為反常。是否意味着他對閒、閉兩字究竟該如何抉擇,一開始仍存有疑慮而舉棋不定呢?
【西廂記】中一個字·爭論幾百年
【老夫人閉春院】 與此同時,王季思在舊著【集評校注西廂記】的基礎上,吸取多年來的考訂成果,進一步勘正文字,增補註釋,又另約請張人和搜集評論資料,最終編纂為新版【集評校注西廂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7年出版。書中也將自己此前沿襲了數十年的閒春院改作閉春院,並有注釋云:閉字原本作閒,此據北京中國書店藏元末明初刻本殘頁改。同樣根據新發現來推翻舊判斷,究其原委,恐怕也是由於這批殘葉的刊刻時間在先。王氏後來主編【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其中的【西廂記】即據新版【集評校注西廂記】移錄,僅刪去集評和注釋的內容,保留校記,顯然已經視其為最終定本了。 興許是受到蔣、吳、王等人的影響,此後問世的【西廂記】整理本(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張燕瑾校注本)或研究論著(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張人和【〖西廂記〗論證】)也都紛紛依據這些殘葉,將此句校定為老夫人閉春院,似乎已成定讞。不過仔細深究一番,或許還有討論的餘地。以最糾纏不清的閒、閉為例,前者因漫漶闕筆而訛作後者,較諸後者因增添筆畫而誤為前者,其概率恐怕要大許多。重視刊刻時間在前的舊本,固然是古籍校勘的重要準則,不過正如吳曉鈴所言,殘葉原題新編校正,可見還有舊本,倘若日後發現刊刻時間更早且作閒春院或開春院的版本,那又該如何處置呢?整理古籍原本是件挺單調乏味的事情,可正像古人所說的那樣,時思誤書,亦是一適,偶爾胡思亂想,倒也蠻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