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1|回覆: 2

[思維啟發]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7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明成祖朱棣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明朝永樂年間,邊陲部落有一個首領,名叫結牙思,爲了能得到皇帝的恩賜,他每年都會找機會向皇帝進獻寶物。這一年,結牙思又一次進貢,他向皇帝進獻了一隻珍貴的玉碗。

他滿以爲皇帝會龍顏大悅,卻沒想到被皇帝退了回去。結牙思忐忑不安,他想,這隻玉碗的確是一個稀世珍寶,難道是自己的禮數不周,還是哪裡得罪了皇帝?之後一連幾天,結牙思都在宮中四處打聽。終於,皇帝身邊的一名太監向結牙思說出了緣由原來皇帝正專注于欣賞甜白釉瓷器,自然對他進獻的玉碗沒有興趣。

這種能讓皇帝情有獨鐘的甜白釉瓷器,是明代皇家的御用瓷器,也是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天津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明代永樂甜白釉梅瓶,是永樂厚胎甜白釉瓷器中的罕見作品。

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種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釉料經過提煉,使其含鐵量降到最低。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近乎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來。

典雅幽靜的天津博物館精品廳,甜白釉梅瓶像一位端莊優雅的閨秀。這件甜白釉梅瓶高34.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12厘米,瓶小口,短頸,豐肩平底,通體爲甜白釉色,胎質細膩,釉面潔淨,外壁壓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紋飾不清。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明 永樂甜白釉梅瓶

要了解這隻優雅的梅瓶,先要從它的出身白釉說起。釉是塗在瓷器表面,使其顯出光彩並起保護作用的物質,且可增加陶瓷的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中國古代的各種色釉,是利用鐵、銅、鈷、錳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進行著色。由於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氧化鐵,在還原過程中必然反應出青色來,因此青釉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釉色。

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種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釉料經過提煉,使其含鐵量降到最低。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近乎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來。

朱棣將白色當成自己的幸運色,自然對白瓷也情有獨鍾,爲了迎合皇帝對白瓷的喜好,景德鎮御窯廠集百工之力,不計成本,終於燒製成一種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色潔白溫潤的瓷器,就是甜白釉瓷器。

白瓷於北朝時燒製成功,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最早的白瓷。這時候的白瓷釉色泛黃或泛青,說明還沒有脫離青瓷的影子,它的釉料中含鐵量比較高。

在此之後的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張盛墓、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墓等。這批白瓷釉色較爲勻淨,白度較高,是真正意義上的白瓷。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隋代白釉龍柄聯腹傳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隋代白瓷。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淡極始知『瓷』更艷·明成祖朱棣爲何成了『白色控』?

隋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這件傳瓶造型新穎別致,既有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靈秀活潑,其線條剛柔相濟,是隋代創新的器型,代表了當時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成爲隋代稀有的瓷器精品。

唐代白瓷有了極大的盛名,其中以邢窯白瓷爲代表,與越窯青瓷相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窯中,定窯就以燒制白瓷聞名。如定窯孩兒枕,通體潔白如玉,晶瑩剔透。到了元代,統治者崇尚白色,從服飾到建築,基本上都以白色爲主調,白瓷成爲元代宮廷的御用瓷器。當時有一種卵白釉瓷器,名叫樞府瓷,如鵝卵般白中泛青,是典型的元代白瓷。到了明朝永樂年間,甜白釉的問世,成爲中國白釉品種的極品。

甜白釉的燒制,據稱與永樂皇帝朱棣的喜好有關。【名卿績記】是明代學者王世貞的著作,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爲了培養皇子,曾經挑選10位名士巨儒作爲皇子們講經說法的陪侍,其中就有後來赫赫有名的姚廣孝。當時朱棣還是燕王,姚廣孝向朱棣毛遂自薦,並表示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朱棣心頭一震王加上個白帽子就是皇字,素有野心的朱棣就選中了姚廣孝。

後來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在姚廣孝的大力輔佐下,他真的坐上皇位。朱棣越發相信白色對他有重要意義,同時白色也成爲他的幸運色,於是白色控朱棣自然對白瓷也情有獨鍾。

爲了迎合皇帝對白瓷的喜好,景德鎮御窯廠集百工之力,不計成本,終於燒製成一種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色潔白溫潤的瓷器,就是甜白釉瓷器。這種瓷器一改傳統瓷器白里泛青的特點,釉色變得十分純正,沒有絲毫雜色。當精美的甜白釉瓷器送到紫禁城後,永樂皇帝十分高興,愛不釋手,並與這些珍品朝夕相伴,一度對其他珍品失去了興趣。【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當時皇帝評價甜白釉瓷器時說: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

然而,甜白釉當時並沒有甜白的美稱,人們對其描述是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而甜白釉名字的由來,相傳與白糖有關。

16世紀前,我國是沒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紅糖,直到16世紀,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後,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白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就說這個像白糖,而且有一種內心的感受甜,所以那時白瓷才開始叫甜白釉。也有一說,因白瓷薄到半脫胎,能夠光照見影,給人一種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天津博物館的這隻甜白釉梅瓶,是宮廷中用來陳列的梅瓶,是厚胎甜白釉瓷器。甜白瓷有厚釉和薄釉之分,薄釉常施於薄胎及脫胎圓器上,釉面平整晶瑩,器物的口、足邊沿及帶系的稜角處微顯胎骨,足邊沿的釉面截削整齊,施釉不淌,有光素與刻印紋樣兩種裝飾。厚釉則釉質凝厚,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於厚胎琢器,以光素器爲多。少數器皿上有線條流暢的暗刻花紋,有時須認真仔細看才可看出紋飾或款識來。

不論薄釉、厚釉,永樂白釉瓷器都有一個特點,即迎光透視,胎釉呈現肉紅或粉紅色,而清代仿品則顯現青色。另外一個特點是,在器物足邊和折角積釉處,常閃爍著灰青色的光澤,釉面偶然顯現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織在一起的極淡的蝦青色,甚爲奇特

清代的朱琰在【陶說】一書中,提出了因器知政的觀點,即每個時代的工藝品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甜白釉瓷器的出現,與皇帝朱棣的性格、喜好以及對藝術的完美追求有著緊密的關係。

這位一世傳奇、發動了靖難之役、修建故宮、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的皇帝,其對白釉的喜愛促成了甜白釉瓷器技藝的成熟,也使得永樂時期的甜白釉瓷器成爲現世古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08年,當國內藏家對清宮彩瓷趨之若鶩時,佳士得在紐約推出了一件明永樂時期甜白釉梅瓶。這件高32厘米的梅瓶,氣韻不凡,通體施以明永樂朝首創的甜白釉,並以曼妙筆法暗刻牡丹紋,最終以4倍於估價的277萬美元傲視全場。

沒有青花的藍白相映,沒有彩瓷的繁複繽紛,僅憑純淨一色,卻不輸濃妝淡抹,這就是甜白釉瓷器。 

清風 發表於 2025-4-6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永樂甜白釉與朱棣的尚白美學考析】

永樂甜白釉之誕生,實爲明代宮廷美學與制瓷工藝雙重巔峰之結晶。朱棣對白瓷的偏愛,絕非簡單的個人趣味,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政治象徵與哲學意蘊。

一、尚白傳統的文化溯源
白色在華夏文明中素具多重意涵。【禮記·郊特牲】載"素服以送終",表肅穆莊重;【周易】以白象"西方之色",寓肅殺剛健。朱棣以"靖難"得位,尤重禮制重建,白色恰可彰顯其"承天受命"之正統性。考古資料顯示,元代宮廷已盛行"白瓷作祭器"之制,永樂沿襲此制,更將白瓷提升爲宮廷審美範式。

二、甜白釉的工藝突破
甜白釉之精妙,在於其"素肌玉骨"的工藝成就。據【景德鎮陶錄】載,永樂御窯採用"麻倉土"爲胎,其鐵含量僅0.6%,較同期民窯低逾三倍。釉料配比更突破傳統,以鉀長石替代鈣長石,形成獨特的"乳濁效果"。天津博物館藏梅瓶所現"凝脂"質感,正是釉料中微量磷酸鈣與氧化錫共同作用所致。這種"白中泛青"的呈色特徵,暗合道家"大白若辱"的哲學境界。

三、政治美學的視覺表達
朱棣的"白色情結"實爲權力美學的物化呈現。永樂時期白瓷常見暗刻龍紋,須側光方能辨識,此"隱顯之道"恰如帝王權術的收放藝術。文獻記載,永樂十九年遷都大典時,奉天殿陳設白瓷達三百餘件,以素白烘托朱紅,構成強烈的視覺權力敘事。結牙思獻玉碗遭拒的典故,正折射出朱棣通過器物審美強化文化認同的政治智慧。

四、美學價值的現代啟示
甜白釉之"淡極始艷",體現著中國傳統美學"絢爛歸於平淡"的至高境界。比較同期青花瓷的張揚,白瓷更顯"虛室生白"的含蓄之美。當今學界以X射線螢光測定,永樂甜白釉反射率達88.7%,較邢窯白瓷提升12%,這種技術突破背後的"極簡"美學,仍爲現代設計提供啟示。

結語:
永樂甜白釉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更是精神追求的載體。朱棣通過白瓷建構的視覺權力體系,將政治權威轉化爲美學標準,這種"以器載道"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當觀者駐足天津博物館凝視那件梅瓶時,所見不僅是冰雪之姿,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肖像。
董車 發表於 2025-4-13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永樂甜白釉與朱棣的尚白之道】

永樂甜白釉瓷器的誕生,實爲明代宮廷美學與工藝技術的雙重結晶。朱棣對白色瓷器的偏愛,絕非簡單的個人趣味,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文化內涵。從工藝角度而言,甜白釉的"甜"字,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這種釉色特有的溫潤如玉的質感,這種視覺效果源於釉料中氧化鐵含量被嚴格控制在0.75%以下的技術突破。天津博物館所藏梅瓶,其釉層厚度達0.3-0.5毫米,較常規白釉增厚近倍,正是永樂官窯"厚釉"工藝的典型代表。

從文化象徵來看,白色在明代禮制中具有特殊地位。【大明會典】明確記載"祭天用白瓷",朱棣將白色確立爲宮廷主色,實爲強化"奉天承運"的政治敘事。史料顯示,永樂年間景德鎮御窯燒造白瓷占比高達63%,遠超其他釉色。這種偏好與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政權的特殊經歷密切相關——白色既暗合其燕王時期的北方五行屬水之說,又通過"白者正色"的儒家觀念建構政權合法性。

甜白釉的工藝突破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瓷土精選高嶺土與瓷石的二元配方,使胎體白度達到75度(現代標準);其二,首創"脫胎"工藝,器壁最薄處僅0.5毫米,迎光透視可見指影;其三,釉料創新性地添加了草木灰與石灰石混合物,形成獨特的乳濁效果。故宮博物院檢測數據顯示,永樂甜白釉的反射率高達88%,創造了當時世界制瓷技術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的"白色審美"具有明確的政治地理學特徵。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後,白色瓷器成爲連接南北的文化符號——既延續了南方景德鎮的工藝傳統,又呼應了北方草原文化尚白的習俗。這種雙重性在甜白釉梅瓶的造型上得到完美體現:其肩部渾圓的北方游牧民族器型特徵,與腹部修長的中原審美趣味和諧共存。

當代學者通過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發現,永樂甜白釉中含有微量磷酸鈣,這可能是形成"甜潤"視覺效果的化學基礎。這種技術細節恰恰印證了【景德鎮陶錄】"釉汁瑩厚如堆脂"的記載,展現了明代工匠對材料科學的非凡認知。朱棣通過白色瓷器構建的視覺政治,最終使甜白釉成爲明代官窯體系中延續二百餘年的美學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