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39|回覆: 1

[醫藥臨床] 小兒急性口腔炎治驗一則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7-1-7 0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賈某,女,1歲6個月,寧晉縣某村人,2014年6月8日診。

主訴 發熱1天。今早不明原因發熱,精神萎靡,在家自行服用小柴胡沖劑無效,前來就診。

刻診 發熱39.3℃,精神差,拒食,查見:口腔內、咽部散在紅點伴輕微潰瘍。舌紅苔薄,脈浮數有力。

辨證 心脾蘊熱,邪毒外發。

治則 清心瀉脾,解毒生津。

處方 蚤休5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知母6克,黃連3克,竹葉6克,花粉6克,桔梗3克,元參10克,藿香3克,神曲10克。3劑,水煎服。

2014年6月10日二診 服藥效佳,自訴服藥1劑後身持續微汗出,發熱退,後體溫一直正常,精神食慾均好轉,口唇、頰黏膜出現散在潰瘍,但疼痛感減輕,余可。原方2劑,愈。

【按】 本病一般多見於2周歲以內的嬰幼兒,先出現高熱者居多,體溫常達39℃以上,之後出現口腔黏膜的紅色疱疹及潰瘍,孩子常因劇烈疼痛而拒食,中醫理論認為是心脾積熱,邪毒外發所導致。臨證時一般選用大青葉、蚤休、連翹三藥相伍為君,組方清熱力強,善祛風解毒退熱;知母、花粉、元參清熱生津涼血;黃連、竹葉清心利尿;藿香、桔梗可引藥入口腔黏膜;神曲健胃導滯,以免苦寒清熱藥傷胃。諸藥合用清心脾熱邪,解毒生津退熱,服後即可取得佳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4-1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兒急性口腔炎辨治心要——兼論"心脾蘊熱"證治機理

本案以發熱為首發症狀,繼見口腔黏膜紅疹潰瘍,屬中醫學"口瘡""口糜"範疇。細析其理,頗有深意。

一、病機闡微
1歲6個月幼兒"純陽之體",脾常不足而心火易亢。夏季暑熱當令,內外合邪,致心脾積熱循經上炎。舌紅脈數乃熱盛之徵,拒食神萎系火毒內擾之候。尤妙在辨"浮數有力"之脈,既見邪熱外發之機,又示正氣抗邪之力,故可放手清解。

二、組方精義
方中蚤休、連翹、大青葉為君,取蚤休專解鬱熱毒,連翹清心散結,大青葉涼血消斑,三藥相須,直折燎原之勢。輔以知母、花粉、元參構成"甘寒涼潤"法度,既防苦寒化燥,又寓"壯水制火"之妙。黃連配竹葉暗合導赤散意,使熱從小溲而泄。更佐藿香、桔梗為"舟楫之劑",載藥上行口腔;神曲護中州,斡旋升降。全方清透兼顧,標本同治,深得兒科"清靈"要旨。

三、證治延伸
臨證若見:
高熱驚厥加鈎藤、蟬蛻;
便秘溲赤加大黃、梔子;
舌絳少津增鮮生地、麥冬;
久熱不退可參入青蒿、白薇。

現代醫學謂此病多由柯薩奇病毒所致,與中醫"熱毒"說頗相契合。然需注意與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相鑑別,尤當警惕邪陷心包之變證。

四、調護要點
治此類疾,當囑:
1. 飲食宜綠豆粥、梨汁等清涼之品
2. 忌辛辣炙煿及發物
3. 保持口腔清潔可用金銀花露漱口
4. 高熱時配合物理降溫

此案啟示:治小兒熱病貴在察機審勢,既不可因稚陰稚陽而投鼠忌器,亦不可孟浪攻伐傷其生生之氣。把握"心脾蘊熱"病機關鍵,方能效如桴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