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6|回覆: 1

[醫藥臨床] 清疏芳化法治療濕郁發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7 0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濕郁發熱是夏季常見發熱病症,以形體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者多見。

夏暑之季濕氣偏重,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以侵犯人體。如外受風寒濕熱之邪,或內傷勞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自內生,郁久化熱,蘊結不解,熏蒸肌膚,則見發熱;濕為陰邪,膠着黏滯,不易速去,故發熱纏綿難愈;濕邪中阻,脾陽被遏,三焦氣化失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昏肢重,嘔惡納差,腹脹便溏。

組成 廣藿香15克,黃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姜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

服法 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25~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0~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溫服,取微汗。

功用 芳香化濁,調暢氣機,清退鬱熱。

主治 發熱纏綿數日,午後或日晡更甚,汗出黏着,身重頭困,腹脹納差,便溏,苔膩。

組方依據 濕郁發熱,多為外感風寒暑濕之邪,或飲食失調、憂思氣結等使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以致濕邪內生,郁而化熱,進而引起內傷發熱。大凡濕之為病,祛濕為主,濕化則熱除,誠如朱丹溪所言:『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擬芳香化濁、利濕清熱為治療大法。藥用藿香、黃芩、柴胡清熱祛濕,昇陽化濁;茯苓、半夏、生薑和胃化濕,通調三焦;白豆蔻芳化濕濁,和暢中焦;薏苡仁、青蒿、滑石清熱除煩,宣化濕熱;甘草解毒和胃,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開上、暢中、滲下、宣化濕邪、化濁清熱之功效。

加減 嘔惡者,加竹茹、陳皮以和胃降逆;胸悶、苔膩者,加鬱金、佩蘭以芳化濕邪;大便乾結者,加生大黃以通腑泄熱;大便溏稀、排便不暢者,加炒白扁豆、檳榔以補脾行氣;大便溏稀、次數較多者,加炮姜以溫腸止瀉;關節脹痛者,加秦艽、木瓜以化濕通痹。

【醫案】

趙某某,男,38歲。2013年7月29日初診。

主訴因高燒不退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二十天,熱勢不退,每天過午先感到頭痛、全身酸楚、緊束,隨之測體溫多在38.5~40℃之間,服用退熱藥後體溫可降至正常,但次日午後體溫再次升高,各項檢查均未提示陽性指征,慕名前來求診。刻診見患者形體虛胖,行動遲緩,面目紅赤,言語低沉,出汗較多,自述伴見頭重如裹、鼻出熱氣、神倦體乏、口苦黏膩、食欲不振、脘腹飽脹、大便3日未解,舌質紅,苔黃稍厚膩,脈濡數。依據舌脈症候,分析患者病源於貪涼受風,素體豐腴,外受寒濕侵入,郁久化熱,內素濕濁鬱積,脾陽不宣,內外合邪,蘊結不解,熏蒸肌膚,則見發熱難除。脈證合參,當屬於濕郁發熱。治宜芳香化濁,調暢氣機,清退鬱熱,通腑泄濁。方用清疏芳化湯加大黃治療。

處方:藿香15克,黃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大黃5克,生薑3片。水煎二次,取汁混合,分2次溫服。並囑其注意休息,汗後避風,多喝溫水,飲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辛辣、油膩食品,避免久處空調房間。

2013年8月4日二診 上方連服6劑,仍有午後頭痛、肢體酸楚而後發熱的症狀,體溫已降至37.5℃~38.5℃之間,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大便已通,查見舌脈基本同前,經追問,家屬認為患者發熱月余,身體虛弱,給以母雞燉湯服食,食後脘痞加重,身重睏倦,厭食便溏,遂以上方去大黃,加蒼朮15克,以增健脾燥濕之功。並囑其飲食清淡,低脂、低鹽、低糖飲食,多喝溫水,注意汗後避風。

2013年8月11日三診 上方連續服用12劑,體溫未再超過37.2℃,諸症息減,但尚未痊癒,舌質紅,苔薄白,脈濡細。繼予上方鞏固治療。經隨診病未再發。

調護和預防 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郁發熱的關鍵。辛辣食物例如辣椒、芥末、胡椒等可助濕熱在體內滋長,少食為宜。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要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要熬夜或過於勞累,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平素多運動,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泄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汗後可用溫毛巾擦身,切忌汗後冷水浴身或飲食冷飲。

按 濕郁發熱,往往遷延數日,難以速效。除濕為陰邪、其性黏膩之原因外,人們往往對濕邪為患的多發性認識不足,且兼證眾多,不易辨析,致使久治不中,是發熱纏綿不愈的常見因素。我的父親劉啟廷強調,治療濕郁發熱,不是針對熱邪來用藥,而是針對濕邪用藥,運用利濕的藥物,使用芳香宣散之品,宣揚氣機,使衛氣充盈於肌表腠理之間,緩緩作汗,使風與濕俱去,樞機暢利,而熱退身輕。不宜用辛溫峻劑驟發其汗,因濕性粘膩,不易速去,若大汗出後,風氣去而濕邪不除,發熱棘手更難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4-7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疏芳化法辨治濕郁發熱發微】

濕郁發熱一證,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濕乃重濁之邪,其性氤氳黏膩",本案患者形體豐腴、嗜食肥甘,恰合【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之旨。細析其病機,實乃外感寒濕引動內濕,郁久化熱,形成濕遏熱伏之候。今就證治要義詳述如次:

一、病機樞要
患者盛夏發病,外受寒濕而內蘊濕熱,形成薛生白所謂"太陰內傷,濕飲停聚"之態。濕邪郁遏三焦,陽氣不得宣通,故見午後潮熱;濕濁上蒙清竅則頭重如裹,中阻氣機則脘脹納呆。其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正是濕遏熱郁之明證,與【溫病條辨】"濕溫病,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的論述雖有差異,然濕熱輕重不同使然。

二、方藥精析
清疏芳化法深得雷少逸"治濕不遠溫"之奧義。方中藿香、白豆蔻取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以辛溫芳化醒脾;黃芩、青蒿配伍暗合蒿芩清膽湯意,清透少陽鬱熱;更以茯苓、薏苡仁、滑石構建三焦分消之勢,恰如吳鞠通"治濕必利小便"之訓。尤妙在柴胡、半夏升降相因,既解鬱熱,又和胃氣,深合"濕郁者發之"的治療要旨。

三、辨證加減
本案患者大便三日未解,當屬濕秘範疇。若徑用苦寒攻下,恐犯"濕溫下之則洞泄"之戒。建議酌加生大黃3-5克(後下),仿宣清導濁湯法,使濕熱從魄門而出。若見嘔惡甚者,可參入蘇葉黃連湯意,取輕清宣化之效。至若關節脹痛,秦艽、木瓜之選,實本【類證治裁】濕痹治法,尤當注意木瓜用量以12克為宜,過則酸收斂邪。

四、調攝要點
濕郁發熱愈後調理,當遵【景岳全書】"善治濕者,當治其所以生濕之源"。建議患者:
1. 飲食宜遵循【飲膳正要】"夏月宜食苦蕒"之說,多食苦瓜、薏苡仁等物
2. 起居避暑濕,可佩帶蒼朮、香薷等藥物製作的香囊
3. 適度運動以"勞汗當風",但忌大汗傷陽

結語:
濕郁發熱之治,貴在把握"濕"與"熱"之孰輕孰重。本案組方既承東垣昇陽除濕之法,又融天士分消走泄之巧,更佐以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學者臨證時,當細察舌脈變化,若見苔從黃膩轉薄白,即當減黃芩、青蒿之量,增入白朮、扁豆等健脾之品,此即"治濕不忘健脾"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