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礼仪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9: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 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图示:玄纁色系示意图

  2. “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新人及双方礼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ì):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ì):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àn),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ún(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ì):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豳风·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玄端

  新婿从者: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图示:周制婚礼玄端服制示意图

图示:周制昏礼亲迎服制示意图

   【礼器】

   礼器、礼物、祭牲、食物等置备清单:

   纳采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于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

   问名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①甒醴(甒: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醴,甜酒。)②觯1只(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春秋时代的觯为长身、侈口、圈足,形状像觚。③小匙1把,角质。④脯醢。(脯:肉干。醢:肉酱。)⑤笾、豆。(均为有高足的食盘。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纳吉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话)

   纳徵 环节——

  男方准备: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说玄三纁二),鹿皮一双。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

   请期 环节——

  男方准备:①书写吉日的红纸。②大雁一只。③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具体没有限制和要求。

   亲迎 环节——

  男方准备:①家宴 ②照明用的烛炬若干、亲迎的墨车、带帏幕的彩车等。③大雁等贽见礼。

   家宴准备:

   *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北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为除去蹄甲的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兔腊必须新鲜,鱼要体肉完好的鲫鱼。(举肺:行礼所用肺有2种,一为举肺,离割之,食时可祭可哜(尝),故又称作离肺、哜肺。二祭肺,刌(cǔn)切之专用于祭,故又称刌(cǔn)肺、切肺。祭时举肺、祭肺皆有,食则只用举肺。)
  *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
  *黍稷四敦。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
  *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洗:为洗餐具用
  *俎: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横木承接

   沃盥 环节——

  男方准备:匜,盥。匜用来浇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合卺 环节——

  男方准备:合欢筵一席,合卺杯

   妇见舅姑 环节——

  女方准备:一篮枣、栗,一篮腶修

   备注:

   *士昏礼,事情都在早晨和黄昏时举行,必在祢庙中受命。
  *对已经许嫁的女子,要为她举行表示已成年的笄礼,用醴法,称呼她的表字。与国君同高祖以内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国君宫中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庙已经迁毁,则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图示:纳吉用的双方定帖

图示:家宴礼器

  【仪程】

   纳采

   纳采前女家先告庙。男家先遣媒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求婚的礼物。

   女家主人在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筵席以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使者(即媒)身着玄端服而至。摈者(女家导引)出来迎接并问事,男方使者说:“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您家先生惠赐女儿为某某的妻室,某某先生按照先人的礼法,命在下来敬请您家先生笑纳采礼)摈者回答说:“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某某的女儿天性愚钝,又未能很好地教育,但先生有命,在下不敢推辞)使者致辞说:“敢纳采。”(冒昧奉上采礼)摈者入告于主人。

   主人身穿与宾(指男方使者,下同)相同的玄端礼服,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不答拜。宾主相揖进入大门。至庙门,相揖而入。如此相对三揖,到达堂前阶下,谦让三番。主人与宾一同登堂,面朝西。宾从西阶登堂。至栋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阼阶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堂上两楹之间授雁,面朝南方。宾下堂,出庙门。主人下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问名

   摈者出门问事。宾执雁为礼,主人接过雁以后,回到阼阶上方,面朝西。使者说:“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要回去卜问于神灵,冒昧请问令女的名字?)女子的父亲回答说:“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先生有命,并且把贱女当作候选的对象,在下不敢推辞)把女子之名告知宾,宾受命后下堂。

   宾入门授雁等仪式,与纳采的礼节相同。

   摈者出门问事,宾告知事已完毕。摈者入告主人,摈者出门请求以礼酬宾。宾推辞一番,然后答应。具体过程是,摈者说:“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従者。”(先生有事到某某家,某某按照先人的礼法,设席酬劳先生一行)使者回答说:“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在下既已办完事情,就此告辞)。“先人之礼,敢固以请。”(谨遵先人礼法,冒昧再次请先生即席)“某辞不得命,敢不従也?”(在下推辞得不到准许,不敢不听从先生)

   主人撤几,重新布设筵席,以东为上首。在房中设置一甒醴。主人至庙门外迎宾,入门揖让的礼节与前相同,宾主登堂。主人面朝北方两拜,宾在西阶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拭几,执几以几足授与宾,然后拜送。宾执几谦退避让一番,面朝北把几设置于座位左边,而后于西阶上方答拜主人。赞者斟醴,在觯上放置一角质的小匙,匙头朝前,从房中出至堂上。主人接过醴觯,转使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拜而接受醴觯,复回原位,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宾,赞者把脯醢进置于筵前,宾即席坐下,左手执觯,祭脯醢,又用小匙祭醴三番,继而在西阶上方面朝西坐下尝醴,然后将小匙插置觯中,站起,复又坐下,放觯于地上,随即一拜。主人答拜。宾即席,将觯放置于笾豆的东边,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脯。主人辞让一番。宾下堂,将脯交付从者,然后出门。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祭醴的方法:用小匙舀醴,祭醴一次,插匙于觯。第二次祭醴时,再度用小匙舀醴,祭毕,仍插匙于觯(如此以至于三)。宾用右手取脯,并兼用左手捧脯;然后带着脯回去向主人复命。

   纳吉

   以雁为礼物。礼节与纳采礼相同。

   用语过程是,使者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按先生赐命,某某进行了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吉”,派在下冒昧告知先生)女子的父亲说:“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在下教女无方,只怕不配。先生的吉利,我也荣幸有一份,因此不敢推辞。)

   纳徵

   礼节与纳吉礼相同。

   使者带着玄纁束帛与俪皮至,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先生美意,惠赐令女为某某妻室,某某依照先人礼法,派在下奉上鹿皮两张,帛五匹作为定亲的礼物,敬请笑纳)致辞,说:“某敢纳征。”(冒昧奉上定亲的礼物)主人回答说:“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先生遵从先人常法,惠赐在下重礼,在下不敢推辞,不敢不遵命)

   执皮的人要把鹿皮折迭起来,纹在里面,两手兼握其四足,头向左边。两位执皮人相随而入,以西为上首,在庭南端的三分之一处站定。宾致辞时,执皮人放开鹿皮外面二足,使皮张开,皮毛显露于外。主人接受礼物时,主人属吏中奉命受皮的人从东边经执皮人的身后出来,在执皮人的左边接过鹿皮,随后坐下,仍将鹿皮折迭起来,然后依照自后至前的顺序,退至东墙边。

   请期

   请期,以雁为礼物。主人推辞。宾表示同意,然后告诉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礼节与纳徵礼相同。具体用语过程为:使者说:“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先生先前已赐命与我,在下已多次谨遵先生之命。只因三代人中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从而影响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请先生及早确定迎娶的吉日)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在下以前既已遵从您家先生意旨,这次也唯命是听)使者说:“某命某听命于吾子。”(某某命在下请先生来作决定)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固唯命是听。”(在下只愿唯命是听)使者说:“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某某派在下来请先生决定吉日,先生不肯这样做,在下不敢不告知迎娶的日期)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亲回答说:“某敢不敬须?”(在下安敢不恭候)

   亲迎

   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男家布设好筵席。亲迎之前,父亲醮子(酬子以酒,子不需回敬),告诉他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去吧,迎接你的内助,继承我家宗庙之事,勉力引导她,敬慎妇道,继承先妣,你要始终如此,不可懈怠)儿子说:“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是。只怕力所不及,不敢忘记父命)

   此时,主人在堂上房门西面布设筵席,以西为上首,几在右边。

   新妇早已盛装装扮,穿着饰有纁色衣缘的赤黑色深衣礼服,面朝南站立于房中。身穿黑色丝质礼服的女师站在新妇的右边。从嫁的娣侄皆身着黑色礼服,插笄,纚巾束发,披着绣有花纹的单披肩,跟随于新妇之后。

   新婿身着爵弁、玄端服,饰以黑色的下缘的纁色裳。随从皆身穿玄端。新婿乘坐墨车,并有两辆随从的车子,随从人役手执灯烛在车前照明。新妇的车子与新婿相同,并张有车帷。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

   新婿上前拜,摈者问事。新婿回答说:“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某某依照您家先生之命,在今天黄昏时举行昏礼,遣在下前来迎娶,请予准允)摈者回答说:“某固敬具以须。”(某某早已准备完毕在此恭候)

   此时,主人身穿玄端到大门外迎接,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主人揖新婿,入门。新婿执雁随后入门。到庙门前,相揖而入。如此三揖,到达堂下阶前,谦让三番。主人上堂,面朝西。新婿上堂,面朝北,把雁放置于地,两拜,叩头至地,新婿下堂出门。新妇随后,从西阶下堂。

   临别前,父亲送女儿,告诫她说:“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敬慎行事,从早到晚都不要违背公婆的教命)母亲为女儿束好衣带,结上佩巾,告诫女儿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勤勉谨慎,家内之事,从早到晚,不违夫命)庶母送至庙门内,为女儿系上盛物的小囊,对她重申父母之命。告诫她“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恭敬地听着,遵奉父母的话,从早到晚不要有过失。看一看父母的赐物,就会想起父母的教导)

   新妇下堂后,主人不下堂相送。新婿亲自为新妇驾车,把引车绳交予女师,她推辞说:“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没有尽到教人的职责,不敢当此礼),不接引车绳。新娘踏着几上车,两个从者相对而坐把几扶稳。女师为新妇披上避风尘的罩衣,新婿于是驱马开车。车轮转动三圈后,御者代替新婿为新娘驾车。新婿换乘自己的马车,行驶在前,先期到达,在大门外等候新娘的到来。《礼记·郊特牲》解释: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同牢合卺、解缨

   新妇到婿家,踏几下车。婿对妇一揖,请她进门。到寝门前,新婿又揖新妇请入。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从西阶上堂,新妇从嫁的侄娣在室的西南角布设筵席。新婿进室内入席,新妇的位置在酒尊之西,面朝南。

   媵与御(女家与夫家役)相互交换: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则为新妇浇水盥洗。赞者撤除酒尊上的盖巾。抬鼎人盥洗后出门,撤去鼎盖,抬鼎入内,放置在阼阶之南,面朝西,以北为上。执匕人和执俎人随鼎而入,把匕、俎放置于鼎旁,执俎人面朝北把牲体盛置于俎上,执俎立待。执匕人从后至前,依次退出,回到寝门外东侧原来的位置,面朝北,以西为上。赞者在席前设酱,肉酱放在酱的北边。执俎人入内,把俎设置于肉酱的东边。鱼依序设置在俎东。兔腊单独陈放在俎的北面。赞把黍敦设置在酱的东边,稷敦更在黍敦之东。肉汁陈放在酱南边。在稍靠东边的地方为新妇设酱,肉酱在酱之南,以北为上首。黍敦设置于兔腊北边,稷敦在黍敦之西。肉汁陈放在酱的北边。御在婿席的对面为新娘设席,赞打开婿敦的盖子,仰置于敦南地上,新妇敦的敦盖,则仰置于敦北。赞报告新婿馔食已安排完毕。

   新婿对新妇作揖请她入对面筵席,然后一起坐下。都进行祭祀。依次祭、黍、稷和肺。赞将黍移置席上,并把肺脊进授与新婿新妇。新婿新妇就着肉汁和酱进食,二人一起祭举肺,食举肺。取食三次进食便告结束。赞洗爵,斟酒请新婿饮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赞在室门之内面朝北答拜。又请新妇饮酒安食,礼节如上。二人皆祭酒。赞进肝以佐酒,新婿新妇执肝振祭。尝肝后放置于菹豆中。饮干杯,皆拜。赞答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妇饮酒,礼节与第一次相同,不进肴佐酒。

   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卺以红丝相牵相连,饮半卺杯交换而饮尽。余礼仪节与第一次相同。

   赞洗爵,在室外的尊中斟酒,进门,面朝西北,置爵于地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赞坐地祭酒,然后干杯,一拜。新婿、新妇皆答拜。站立起来。新婿出室,新娘则回复到原位。撤去室中筵席食物,按照原来的布局设置在房中,不设酒尊。

   新婿在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娘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女师将佩巾交与新妇。御在室中西南角铺设卧席,媵在稍东的位置为新婿铺设卧席,都设有枕头,脚朝北。

   媵、御撤出灯烛。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则吃新娘余下的食物,赞斟房外尊的酒为媵和御漱口安食。

   新婿入室,亲自为新娘解缨……

   婚后礼

   次早起床,新妇沐浴之后,饰以发笄和纚,身穿宵衣候拜公婆。

   平明时分,赞引新妇拜见公婆。在阼阶上方设席,公公即席。在房外设席,面朝南,婆婆入席。

   新妇手执一笲(篮)枣、栗,从公婆寝门入内,从西阶上堂,向东前至公公席前一拜,把枣栗放置于席上。公公坐下以手抚摸枣栗笲(表示已接受新妇所献的礼物),然后站起,对新妇答拜。新妇回至原位,对公公又一拜,新妇下西阶,从侍者手中接过腶脩笲,然后上堂,向北前至婆婆席前,面朝北拜,把笲放置席上。婆婆坐下,手持腶脩笲站起,拜,把笲交与从侍者。

   赞者代公婆设筵酬答新妇。在堂上室的门,窗之间布设筵席,在房中设置一甒醴。新妇端正安静地站立在席的西边。赞者斟醴于觯,在觯上放置小匙,匙柄朝前,从房中出来至席前,面朝北方。新妇面朝东拜,接觯。赞者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拜送。新妇复又一拜。赞者将脯醢进置于席前。新妇入席,左手持觯,右手祭脯醢,用小匙祭醴三次,下筵席面朝东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于觯中,站立起来,一拜。赞者答拜。新妇又一拜,把醴觯放置于脯醢的东边,面朝北坐下,取脯在手。下堂出门,在寝门外把脯交给从人。

   公婆进入寝室,新妇伺候公婆盥洗进食。一只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放置俎上时,则独用其右体,不设鱼、兔腊和稷。都以南为上首。其它食物的设置和迎娶时的布局相同。新妇佐助公婆完成祭食之礼。吃完饭,则侍奉公婆以酒漱口安食,不用佐酒的菜肴。新妇在室中北墙下设席。撤去公婆的馔食,按照原先的次序设置于新设的席前,以西为上。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侍奉新妇祭豆、黍、肺、举肺脊,然后进食,吃毕。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安食,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坐下祭酒,然后干杯,婆婆接过酒爵放置于地。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安食,即使没有娣从嫁,也要让媵先食。至此,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公婆共同以“一献之礼”来款待新妇。公公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

   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在以上过程中,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

   如果是公婆去世后结婚,新妇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择日到公婆庙中,具素食供献公婆的神主。在庙室内西南角设席,面朝东,几在右边。又在室内北墙下设席,面朝南。祝和新妇各自盥洗完毕,新妇手执菜笲立于庙门外。祝引导着新妇入内,祝口称新妇的姓氏对公公的神主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意思是,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前来向尊敬的公公敬献精美的菜蔬)新妇下拜至地,坐下,将菜供献于几东边的席上,回至原位,与上次一样又一次下拜。新妇下堂,另取一份笲菜,进入室内,祝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告知尊敬的婆婆)把菜供献于席上,礼仪与前相同。新妇退出之后,祝关闭上门窗。年长的家臣代公婆在房中设席酬答新妇,与赞者代公婆醴妇的礼节相同。新婿酬劳新妇的男、女送者,与公婆酬劳送者的礼仪相同。
图示:四库全书中的仪礼图(线条、文字进行了修补、标明)

备注

  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大凡妇人以酒食相款待,不要下堂。

  新妇在婚礼三个月以后,逢祭事即可参与助祭。

  对庶子的新妇,则使人用酒来酬答她。庶子之妇不向公婆行进食之礼。

  父亲已死的宗子,母亲来派遣使者。父母亲都已去世,自己亲自派遣使者。支子,则以宗子的名义命使者。宗子的同母弟,则以其兄长的名义派遣使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发展型”的杂俗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平心而论,华夏婚礼的构架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风貌则迥异于昔。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凤冠霞帔加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了。其实,中国的“大红婚礼”有明确定制的时候已经到了明代。漫漫三千多年,玄黑色的婚礼服一直是主打,尤其是品官以上始终严格恪守周制的舆服和定制;而士庶的婚礼则逐渐有所损益;先是在汉代开始有了婚宴的先例,六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的婚礼服,到了唐代,由于正婚礼可以在舆服上越级的原因,准士庶着绛纱袍亲迎,这大概就是红色婚服的起源,但红衣新婿牵巾的另一端,他的新娘则一袭青碧,“青质花钗连裳”。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即使婚服的基本形制依然延续汉服的礼服复制,但婚礼的风貌却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想到世俗的过程。

   【婚服】

   “发展型”的婚礼,自然少不了“发展型”的婚服。这里的扩展主要针对中下层士庶百姓而言,因为品官以上的婚制还是基本严格遵循周制。纵观历代士庶婚服,深色系的还是占主流,也许是由于距离最近的历史留下的印象最深,“传统婚服=大红礼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这里我将发展型的婚礼服分成两种服制(唐宋制和明制)来分别述说。

   按照礼制,亲迎时舆服规格可向上越级,士庶亲迎穿低品官服。

   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唐: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人所着的,搭配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这样的服制并非特例,许多如“于阗王后曹氏供养像”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有某种制度的特征。鉴于沈从文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钿钗礼衣”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进了唐律。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

   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制服”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内容依然待考。

图示:敦煌壁画中的晚唐至五代供养人,服似有统一制式的襦裙式钿钗礼服。

图示:唐制婚服风貌示意图

  宋: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

  明: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图:明制士婚服

  【婚仪】

  古礼婚姻六礼一向被恪守严格,还被写入《唐律》,而随着时代推移,异域风尚的影响,婚礼的构架虽大致不变,但在环节上多有增减。除此外,还有随社会习俗、观念改变而调整的,如问名于卜,后世改为合八字。

  婚仪增补环节多是在六礼框架之内加了诸多杂俗仪节,唐代婚礼仪节至为繁富,其中有承袭先秦古礼者,如纳采、纳征、亲迎等,有兴于胡俗者,如催妆、下婿、撒帐等,这类婚俗杂俗的兴起主要在士庶阶层,在品官以上基本恪守规整的周制;婚仪简并之风兴于宋。盖唐末五代之战乱,使得婚姻礼俗变异较大,特别是南渡后,江淮闽蜀习尚多濡染士庶之家,故北宋末南宋初的庄绰曾感叹“礼文亡阙,无若近时,而婚丧尤为乖舛。”由于士庶中难行完整的六礼,在官修礼书时也多参照时势。司马光所撰《司马氏书仪》所定婚仪虽仍沿用古六礼,但根据时俗进行了删改和厘订。朱熹以《书仪》为基础,参考程颐的《婚礼》一篇,撰成《家礼》一书,其中婚仪订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目,遂为定制,成为后世奉行的“简化版”婚仪的规范。

  婚礼的简化:宋代将繁复的“六礼”简并为“三仪”——纳采(议婚);纳币(定聘、定期);亲迎(完婚)。

  婚礼的增补:主要是些婚仪杂俗添补于六礼构架中,如下:

  纳采 环节 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问名 环节 后世这一环节中渐渐消去了占卜的成分,发展到后世,改为“合八字”,或称“换龙凤帖”,即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俗称“小定”。

  纳吉 环节 “归卜于庙”渐渐化成了“合八字”。若二人生辰八字相和则为吉兆,以定婚期。

  纳征 环节 得吉兆后由男方择期纳征,正式地定聘书,大事才算落定。这也是男方正式送彩礼的环节。周制婚礼“纳币”,币,原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正源于此,只是周礼重的是象征意义,而后世就发展成了实际的财物。贫寒人家往往疲于应酬,贵胄世家又乐在炫耀。历代也时有命令的规定,如,《通典》记大唐显庆四年十月诏:“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

  请期 环节 在这一环节里后世发展出了“催妆”“送妆”“铺床”等副仪节。

  催妆——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小礼物,意在“提示”女家尽快履行婚约,实际也是双方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催妆有两次,下一次多是在新娘上车(轿)前。

  送妆——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铺床——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女家会派几位有福气的年长女性前来帮助布置新房,包括被褥、帐幔、房内器皿等,并要在床上撒上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亲迎 环节 妇家成礼——汉人乃父系社会,婚礼原无在女家举行之理。游牧民族则因有劳役婚之习俗,婚礼或在女家举行。《北史·高车传》载其婚俗云:“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日,将妇归。”六朝以来社会既染胡风,且仕子往往游食四方,因而就妇家成礼之例慢慢就承袭了下来,见于唐人传奇者比比皆是。 既在女家成礼,则与传统亲迎之礼抵触,于是二者遂产生巧妙之融合,即先以车自女家迎妇出门,在附近稍事绕行后,再入女家成礼。

  催妆、下婿——先秦时人们更重“克己复礼”,嫁女之家无论父母还是女儿没有不伤心的,但新娘并不在这个时候哭泣,最多只会在踏上马车的时候流连地回望阶上的父母,然而自此,女家三日不熄火烛,以寄思女之情;后世的人们开始习惯于感情的率性流露,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小小的仪节。从而,催促新娘上轿也相应出现,谓之“催妆”。催妆也源自胡俗。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有雅兴的,请新郎赋诗,叫作“催妆诗”,质朴的则是五花八门的一番刁难。催妆之后,新娘终于肯出来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下婿”也叫“障车”。后世婚礼受胡风的影响,发展出了刁难新郎的习俗,称之为“下婿”。“下婿”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较为流行的催妆诗、却扇诗等。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花轿——至于花轿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在宋代,大约是宋代重文轻武,马匹越来越少之故。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讲究,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就是“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相传在汉代已经流行,本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但豆与谷都是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跨鞍——先秦婚礼时,婿升堂再拜奠雁,女方父母交代其女完毕,婿即引妇出门登车,并无其它仪节。唐时,奠雁之前,则有乘鞍之礼,敦煌所出唐代《张敖书仪》云:“(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瞒之。”此俗应该出自北方胡人,但这种谐音的诠释显然是汉人善于捕捉巧合的智慧——“鞍“谐平安的“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这一习俗来源于满族。

  婿骑马绕妇三匝——先秦婚礼,妇既登车,婿为御(御车人),轮三转后下车,另车先行,俟妇于门。唐代时则有婿骑马绕妇车三匝的婚俗,学者吕一飞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典礼多有骑马绕物之俗,此其风俗所染。此俗影响所及,后世遂无婿为妇御车之礼,而开后世亲迎婿骑马、妇乘轿之先声。

  传代——花轿迎至男家,还要经过“拦门”等阻截。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 环节 周制昏礼当晚新娘是不见公婆的,第二天早上有正式的见舅姑仪式。从汉魏到唐代,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二人牵巾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拜堂成亲。新娘有蒙面红巾、韬穗或遮面团扇。

  牵巾——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这叫作牵巾。牵巾是地道的汉族仪节。

  百子帐——汉末渐染胡风,北方多设青庐于门内外迎妇。所谓“青庐”即游牧民族的穹庐,汉人称为“百子帐”,穹庐本是游牧民族的居室,而汉人只在婚礼时专用于交拜。而且多在南北朝时胡族繁多的北朝盛行,南朝罕有。而到了唐,此俗已普及,《酉阳杂俎》同卷云:“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甚至此风已经渐染进规整的大夫皇家婚礼。唐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拜堂成亲——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但拜天地则见于元代,应该来源于蒙古族的天地崇拜风俗。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后世最流行的“三拜”。

  合卺 环节 合卺礼中增加了贺客,贺客多了后发展了婚宴;合卺后来也称为“交杯酒”——在唐代即有这一名称,宋代以后得到发扬。《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需要强调一点,“交杯酒”我们今天普遍理解有点问题,它和“交擘酒”是不同的。“交擘酒”则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互饮”的仪式。

  洞房 环节 先秦婚礼在夫妇合卺同牢之后众人便退去,新人们携手入洞房,新婿为新妇解下自订婚日就系在发间的缨,然后就安寝了。而后世婚礼在这一环节中却发展了诸多仪节。

  撒帐——在婚筵后,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许这就是后世“撒帐”的渊源。

  结发——侍者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结发是汉族的原创仪式。

  却扇——却扇礼指的是去新娘障面的仪节。自汉代以后,婚礼渐有欢庆的气氛,新娘的障面成为必要。障面最初是团扇,后来多为大红盖头,或者凤冠上的绦穗。新娘以团扇遮面的习俗在汉代已有,并托言源自女娲与伏羲成婚。而盖头的来历有人认为源自先秦新妇所穿的御尘的“幜”,也有人考证为胡俗,盖因胡地多风沙之故,有可能源于唐时的帷帽。

  开始,在众人的催促下新娘才却扇,后来则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新娘将那一份神秘留给众人,将急切和忐忑留给夫婿。唐代诗风鼎盛,新婿往往赋诗数首才能获得佳人却扇。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载,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还有《红楼梦》中那个盖头“掉包儿”之计深深渲染了宝黛的悲剧。挑盖头在后世成为婚礼的固有程序,也是传统婚礼的亮点。

  挑盖头用的喜秤一只。至于新娘的“盖头”何以要用秤杆来挑,也有讲究:据说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合十六之数(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用以挑盖头则大吉大利。

   闹房——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端庄的先秦婚礼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在神圣中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而后世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即古所谓“戏妇”和“戏婿”。明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论。” 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他引证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今嫁娶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纵观“发展型”杂俗婚礼,不论是增是减基本都发于民间,几乎是民生世情、兴衰荣辱的映像。官方一开始总是比较排斥,但又逐渐在排斥中不知不觉地移风易俗。比如《通典》载太极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绍上表反对当时不合礼制的婚礼:“士庶亲迎之礼……往者下俚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遂使障车礼贶,过于聘财,歌舞喧哗,殊非助感,既亏名教,又蠹风猷。请一切禁断。”这正是物质极为丰富的大唐盛世带来的繁荣景象;而两宋间,民众流离,局势动荡,故此简并之风始兴,最后影响到官修礼书中的定制,婚礼从古制“六礼”转为《家礼》“三仪”正是这番道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汉族传统婚礼典仪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在前一段时间的粗略调查中发现许多朋友都对传统婚礼带有很大的向往,而且大多倾向于纯正的华夏婚礼原型--周制婚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从来没有见到过玄纁色的婚礼服和宁静端庄的婚礼场面,倒是时常有红色的戏装、花轿跃然眼前。

   有位专业做婚庆的朋友分析了这个原因,她这样说:

   一场婚礼的举办往往是两个家族而并非两位新人最后能决定的。在我为很多客人操办婚礼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年轻的新人有很多很好很有创意的想法,但因为父母或对方家庭不能接受而只得作罢。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成本。要完全还原过去的“六礼”我觉得是相当有难度的事,并且天汉网以及各位致力于推广汉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的同仁们的愿望和初衷是美好的,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刚才我看了一下大家的留言,感觉都认同从风向我们介绍的“周礼婚礼”,但因为有些东西实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又表现的有些迷茫。毕竟假如推广出来的汉族婚礼假如比现在的在程序上更繁复、更冗长,花费更巨的话,就很难达到推广的目的,也就很难达成我们希望让我们的传统礼仪传承发扬的美好愿望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青年)那么钟情于西方的“教堂婚礼”“证婚仪式”?虽然在我们看来很多举办教堂婚礼的年轻人都不是教徒,没受过洗礼,用司仪代替牧师来主持婚礼,多少都看着是很滑稽的,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原因何在?我想:第一:证婚仪式突出了婚礼的神圣感、把婚礼的意义张显出来;第二:整个仪式相对简单,节奏紧凑(一般可控制在20分钟结束)第三: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仪式所花费的费用都是大家能承受的。

   所以,我想我们所要向大众所推广的是在“周礼汉婚”的基础上取其最精华浓缩后的“新汉婚”。既要完全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特点和无比优美的传统仪式,彰显出婚礼直指人心的意义,同时也要兼顾到可操作性。

   因此,在这里提出两条婚礼的思路——“图景还原思路”和“风貌精华思路”

   图景还原思路

   对于有条件有意愿的朋友们,自然可以按照传统婚礼的风貌忠实复原,以求原汁原味。包括婚礼的仪式、器物、礼服等。具体婚制的详细内容见本文第三、四部分

   精华风貌路线

   顾名思义,取古礼风貌而对具体细节不强调拘泥,毕竟时代特征与先前大所不同,不少礼仪于当今也不大容易执行,更何况,“礼”的本义讲的是恰如其分,生搬硬套倒有违礼之本义了。比如,古时是典型的宗族家庭结构,每个大家族都有宗庙,婚礼每个仪程前几乎都少不了“告庙”;先人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相异,而且婚恋方式也大相径庭,纵使《家礼》中简并了六礼而成三仪,于今仍显繁冗。比如,婚前礼中的“纳采”为议婚,因为当时男家女家多素不相识,而当今新人多为自由恋爱,媒妁之仪就不是那么必要了。所以,当今婚礼最能体现传统风貌的自然在正婚礼部分了。

   参照古代传统婚礼,设计两种不同风貌的方案——以周制为蓝本的“典雅端庄”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欢庆热闹”型。

   前者在周制士昏礼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适当调整损益,神圣典雅、宁静端庄为基本风貌特色。后者取法唐宋明等婚礼特点,较典雅端庄型华夏婚礼具更多喜庆热闹色彩,但又不流于庸、俗、浮、艳,以庄重雅致、喜庆热闹为基本风貌特色。

   对汉民族传统婚礼,不同场合与情况下对古制采用不同的遵循尺度似是较好的选择。有些已经积淀为历代昏礼定制与人文传统的做法,现实中也较易实现的,不妨直接沿用。比如同牢之礼采用的豚、兔与鱼,皆是现实易得之物,可不必调整为其它食物。实际上,“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追忆祖先曾有的生活状态,其祭器、祭食等物,并不单纯考虑是否方便与可口。几千年,华夏新人同食同一种婚礼食物,如同清明食寒、端午食粽一样,一以贯之的仪式中浸透了文明坚持的精神。

   而对于一些已经难以实现的礼仪程式,生搬硬套刻意为之也并非理性的做法。古礼亲迎用墨车、彩车,都是马车,而现在城市已难觅马匹,非要弄一架马车亲迎势必费用昂贵,铺张浪费的礼仪也直接违背华夏昏礼的本义。所以,必要的调整和适当灵活的变通处理是合适的。

   繁复的仪节动作是华夏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昏、冠、祭等诸礼,仪式进行中始终伴随着参礼者相互反复的揖、拜。按照汉民族的礼义,礼是为了表达心中的真诚与敬意,相互的动作也就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必须,不可轻易减省。我们建议,复兴昏礼,各个环节中涉及的礼仪动作应遵行古法尽量完整地继承力行,当然,有些程序,因为建筑格局变迁等原因也可灵活变通或减省。

   如同许多华夏礼仪一样,华夏婚礼的演变过程中礼退俗进是相当明显的趋势。世俗欢乐的上升深刻改变了华夏婚礼的基本风貌,失去了礼的强有力制约,世俗欢乐难免越界。婚礼背离礼的本意,低俗胡闹蔚然成风、铺张浪费愈演愈烈,这已经成为一千多年来汉民族婚礼中不容忽视的文明劣质化演变现象。当代的中国人已经被沉重的婚礼负担弄得精疲力尽,被五花八门的闹房搞得不胜其烦,婚礼正在以庸俗和无礼消解着自身可贵的价值。

   复兴华夏传统婚礼,就是让真正的礼仪重新滋养我们民族的心灵,让温润美好的情感重新浸润新人的幸福与爱情。宁静、庄严、和谐、美丽,神圣的婚礼理应成为华夏民族最优雅动人的人生时刻。

   我们提倡一种喜庆热闹又庄重典雅的婚礼氛围,反对过分的喧闹与低俗的闹房。

   我们提倡一种隆重繁盛又节约适度的婚礼耗费,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我们提倡一种真诚祝福、重情轻物的祝贺方式,提倡以新人家庭自己的耗费为主,不收宾客礼金(可收一些有意义的不昂贵的纪念礼物)。宾客的真情祝福本身就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一份礼物。

   我们提倡新人邀请宾客见证一场神圣庄严的礼仪,同时适当招待宾客宴饮,而不是相反。

   我们提倡婚礼应回归“礼”的本位,成为真正的“婚礼”,而不是婚宴、婚闹与婚戏。

  转一个家规中的相关的条文,仅供参考理解当时的婚礼风貌——感谢网友大郑提供。

  浦江义门郑氏规范——《婚》部

  婚姻是人生大事,是任何家规中都少不了的内容。郑氏规范的第72-82条,是对婚姻礼仪的各种规定。强调婚姻“乃人道之本”,婚姻嫁娶的原则是重德不重财。这也是继承了长期以来的家规传统。 72、婚姻乃人道之本,亲迎、醮啐、奠雁、授绥之礼,人多违之。今一去时俗之习,其仪式并遵朱文公《家礼》。 73、婚嫁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不可羡富贵以亏择配之义。其豪强逆乱,亦有恶习者,毋得与议。 74、立嘉礼庄一所,拨田一千五百亩(世远逐增),别储其租,令廉干子弟掌之,专充婚嫁诸费,男女各以谷一百五十石为则。 75、娶妇须以嗣亲为重,不得享宾,不得用乐,违者罚之。入门四日,婿妇同往妇家,行谒见之礼。 76、娶妇三日,妇则见于祠堂,男则拜于中堂,行受家规之礼。先拜四拜,家长以家规授之,嘱其谨守勿失。复拜四拜而去。又以扁房(或作“房扁”)授之,使其揭于房闼之外,以为出入观省。会茶而退。 77、子孙当娶时,须用同身寸制深衣一袭,巾、履各一,事后仍令自藏,以备行礼之用。 78、……(对族人再婚的限制,此处省略。) 79、女子议亲须谋于众。其或父母于幼年妄自许人者,公堂不与妆奁。 80、女适人者,若有外孙,弥月之礼,惟首生者与之,余并不许,但令人以食味尉问之。 81、甥婿初归,除公堂依礼与之,不得别有私与,诸亲并同。 82、姻家初见,当以币帛贽,不用银耸(或作“斝”)。他有馈者,此亦不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统婚礼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分为以周制为蓝本的“典雅端庄”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欢庆热闹”型。

  (一)典雅端庄型昏礼仪程

图示:宁静而温馨的典雅型婚礼展望图

   【特点】仪式性强,过程不拖沓冗长,摒弃喧嚷的嬉闹场面,婚宴强调象征性,杜绝劝酒。庄重典雅、宁静神圣。

   【时间】为了充分彰显周制昏礼的仪式性和庄重典雅的特征,正婚有必要于黄昏时举礼。此时,新郎和新娘家宜使用蜡烛照明从而营造昏礼的气氛(特别提示:因有较多蜡烛的使用,注意确保用火安全)。按照方案设计,新郎迎亲出发后新郎父母先以一献之礼酬宾,为了减少宾客等待新人的时间,建议主人向宾客发出的昏礼请帖,将宾客登门时间约定在新郎出发以后。

   【地点】可在家中进行,也可租用酒店、有文化气息的公园等场合。

   【礼服】强调要突出周制婚礼服的玄纁色系,尽量符合古制。虽说是周制,但不排斥一些与整体风貌一致的后世配饰。

   新郎:婚前礼士玄端,正婚礼着大夫级别的爵弁玄端服,纁红色的裳。白色中单,白色布袜,红色笏头舄或履。玄端服的服饰语言在于无文饰的端直方正,故此,建议不要在新郎礼服上用明显的纹样,即使用,也务必用暗纹。

   新娘:纁红色衣缘的玄黑色丝质深衣。玄色的感觉也可用黑纱深衣配红色中单来体现。附加蔽膝、佩玉、玄色舄。

   伴郎:士玄端。

   伴娘:袗玄(纯黑色深衣),领缘袖缘为青白色纹。

   赞者:士玄端。

   双方父母及亲属:男子可着士玄端或深衣,女子着深衣或大袖褙子。(士玄端、大夫玄端服制见第三部分图解)。

   【交通工具】 自然可用现今的交通工具——毕竟,传统婚礼讲的是复兴礼义和风貌,又不是在拍古装电视剧。提倡节约和适度,反对组织豪华迎亲车队。

   【贽礼】 周礼婚礼贽礼用雁,雁是非常有寓意的婚礼祥物,且市场上也有售,所以,建议最好用活雁,但不反对用雁形的工艺品代替。

   【婚宴】依《宴饮礼》简化版。在新人同牢之后举行。同牢之前新郎父母与宾客行“一献之礼”。

   参考: 宴饮礼方案   投壶方案

   ①分席制。宾客席分列两纵行,主人席列于中间横席,空出中间场地。待新人至,乃置新人同牢席于中间空场地。

   ②理想状态是正坐(汉代的跽坐方式)但考虑到习惯问题,对于宾客可不必强求,但同牢的新人则要求正坐。

   ③宾客每人面前食案除了既定的菜肴特别置大羹玄酒(清煮猪肉和白水,所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行投壶之礼,不用酒令、游戏等喧闹之事。

   ④建议宾客着汉服礼服,也不必强求,不过正宾应尽量实现,主人家可为正宾事先准备好。

   【婚乐】 礼乐相和,诗乐相得益彰,可惜诗经乐如今尽遗失。然而有关研究人员正在做诗经乐的复兴工作,在这里暂且按照诗中寓意为婚礼不同仪节配置。

  婚礼配乐议/吴飞(字笑非) 撰

   周制婚礼无乐,而汉代有之。窃思择诗之雅正而咏,亦可谓无邪矣。今人解诗失之野,古人解诗失之凿。然则今日用诗,当主体相扣,而不谬古疏,乃能气象嘉和,庶几无憾。

   纳采:《东门之池》《摽有梅》《关雎》《硕人》《淇奥》。亲迎:醮子用《关雎》→往迎路上用《舝车》,同时新娘家用《匏有苦叶》→奠雁时用《著》→奏毕新娘出房门,新娘随新郎上车,此时可用《桃夭》→新娘路上用《鹊巢》,此时新娘家可选《燕燕》→新娘入门时用《樛木》→合卺时用《绸缪》。见舅姑:准备时用《女曰鸡鸣》,行礼用《鸳鸯》《螽斯》《麟趾》。见庙:准备时用《采苹》,行礼用祭祀音乐。

   婚礼诗经含义概览:

   《关雎》:纳采、纳币、亲迎日醮子。
  《桃夭》:贺之子于归。用于新娘随新郎出门时,及新娘在路上。
  《樛木》:贺新郎得配嘉偶诗,新娘入门时,及婚宴上(周制无,自汉有)。
  《螽斯》:祝福多子,婚宴。
  《麟之趾》:赞仁者得贵子,婚宴。
  《鹊巢》:新娘在路上。
  《何彼襛矣》:新娘在路上(但级别较高)。
  《采苹》:庙见日行礼前。
  《摽有梅》:纳采。
  《燕燕》:离别新娘之诗,可用于新娘走后新娘家演奏。但此诗之传统解释不适宜婚礼,诗中以勖寡人也不适合。
  《匏有苦叶》:亲迎日新娘家准备时。
  《淇奥》:纳采、婚宴时赞美新郎。
  《硕人》:纳采、婚宴时赞美新娘。
  《女曰鸡鸣》:见舅姑日行礼前。
  《着》:亲迎新娘走出房门时。
  《椒聊》:婚宴上赞美新娘宜子。
  《绸缪》:合卺时。
  《东门之池》:纳采。
  《伐柯》:婚宴上赞美媒人。
  《鸳鸯》:婚礼全程皆可。
  《舝车》:新郎往新娘家迎娶路上。

   如今诗经音乐复兴工作尚未完成,可根据不同场合择用恰当的古乐。

   【仪程】

   1 定婚礼:

   传统的婚前“五礼”合而为一,即订婚礼。

   男方家人及媒使前往女方家,或双方家庭约定至一特定场合进行订婚仪式。双方的礼服分别为:男着士玄端(见第三部分玄端制图解)。男方的贽礼为:雁一只,玄纁色的束帛(玄色和纁色的丝绸适量,黑色和红色丝绸亦可)、定帖。按周礼昏礼的风貌,礼物重的是象征意义而不在经济内容,在物质为尚的今天,我们特地于婚礼中提倡这一礼仪内涵,故此,贽见礼物尽量以寓意为重,适可而止。

   仪式依照周制婚礼“纳徵”礼进行,提倡不减省拜、答拜等礼仪动作,礼辞可取其意。

   2 正婚礼:

   正婚礼是最能体现古礼婚礼风貌的部分,因为它有着鲜明的仪式性。

   ①亲迎醮子:婚礼当天下午,新郎穿好礼服,在动身迎接自己的新娘前,于家中接受父亲的醮子。仪节为:父亲着礼服,为儿子斟一爵酒,新郎拜受,饮干。父母叮嘱儿子迎亲相关事宜。新郎及从者带着雁等有象征意义的贽礼出发。

   ②新郎出发以后,在男方家中或者婚礼现场,贺客陆续而至,由男方父母简单酬宾,等待新人。这时并不开宴,只是由主人(一般由新郎父亲担任)向众宾客行“一献之礼”,由于是一对多,只用行简化版的“一献之礼”即可,可省去“辞洗”等内容,只剩下 “献”“酢”“酬”三个环节。

   ③日暮四合,华灯初上,亲迎队需要准备一些灯笼、烛火等照明工具,人们只知道烛光晚宴的浪漫,却不知道婚礼灯火有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当新郎的亲迎车至女家适当距离时可改步行,举灯烛至门。(此时新娘家也已用蜡烛照明)迎亲车在门口等候。新娘父亲(主人)穿着士玄端于门外迎接,站位是:主人东新郎西。主人先面向西两次拜礼,新婿朝东答拜。主人揖,先入门,新郎随后执雁进入。授雁等其它仪节如《仪礼》士昏礼亲迎礼。此时,新娘早已盛装,但要在自己的闺房中等候暂不露面,伴娘及一位女性师长在身边陪伴。古礼中新郎要在女家家庙中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算是知会妻家祖先,根据当今无宗庙的现况,可改为新郎拜问新娘家的长辈亲属。

   ④周代是典型的夫权社会,周礼中,新娘父母甚至不下阶,只目送女儿远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与古迥然,当今新娘父母也可以前去婚礼现场。不过,依然少不了送女儿出阁及训诫的仪节。新婿拜送授雁后出门,新娘及伴娘跟随,父母在烛光中送女儿出阁,母亲为女儿亲手系上帨巾。(帨巾是一种蔽膝,系于纯衣礼服大带内的腰带上)

   ⑤新娘在灯笼、烛火簇拥映照下上车。若新郎会开车,应依照古礼为新娘亲自驾车象征性地行驶一小段距离(《仪礼》中为马车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交给司机,自己乘坐前面的车先行一步。

   ⑥新娘到达婿家或婚礼现场的时候,新郎正在门口迎侯,对新娘揖礼,请她入内。之后每经过一门都要照此行礼。新人步入点满新昏蜡烛的同牢礼现场。

   ⑦设席。新人刚到达时,即开始布置同牢席(食案一张、正坐用席两张、建议席位边再用更多蜡烛增加照明效果、烘托气氛)于场地中央。夫在西,妇在东。寓意“阴阳交会有渐”新娘席位在北面,面南,北为上;新郎席与之相对。同牢食案设有:肉食(小猪、兔腊、鱼,均分割好)、谷饭、肉酱、酱、肉汁等。侍者鱼贯而入,前面几人捧着盛食的陶盆,另外几人分别执匕(勺)、执俎(可用俎形割肉板)紧随其后两边,将俎和匕放在陶盆旁边。赞者在侍者的帮助下布置食案。在席前放置肉酱和酱,肉酱在酱的北边。

   ⑧沃盥入席。伴郎与伴娘交换位置,伴郎为新娘浇水盥洗,伴娘为新郎浇水盥洗。二人又分别为新娘、新郎象征性地安排一下馔食,如打开食盒等。随后,赞报告宾客:新人馔食安排完毕,意味着二人要开始行同牢合卺之礼。

   ⑨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

   祭:赞者把一块肉食进授给新郎新娘,二人一起祭(即切下一小片放在侍者捧上的盏盘上);赞者进授醴酒,新郎新娘再酹洒(洒酒于盏盘)而祭。

   馂:祭后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如象征性品尝小猪肉、兔肉、鱼肉,以饭、酱、肉汁等象征性佐餐)

   酳:赞者分别给新郎新娘斟酒,请他们用酒清口安食,新人要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

   合卺:赞者进授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只(建议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也可以玉等其它材料),斟满。新人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

   ⑩撤馔成礼。新人起身,互拜。然后离开筵席转入新房。宾客正式开宴,由新人的父母招待(参考宴饮礼方案);新婚之晚,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3.婚后礼

   新婚夫妇次日早晨沐浴,夫妇着士玄端及宵衣,拜问双方父母。

   新妇携带一篮枣、栗为礼。新人向父母四拜。父母收下礼物,可以不答拜。新娘也在这个时候改口对公婆的称谓。下来新妇为公婆准备早馔,服侍进食,公婆为儿媳妇斟酒作为回馈。随后新婚夫妇拜别父母,前往新娘的家中拜问。

   若是在某一方父母已经辞世,新人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于家中设祭祭拜。以奠菜行礼,可依《仪礼》士昏礼新妇奠菜之仪节斟酌进行。

  (二)喜庆热闹型婚礼仪程

   【特点】雍容隆重,华而不俗,喜而不闹,正如同大唐气象和宋明风韵。

   【时间】于黄昏举礼虽是婚礼古义,但白天进行仍然符合当今大众习惯。具体时间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

   【地点】同(一)庄重典雅型婚礼仪程

   【礼服】基本以唐宋明婚服为蓝本。

   新娘:婚服可不必拘泥于实际出现较晚的红色,唐宋的青绿色礼服也很有风韵,尤其是钿钗襦裙礼服。新娘障面可选择:红色覆巾、团扇、冠饰上垂下的绦穗。

   新郎:可用深衣礼服,也可用低品官服。需要强调的是,新郎与新娘的礼服服制务必搭配得当——进贤冠绛色公服-青色深衣/钿钗襦裙礼服;黑色袍衫、折上巾-青色深衣;青绿公服乌纱帽-真红大袖褙子。

   亲属/贺客:着汉服常礼服、盛装,如深衣、袍衫、褙子等。

   【交通工具】同(一),即:可用花轿,但用轿车也无可厚非,毕竟传统婚礼的要点在传统而非复古。

   【婚宴】不必强调分席制。新娘新郎单设同牢席于场地中间

   【仪程】

   1. 婚前礼

   ①订婚。传统的婚前“五礼”合而为一,即订婚礼。仪程同(一)典雅端庄型婚礼订昏仪程。

   订婚仪式中的贽见礼物仍然以雁为祥物,除了雁及玄纁束帛,还有其他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贽礼可供选择:羊、香草、鹿,寓意祝颂;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之类象征夫妇百年好合;蒲苇、卷柏、鱼等取意各物优点美德劝勉夫妇。

   ②催妆、铺床。

   催妆原意在“提示”女家尽快履行婚约,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小礼物,实际也是双方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婚前几日,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并要在床上撒上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2.正婚礼

   ①新郎盛装,在家中接受父亲的醮子及母亲的叮嘱,开始动身去迎娶新娘。

   ②催妆。为催促新娘上轿,新郎及其亲友团可施展“催妆”的本领,但反对现在较为普遍的塞钱才出门的“催妆”陋习。随着中国当今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提倡恢复催妆诗这样的古俗。

   ③照轿。新娘上车/轿前,女童手持镜子向车/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同时也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团圆。

   ④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一人手执花斗,将谷物、豆子,或者代替以上二者的碎紧彩纸望门而撒。

   ⑤新娘下车/轿后双脚不履地,履在事先铺好的席子或红地毯上,直到婚礼现场门口。

   ⑥拜堂。新娘新郎二人手执红绸牵巾的一端进入婚礼现场。牵巾也叫“同心结”,象征二人永结同心。二人行至堂前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此处的“拜”指的是汉民族正规的“拜礼”,而非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鞠躬式拜天地。

   ⑦合卺同牢:仪节基本同(一),需要强调的是,合卺也即“交杯酒”,是夫妻交换杯子而饮,不是我们误解的手臂相挽而饮。结婚证书代表着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认可,而传统婚礼的交杯酒相当于社会关系上的夫妻认同。

   ⑧撒帐: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在婚床帐中坐好,女左男右。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同时唱赞词。撒帐结束后宾客即退出,剩下的仪节将属于二人世界。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我们的婚礼方案中反对闹房的习俗。自从汉代始婚礼有了贺客开始,贺客与新人之间的互动性始终是个微妙的问题,而闹房这种婚俗自从它产生开始就一直被作为陋俗批判,可以说是婚礼传统中沉淀下来的怪味果。

   ⑨宴客:新人入新房后新郎父母设宴酬宾,一献之礼后自由宴饮,提倡分餐正坐但也不反对会食,可用投壶、酒令、歌舞等。参考宴饮礼方案。

   ⑩解缨、结发:新郎亲自将新娘头上的订婚信物缨解下。侍者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

   ⑾却扇:去新娘障面的仪节是汉族传统婚礼中最有特色的亮点。虽然新郎再也不用像古时那样忐忑地猜测新娘的模样,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即使熟悉的恋人,那盖头下的神秘依然让将为人夫者怦然心动。新郎手执喜秤一只,轻轻掀去红云一方……

   3.婚后礼

   新人第二日早起沐浴后,前往双方父母家中拜问,正式确定作为儿媳、女婿的社会关系。仪程同方案(一)的婚后礼。

  (方案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出生禮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生命礼仪是人生的一个个驿站,对于年轻的生命来说,生命礼仪带来的是新鲜、喜悦、兴奋,如同追日的少年,登上山顶目睹太阳喷薄而出的感觉一般。憧憬在心中荡漾,壮丽的生命前景在眼前展开。而对于成熟的生命个体,生命礼仪则象冬日暖阳般的温暖,如同雨夜疲惫的路人歇脚的驿站。历尽跋涉艰辛的生命个体,由年少时对生命的憧憬转化为了感悟,回望来时之路,心中充满着回味与感慨。但是不管是如风的少年还是沉静的中年,或者是安详的长者,生命礼仪都会给人们心底一份温和的滋养,温情的抚慰。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
(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 诞生礼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②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昏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③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④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 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②接子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④开奶

   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⑤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 满月礼

   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①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②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着新衣。

   ③移窠

   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 百日礼

   ①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 周岁礼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儒家赋予了出生仪式类宗教色彩,庄重、优美、寓意深刻是其优点,但同时,又有宣扬男尊女卑等不良伦理的呈现;世俗将出生礼回归生活,亲切、欢乐是其所长,但同时又走向了庸俗、愚昧和肤浅。

  到了当代,社会将生命礼仪进一步异化,仪式表达的传统意义正在被彻底颠覆,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积累财富、养蓄人脉、编织社会网络的工具。传统的生命礼仪徒具空壳,一些礼仪消失了,另一些“礼仪”却被迅速制造,婚丧嫁娶之外,乔迁、升学、入伍、升职……不愧是“礼仪之邦”的传人,这种文明“继承创新”的本领似乎与生俱来,可悲的是,“承”的是残缺不全的“礼仪之邦”,“传”的更是奇形怪状的“利益之邦”。

  传统出生礼已经被彻底异化,劣质的成分被无限地放大,积极、健康、优美的元素已经非常稀薄。出生礼已经成为了人际关系的骚扰者,成了让很多人不胜其烦的负担。真正优美的民族特色已经基本无处可寻,虚假的、庸俗的“传统风格”却异常顽固地被代代传承。

  复兴传统出生礼,理应将其回归礼仪本身,回归为对生命的真切祝福和对为孩子的幸福祈祷,一些庸俗的社会人伦风气,不应该继续传承,出生礼对人们造成情感和物质压力也理当卸去。我们认为,出生礼不应该迫使人们去攀比金钱的多寡和礼物的贵贱,出生礼仪的耗费应遵循节约、适度、以自己家的耗费为主的原则,原则上,不宜接受他人的礼金,提倡一种真诚祝福、淡薄物质的礼仪态度。同时,出生礼应该增强礼仪成份,把握好生活欢愉的分寸,回归华夏民族的本真和特色。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部分:新“出生礼”操作方案

  尊重传统,仍将出生礼划分为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个阶段。

  一 诞生礼

  ①男孩女孩皆行佩璋礼

  男孩女孩都是父母的宝贝,不应再以男璋女瓦的方式歧视女婴。男孩女孩都应该配璋。具体准备方法和佩璋过程是:

  ·择玉:

  在妻子孕期,丈夫和妻子一道,为孩子选定适合佩带的玉饰。区别男女,可从玉器的质料、颜色、文化内涵中加以区分。玉器的人文内涵是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在此无法详细阐述,这一问题,应由准爸爸准妈妈一起来学习、研究,为将来的小宝宝选择最能代表父母美好祝愿的玉饰品。选定以后,由丈夫到玉器店购买,注意应选择可以佩带的玉饰物。

  此佩将伴随孩子终生,建议精心选择、适度讲究其品质、造型、质量等等,当然,也不需要购买过于奢华的几千、上万甚至更贵的玉器。

  胎儿性别鉴定是非法行为,我们不赞成准爸爸妈妈们去鉴定宝宝的性别,因此,佩玉应准备一对。

  ·持玉:

  在妻子进入产房生产时,丈夫持一对佩玉等候。包婴儿的襁褓上可先作一个小的挂环,以备挂玉佩之用。在丈夫忐忑地等待婴儿降生的时间里,丈夫手握一对温润的佩玉,必定感慨万千。

  ·佩玉:

  护士将孩子抱至母婴房间后,将襁褓置于床上,由婴儿父亲亲手将佩玉挂于襁褓上。至此,佩璋礼完成。佩玉不宜过大过重,以不取下而不影响婴儿母亲哺乳为宜。每次换完尿布,将佩玉再次挂上。

  ②悬弓、悬帨礼

  ·备弓箭、备帨:

  弓箭在下面的三朝礼中还将用到。

  这里,弓箭主要是象征性意义而非实用意义,因此,不需要真正的大型弓箭,只需弓箭玩具或模型即可。具有弓箭的形状,能引弓,能发射就行。

  强烈建议由丈夫在妻子孕期时,亲自动手制作一套小型弓箭。大小不宜过大,如一个初生儿体长即可。不要小看了这一个亲手制弓的过程,将为人父的责任感、喜悦感将油然而生。制作弓一具,箭六支。

  当然,也可以买一套玩具弓箭(不推荐)

  强烈建议由妻子在孕期时,亲自动手绣一方佩巾,绣上对女儿的期待和祝愿。当然,以不要过于劳累,不影响正常妊娠健康为前提。也可以买一方漂亮的富有涵义的佩巾绣品。(不推荐)

  ·持弓、持帨:

  因为现在的生产都是在医院,所以由亲人在家中等待。持弓、持帨的亲人将与产房外持璋的准爸爸同样充满焦急、幸福地憧憬着新生命的降临。

  ·悬弓、悬帨:

  婴儿诞生,性别确定后,婴儿父亲通知家中等待的亲人,亲人将弓或帨悬于门之左或右方。我们考虑,宜悬于家中大门外,以与邻里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当然,也可以悬于医院的母婴房门外。

  ③名子

  ·起名:

  在妻子孕期,夫妻应为孩子起好名字。

  ·封笺:

  由丈夫用毛笔将孩子的名字(男女各取一名)庄重地写于宣纸之上。再由妻子亲手将其放入红色信笺之中,再亲手封好。

  ·命名:

  在给婴儿初次哺乳后进行。

  婴儿妈妈怀抱婴儿,爸爸取来信笺,爸爸亲手拆开,妈妈亲手取出写有婴儿名字的宣纸,亲口将名字告诉宝宝。

  ④报喜

  由丈夫赴岳父母家、父母家通报喜讯。宜先岳父母,再父母。应穿庄重的汉服礼服。

  到达后,先通报母子平安,再向岳父母(父母)行正式拜礼三次。

  汉民族传统礼仪之拜礼,行礼方法是:

  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报喜时可根据各地风俗,带报喜礼物。以庄重、喜庆、健康、节俭的礼物为宜。

  2 三朝礼

  ①射天地四方

  适用于男婴,意为鼓励其志向高远、志在四方。

  婴儿出生三日后,父亲选择一处距离较近的开阔地(如医院内有面积较大的草坪更好),场地应安全、安静、不宜有过多人。妻子和婴儿皆穿好衣服,由丈夫陪同,孩子由丈夫抱着,到此开阔场地举行。(涉及产后需注意的有关事项,应遵医嘱)

  丈夫取六支箭,搭弓分别向天、地、东、西、南、北各射一箭,表达父母对孩子的鼓励、鞭策和祝福之意。

  ②洗三朝

  以中医学验证有效的、适合婴儿洗浴的中草药配方烧水,为孩子行洗三礼。

  ·洗前揖拜

  堂中置盆,婴儿父亲和前来拜访祝贺的亲友皆穿汉服,立于堂下。

  婴儿父亲向亲友各行正式揖礼一次,受礼者还以颔首礼。

  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颔首礼: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洗儿

  盆中加洗浴用水,抱出婴儿,由有经验的婴儿奶奶、外婆等为其洗浴。

  注意,亲友不要向盆中投放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卫生问题。亲友观洗浴过程,给予祝福即可。

  洗浴时应注意房内温度,避免婴儿着凉,洗浴过程也不宜太久,洗完即可抱回房中。其它卫生、婴儿护理等问题,应遵医嘱。

  ·吃洗三面

  洗三朝后,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加配其它适当宴席,建议不要过于铺张浪费。

  强烈建议主人不要收受亲友礼金及贵重礼物,当然,亲友赠送的有意义的礼物可酌情收下。

  3 满月礼

  ①为满月婴儿拍摄民族传统服饰写真照片。

  建议家庭亲自为孩子手工制作一套婴儿汉服,在影楼拍摄婴儿写真。

  ②满月宴

  举行丰盛而又节俭的满月宴。邀请亲朋好友分享婴儿成长喜悦,接受亲友祝福。

  提倡亲朋好友不送礼金,而送价格不贵又别具深意的各种成长纪念礼物。

  主人及宾客皆应穿庄重而又喜庆的汉服礼服。

  宴会时均应注意用餐礼仪,宴会前后应有庄重礼拜。

  ③剃胎发

  参照民间传统风俗即可。同时注意遵医嘱,做好婴儿护理工作。

  4 百日礼

  ①为百日婴儿拍摄民族传统服饰写真照片

  如前

  ②为孩子佩长命缕

  建议佩清新优美的长命缕,当然,也可以挂长命锁。

  长命缕属于中国结传统编织结艺系统,含蓄、优美、清新、活泼,宜由孩子的母亲亲手为其编结,佩带。具体编结方法需要母亲用心学习。

  5 周岁礼

   ①为周岁幼儿拍摄民族传统服饰写真照片。

   如前。

   参考照片:可爱的儿童汉服照(照片中小朋友比较大,仅作参考)

   ②周岁宴

   注意事项如满月宴。

   ③抓周

   抓周时,父母,孩子均穿汉服,父母着礼服。

   不必买昂贵的套装抓周玩具,家里准备一些职业用品、玩具即可。

   抓周用品以职业分类,避免误导和职业歧视,适当体现时代特色。如用鼠标表示IT行业等。不宜采用官印等含有不良社会理念的用品。

   抓周只是一种纪念性为主、辅以成长欢乐性的仪式,抓周结果不应过于计较和当真。无论孩子抓到了什么,大人都应该视为孩子抓到了“成长幸福”、“开心辞典”和“美好未来”。

  (方案全文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35 | 顯示全部樓層
宴飮禮
第一部分:现行宴饮方式与华夏传统宴饮

  1 现行宴饮方式的勾画

   吃饭、聚餐、赴宴、party、家宴、下馆子、饭局、搓一顿、FB……宴饮的名称数不胜数。宴饮本应是一种文明交流、真诚沟通、愉悦享受的过程,但是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宴饮常常让我们感到的是厌烦。深究其原因,当代宴饮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①人情虚伪、劳心费神,感觉很“累”

   为什么要去吃这顿饭?答案何止千种万种。许多时候,人们是被一些理由驱使着不得不去参加一场宴饮的。主人如是,客人也如是。沉甸甸的意图,复杂的动机,不是吃饭,而是吃罪。

   人们真的想端起那个酒杯吗?真的想举起那双筷子吗?真的想说出那些祝酒辞吗?

   餐桌上硝烟弥漫,那是一场人心之间的战争。人们相互成为地狱。

   ②奢侈豪华、铺张浪费

   这是一个吃的国度,一个菜系比草木还要多的国度。吃的花样、吃的技巧,吃的旁门左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只讲饕餮游戏,不问经济耗费,“天价”早已不是新闻,浪费更是司空见惯。富人浪费穷人也浪费,撑面子充胖子,餐桌上,尽情斗奇巧,肆意竞豪奢。

   ③“酒礼”三千,不见一个礼字

   劝酒的花样何其之多,餐桌上的“规矩”五花八门。真不愧是“礼仪之邦”,可惜的是,酒礼三千,餐仪十万,一言以蔽之,空。没有什么真正的礼仪文明积淀,因为礼字应出自庄重的内心。

   礼义不再,表面的礼容也无存。乱七八糟的环境,乱七八糟的服装,乱七八糟的姿态,乱七八糟的仪程。吵吵嚷嚷、大呼小叫,猜拳行令、烂醉如泥。抽烟、吐痰、剔牙、黄段子。中国宴饮,杯盘狼籍。

   你会感到,这是一个没有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我们是一个没有文明滋养和哺育的、只知吃喝斗巧的庸俗族群。

   ④“会食”、口水、病菌

   一群人围坐一桌,同吃一盘菜、同喝一盆汤,唾液相互搅和、病菌充分交流,这种餐饮方式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不文明、不卫生的落后餐饮方式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人们甚至以为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而把分餐制看成西方特有的东西。

   从分餐变为会食,是华夏文明演变过程中一种倒退,这种倒退的危害恰恰在于,我们已经不认为它是文明的倒退。

   ⑤宴饮色香俱全,唯独没有华夏文化滋味

   缺少真正的华夏文化风格,匮乏优美的华夏文化氛围。不纯不正的“中华文化”,似是而非的“中国特色”。“情调”成了西方宴饮炫耀的东西,一个最有情调、最懂得情调的民族,在宴饮品位与文化的比拼中一败涂地。

   没有什么特色的仪式,没有什么原创的娱乐,宴饮文化,面目模糊。

   ⑥“乐”与“礼”的严重失衡。

   宴饮承载了“礼仪”和“世俗欢乐”两种属性,两者本应有机协调,在不同的时间和宴饮场合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在宴饮过程中。庄重盛大的宴会,礼仪的比重应上升,平常的家宴,礼仪的成分应下降。前者重“礼”,后者重“乐”。一个成熟的宴饮文化系统,应该是“该重礼时重礼,该重乐时重乐”。

   当代的中国宴饮,“礼”与“乐”的关系严重失衡,欢乐的成分无限扩张,礼的成分几乎荡然无存,置换礼仪的,多是“异化礼仪”与“伪礼仪”,劝酒、酗酒、罚酒、划拳、夹菜、宾主方位、菜品朝向、各地“餐桌规矩”,这些背离了华夏文化本意的伪礼仪泛滥成灾,为人们津津乐道。

   2 华夏传统宴饮的优秀文化元素

   ①宴饮之“礼”

   宴饮过程中注重“礼”的内涵,是华夏传统宴饮的一大特点。尤其在华夏文明发展早期的周秦两汉时代,宴饮中“礼”文化的表达格外纯正。最著名的与宴饮有关的礼仪是飨礼、燕礼和乡饮酒礼。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但历朝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皇家常有大宴、节宴等盛大宴饮。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前后延续长达三千多年。直到清朝,尊贤养老、教民王道的乡饮酒礼仍然存在,道光2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燕礼,天子、诸侯、士族等各阶层皆行,燕,通宴,即燕飨之意。这里主要谈一谈乡饮酒礼和燕礼。

   乡饮酒礼和燕礼,具有宴饮的形态,但其重点在于表达“礼”的内涵。换句话说,其意在“礼”而不在宴。乡饮酒礼有一整套完整的礼仪程序,大致分为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等环节。每个环节还细分出许多礼仪流程,比如献宾环节又分为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合称一献之礼),其后还有主人献介、介酢主人、主人献众宾。燕礼同样有严格规整的礼仪程序,宾主一献之后为四举旅酬、乐宾、无算爵等。

   而这仍然只是大概的流程,具体的行礼方法非常细致,以“献宾”环节为例,具体的做法是:主人献酒之前,先要下堂洗爵。宾不敢独自在堂上安坐,那样有役使主人之嫌,所以随之下堂,此时主人要辞谢宾的下堂,称为“辞降”;宾谦辞作答。洗毕,主人上堂,然后再次下堂洗手,准备斟酒,此时,宾要辞谢主人,称为“辞洗”;主人作答后洗手。洗毕,主人拱手行礼,请宾先上堂,双方谦让一次后登阶。上堂后,宾要拜谢主人为自己洗爵,称为“拜洗”。主人斟满酒,高高举起,称为“扬觯”,然后献给宾,宾要先拜而后受爵,称为“拜受”。宾接爵后,主人要“拜送”,即拜送爵。彼此拜谢时,受拜者都要稍稍后退,以示谦避。宾按照当时的礼节,要先作食前的祭祀,再将爵中的酒饮尽,此时主人要“拜既爵”。

   显然,有如此细致近于繁琐的礼仪程序,乡饮酒与燕礼的用意并不在吃喝之上。《乡饮酒义》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著名礼学者彭林教授指出,整个乡饮酒礼,宾客的尊卑分明;礼数的高低有别;一乡之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安乐而有秩序。做到这五条,就足以正身安国。能做到正身安国,天下也就安定了——这就是乡饮酒礼想要向参加者传达的东西。乡饮酒礼名为饮酒,其实旨在教化,尊贤、养老,这就是它在“饮酒”外形下所着力构建的社会文明之道。“明上下相尊之义”的燕礼也是如此。

   以宴饮礼仪形式承载社会文化内涵,实现社会文明和谐的追求,这就是宴饮之“礼”的可贵之处。换言之,此种宴饮,已经超越了口腹之欲和欢乐聚会的简单层面,成为一种“有深义的吃”。

   在宴饮场合,对食具的安排人们的举止还有其它很具体的通行的约束和要求,如《礼记·曲礼》要求,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调味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当然,这些要求现在不需要照搬,但是“吃有吃相、庄重文明”的原则应当遵循。

   ②卫生、优雅的席居、正坐、分餐

   席居和正坐是汉民族良好的生活起居方式,它对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利大于弊,席居和正坐对汉文明演变的影响难以尽言。席居和正坐的时代,是汉民族历史上格外健康、英武、进取、优雅的伟大时代,是一个文明不断上升的时代。

   分餐制是真正华夏原生的饮食方式,并非西方人的发明。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分餐而食,由分餐改为会食不过千年。我们完全可以说,分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华夏饮食传统,会食是民族生活方式异化后产生的伪传统——文明倒退形成的不健康传统。

   历史学家们向人们描述了汉民族由分餐转为会食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女子也能轻而易举。

   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应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

   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势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唐代时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桌大椅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改变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又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场合还要偶尔出现。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夜宴部分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其实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事实。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分餐制的科学和文明已经无需赘言。2003年的SARS危机之后,人们终于承认了会食制度的不文明不卫生,国家甚至制定了餐饮行业的分餐制标准加以推行。但是,千百年形成的落后“传统”已经积重难返,习惯的力量过于强大,会食仍然是当代中国人饮食方式的绝对主流。

   ③庄重、优美、典雅的宴乐、歌舞

   宴乐歌舞是华夏宴饮文明的骄傲,鸣响的钟謦、悠扬的丝竹,舞动的霓裳,那是华夏礼仪之邦独有的气象。宴乐歌舞的最高形式就是雅乐正声,那是始自周代的服务皇家贵族的国家级乐舞。宴乐歌舞在华夏宴饮生活中极为普遍,即使在士族的燕礼和乡饮酒礼这样等级不高的宴饮中都是重要的宴饮环节。在乡饮酒“乐宾”环节中,“升歌”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奏”之曲为《南陔》、《白华》和《华黍》。“间歌”则以《鱼丽》-《由庚》、《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由仪》相和。《关雎》《葛覃》《卷耳》《雀巢》《采蘩》《采苹》“合乐”之后,正式的礼乐才告结束。

   不仅古代贵族宴饮时的舞蹈丰富华美,士族宴饮时且歌且舞也是常态。酒筵歌舞约有两种,或观赏,或参与。唐诗描写其盛行之状云,“歌酒家家花处处”“纷纷醉舞踏衣裳” 。古时华夏男子常佩剑,宴饮至酒酣之时拔剑起而歌舞,亦非常流行。

   更古老的是宴饮时的属舞,又叫以舞相属。秦汉时期酒和舞蹈是士大夫阶层中最重要的礼仪社交内容。酒席宴上“以舞相属”,表示宾客互相敬重友好,并且含有沟通情谊的意思。“以舞相属”的一般程序是:酒席宴中主人(也可以是宾客)起身先舞,跳至客人面前,以礼相邀,这时客人必须起身以舞回报主人的盛情。如果拒不起立,或起而不舞,舞而不旋,都算是失礼和不敬。因此在历史上就有实因政治观点不同,志向意趣不投,从而借“以舞相属”,礼仪失度引发和激化矛盾的事例。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因为瞧不起宦官,在太守王智为其举行的饯行宴会上拒不起舞回报,因此得罪了宦官,被宦官在皇帝面前诬告他“谤讪朝廷”,害得蔡邕流浪江湖十多年。三国时曹魏设宴,张盘以舞属于陶谦,陶谦不予理睬,张盘强拉陶谦起舞,陶谦舞而不旋,因此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致使陶谦弃官而走。

图:汉画像石中的以舞相属

  ④投壶、流觞、酒令、羯鼓传花——丰富多彩、健康优雅的宴饮游戏

  宴饮亦为宴乐,有世俗欢乐性的一面。华夏先民在追求宴饮欢乐的时候,有不凡的追求。华夏传统文化讲究乐而不淫,讲究分寸与中和之道,华夏宴饮中流传最长久的宴饮游戏,多是将欢宴之乐与风雅之趣相结合的游戏类型。如:

  投壶。投壶本为礼,自汉代以后礼的意义下降而欢乐的成分增多,即使如此,投壶仍然是一种富有风雅之趣的宴饮游戏活动。

图:汉画像石中的投壶

   流觞赋诗,无对者罚酒。本是从山野清溪的曲水流觞而来,虽移入室内少了些自然的灵气,但仍不失酒咧诗香的良好宴饮文化品位。

   羯鼓传花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宴饮游戏,当然,古时传花更为讲究,常在行令时设一架鼓,令官持花在手,发令击鼓。

   以上的宴饮游戏,也可以归入广义的酒令之中,而狭义的酒令游戏多是文字令,也是雅令的主要形态。文字令的种类非常繁多,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描述,有研究者对这些酒令进行了概括,这里举几例:

   数字诗令:背诵古诗一句、四言、五言、七言不拘。句中须含数目字,多者为佳,有一数目字者罚。

   某字诗令:如“春字诗令”。每人吟诗一句,要求“春”字在句首,合席依次轻吟,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有要求每人吟诗一句,第一人所吟之诗句必须“春”字居首,第二人所吟之句春字居二,依次而降至“春”字居第七字后,再从头起。如“春城无处不飞花”,“新春莫误由人意”,“却疑春色在人家”,“草木知春不久归”,“十二街中春色遍”,“昨夜日日典春花”,“诗家情景在新春”。

   左右离合令:据《大业拾遗记》:隋炀帝曾在宫中举行小型宴会,行拆字之令,以“左右离合”为令格。当时沓娘侍于炀帝之侧,炀帝说:“我取‘沓’字,为十八日。” 沓娘还令,拆“罗”字为“四维”。炀帝回顾萧妃说:“尔能拆‘朕’字乎?不能,当醉一杯。”萧妃从容答道:“移左画居右,岂非‘渊’字乎?”

   断章取义令:据《游仙窟》:唐中宗时,有一张生夜投崔女郎之舍,与五嫂、十娘共行酒令。五嫂宣令说:“赋古诗,断章取义,惟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罚科。”十娘遂命行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诗经·关雎》一章,寓求欢之意。张生还令:“南有(木寥,寥字去掉宝盖)木,不可休息。汉有淑女,不可求思。”——以《诗经·汉广》一章,寓欲求而无由之意。五嫂于是再还令:“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以《诗经·南山》一章,表示愿作津梁,通男女之好。

   一字令:据《全唐诗》卷879:令狐楚曾邀顾非熊共饮。令狐楚知顾非熊捷辩,遂改一字令试之。令狐楚所改令云:“水里取一鼍,岸上取一驼,将者驼,来驼者鼍,是为驼驮鼍。”共五句,句尾字同用“驼”音。顾非熊还令:“屋里取一鸽,水里取一蛤,将者鸽,来合者蛤,是谓鸽和蛤。”亦五句,句尾字同用“鸽”音。令狐楚闻之大奇。

   ⑤大羹、玄酒——杯箸之间的慎终追远

   传说黄帝升天之前,嫘祖领着一些妇女拿来了陶碗,提来了玄洒,一人一碗。黄帝站在仙台上,面向大家,举起盛满玄酒的陶碗,人们也都一一举起,祝福后,一饮而尽。《礼记》中也有“玄酒以祭”的记载。古人也常用“大羹玄酒”比喻文章诗词的淡雅古朴。大羹为何物?玄酒又是什么酒?学者王仁湘先生在其饮食文化专著中介绍说,大羹即无味的肉羹,玄酒即清水。为什么这两样平凡的东西受到华夏先民如此的重视呢?

   在崇尚礼制的周代,与饮食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构成内容,正所谓“礼始诸饮食”。孔子遵礼行事,他有一句我们现在都还常常念叨的话: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讲的就是一条贵族们必须遵循的食礼,是说进食时落座的席子要铺平正,享用的肉菜要切割得有模有样,不然这饭就没有必要吃了。

   “大羹”与“玄酒”,就是周代食礼中的必备之物,是两样很特别的食饮。玄酒在贵族们的饮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礼记·礼运》说进食时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其他好酒更受重视。又说“玄酒以祭”,是说举行祭祀时一定少不了玄酒。在《礼记》的其他食礼条文中也提到玄酒,说玄酒要用漂亮的酒器盛装,并说“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何谓“玄酒”,清水而已,以酒为名,古以水色黑,谓之“玄”。太古无酒,以水为饮,酒酿成功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周礼用清水作为祭品,表现了当时对无酒时代以水作饮料的一种追忆,并且以此作为不忘饮食本源的一种经常性措施。这祭法的施行,可能在周以前就有了很久远的历史,应当是产生于更早的史前时代。

   再说大羹。羹是中国古代很流行的馔品,它是将肉物菜料一锅煮的食法,尤其是在油炒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享用的美味多半是由羹法得到的。《仪礼·士昏礼》说,大羹要放在食器中温食,又说大羹温而不调和五味。《周礼·天官·亨人》说,祭祀和招待宾客都要用大羹和羹。何谓“大羹”?注家以为是煮肉汁,而且是不加调味料的肉汁。用大羹作祭品,同用玄酒一样,也是为了让人能回忆饮食的本始,同时也是为了以质朴之物交于神明,以讨得神明的欢心。招待宾客亦用大羹,则是很尊贵的馔品,而且还要放在火炉上,以便在用餐时能趁热食之。由于大羹不调五味,热食味道略好一些,所以须放在炉火上。考古发现过不少周代的炉形鼎器,器中可燃炭,可能就是用作温热大羹的,考古学家们称它们为“温鼎”。

   我们不知道史前人类只限于享用大羹玄酒的时代延续了多久,恐怕要以百万年计。换句话说,人类历程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无滋无味中度过的。当以甜、酸、苦、辣、咸这五味为代表的滋味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追求目标时,烹饪才又具有了烹调的内涵,一个新的饮食时代也就开始了。这个时代的开端并没有导致大羹玄酒完全从饮食生活中退出,这与华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服制中以并不“方便”的衣裳制为最高等级,直至通裁袍衫时代,仍要施横阑作阑衫,就是取其古意提示人们不忘文明传统。大羹玄酒的意旨如出一辙,其中滋味绝非酸甜苦辣所能描绘。

   一个在餐桌上摆上大羹玄酒的民族,是一个懂得文明传统与历史追忆的民族。当华夏的人民厌弃羹玄的无味将其打落在地,华夏就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华夏。

   ⑥茶——天、地、人间的人道、心道

   茶与酒、与宴密不可分。茶道是真正华夏原创的文明,日本茶道不过效颦之作。茶道无既定之义,若其可定义则茶道已无存。但是人人心中皆可有茶道之义,我以为,茶道无道,茶道即人道,茶道即心道。人心思茶,则茶道生。人心无茶,虽叶如海、器如山、茶经累牍,则茶道已无存。

   茶叶无需名贵,茶器不必奢华,但献茶饮茶之间,以下事物不可或缺:

  茶叶需净
  茶器需净
  茶水需净
  饮茶之人,其心亦需静。

   羹玄、茶道,华夏宴饮最神秘微妙的结构元素。

   ⑦几、案之间,天地之外——宴饮佳境的铺陈造设

   宴饮环境也是文化,它展示了一个民族是不是真的热爱生活懂得情调。宴饮环境分为本体环境和外部环境,本体环境是由桌、椅、几、案等构成的饮食承托环境。外部环境则是房屋、温度、天气、季节等要素构成。

   先说本体环境。

   与席居正坐的起居方式相协调,华夏传统宴饮长期使用几、案等宴饮家具。每人面前一张食案,席地正坐,这就是华夏传统宴饮最具标志性的形态。庄重、古雅,充满了文明古国的独特文化气象。
图:各种几、案


图:汉代木案

图:翘头案

图:战国涡纹案

   当代中国人宴饮,多是在酒楼或家庭的宴会厅,门窗紧闭只以空调这种工业机械与外部污染重重的城市空气做交换,大屏幕电视,卡拉OK,人声鼎沸,压抑、窒息、嘈杂。

   而华夏先民则要有情调得多。于山水之间设饮欢宴,尽得清风明月之韵,天人和谐之气。也难怪古代诗人把酒临风便得佳句,如果让李白整天闷在KTV包厢里喝洋酒,想必他一句诗也憋不出来。除了纯自然的环境,还有半自然的环境,临江楼阁、临水轩榭、清风凉亭……在伟大的华夏传统建筑中,先民临风把盏,远方山雨欲来。

   华夏传统文化深得天人和谐之道,讲究天地人三者气韵的贯通,以宴饮文化观之亦是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微妙的现象,在华夏传统宴饮场合,不管在哪里,很少有掩门闭窗的。其中奥妙,难以尽言。

   即使在纯室内的宴饮环境,华夏先民也绝不会隔断与自然的联系,饮食佳境的造设,也是着眼于天人的沟通与和谐。《开元天宝遗事》说,唐代杨国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宴席周围放上冰雕,造成一种十分凉爽的环境,那些身体稍弱的人甚至要穿上棉衣赴宴,可见降温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杜阳杂编》提到同昌公主宴客,方法奇绝。说公主有一日在广化里设宴,摆满了美味佳肴,可天气太热,于是公主让人取来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南轩,冷得满座人都想多穿点衣服。这澄水帛长达八九尺,像布帛一样轻细,薄得透亮,因里面有龙涎,所以能消暑毒。 在宋代,酒楼食肆也采用了调节温度的措施,改善了饮食环境。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记载,不论是汴京还是临安,酒楼食店大门有彩画,门内设彩幕,店中插四时花卉,挂字画,夏天增设降温的冰盆,冬天添置取暖的火箱,使人有宾至如归的良好感觉。

   ⑧美食、美器——华夏宴饮食具的美学意蕴

   宴饮食具也是华夏宴饮文化的独特风景。美食与美器的谐和,是饮食美学的追求的境界。有人把华夏宴饮食具之美概括为彩陶的粗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玻璃器的亮丽之美。还有人说,汉代饮食具很好地体现了博大雄沉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北方地区的彩绘陶器和釉陶作品,还是南方楚人富丽空灵的木漆器,都透出秦汉时期气吞山河,上九天究九泉的大气风范。至于唐代的金银器和瓷器食具,更显示出包容万物,有容乃大的胸襟,饮食具造型的丰富多样与装饰题材的包罗万象,正是大唐盛世的真实写照。而宋代官窑瓷器的洁净雅致,则反映了文人士子的心态,与民间极富生活化的风格恰成对比,大俗大雅之风并行而不悖,这种时尚一直影响明清各代,但清代青花瓷器对宋风的摹拟却是多了匠心而少些灵气,技术上的高峰却意味着艺术上的败笔,这虽然是一个讽刺,却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铜饮食具。爵、鼎、簋、觚、豆、樽、觯、匕,等等,又以鼎和爵最有代表性。鼎为炊煮具,爵为饮酒具。这些器物的造型之美,在华夏宴饮文化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也构成了华夏宴饮独特的风貌。

   ⑨碧筒饮、解语杯——飨宴欢饮的清雅韵致

   不愧是一个富有情调的东方民族,我们的先人真正地知宴、善饮。在宴饮时发明了许多富有清雅之趣的饮酒方式。学者王仁湘先生考证说,古人创造有不少雅致的饮食方法,增加许多乐趣,使人在饱腹之时精神也得到愉悦,达到和神娱肠的目的。历代好酒者有不少饮酒的招式,不断翻新的花样让人体味到酒之外的一些新滋味。

   如《因话录》提到唐代宰相李宗闵设宴,暑月临水为席,以荷叶为酒杯。将盛满美酒的荷叶系紧,然后放在人嘴边,用筷子刺一孔饮下,如果一口喝不完则要重饮一次。荷叶为杯,以筷子刺孔而饮,还不准洒漏,否则要挨罚,挨罚者当不在少数,皆大欢喜。以荷叶为杯的饮法最早出现在曹魏时代,当时有人设宴饮酒,用荷叶为杯,以簪刺透叶柄,以柄为管吸饮,称为“碧筒饮”,那感觉按古人的说法,是“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苏东坡亦好此戏,也曾戏饮荷叶酒,并有诗记其趣,言“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宋人林洪《山家清供》将用荷叶饮酒称之为“碧筒酒”,以为暑月泛舟,风薰日炽,畅饮碧筒,“真佳适也”。元代张羽还有《碧筒饮诗》,诗句曰:采绿谁持作羽觞,使君亭上晚樽凉。玉茎沁露心微苦,翠盖擎云手亦香。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倾壶误展淋郎袖,笑绝耶溪窈窕娘。

   荷叶能当酒杯,荷花也是可以作酒杯的,古人也曾有过尝试,另有味道。陶宗仪《辍耕录》说,有一种将酒杯放人荷花内再进饮的新奇方法,作者还亲口体味过,感觉很不错。方法是折正开荷花,置小金卮于其中,命歌姬捧以行酒。客人就歌姬手中取荷花,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陶宗仪说这荷花杯的风致又远在碧筒之上,名之为“解语杯”。

   饮者闻到的有酒香、荷花香,清醇的感觉一定很美。唐人称荷花为解语花,所以这里就有了“解语杯”的雅名。解语花也是美人的代称,美人持解语杯行酒,这也就是美人杯了。

   古人还有直接以果壳果皮作杯饮酒的,也极是雅致。林洪《山家清供》提及的香圆杯即是,说谢益斋其人虽不嗜酒,尝有“不饮但能著醉”之句,也就是说酒不等到喝进肚里就醉了。有时他书余琴罢,让左右为他剖香圆作二杯,还刻上一些花纹,倒上皇帝所赐酒劝客人喝,味道清芬霭然。香圆果为长圆形,味酸不美,剖作酒杯,说它美在金玉之上,所言雅致而已。《清异录》还提到五代后唐国君以新橘皮作“软金杯”事,用大半个橘子皮斟酒,情趣又与荷花香圆不同。国君高兴了,还拿这橘杯恩赐近传,作为褒奖。

   ⑩岂曰无酒,与子同饮。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华夏饮宴之礼,服章是极重要的元素。饮酒礼、燕礼及各种宴饮场合,不着汉服礼服出席是不可想象的。飘逸典雅的汉服,与正坐、分餐、几案、乐舞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汉民族宴饮风情画卷。
组图:古画中的华夏宴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复兴华夏宴饮礼的思考

  复兴华夏宴饮,其思路就是直接抽取上述华夏宴饮的优秀结构要素加以整合,同时保留现行宴饮方式中积极、可用的部分,结合实际,使我们的宴饮方式得以新生。

  新型的华夏宴饮,应实现“礼”的合理、适度复归,剔除现行宴饮中庸俗、不健康的成分,由于礼元素的上升及礼对宴饮文化品质重要的提升作用,我们将这种复兴后的宴饮方式称为“华夏宴饮礼”。

  为什么我们要“设计”一套宴饮方式呢?因为考察古典宴饮,没有任何一种宴饮方式可以全盘照搬,每一种传统宴饮,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过度宣扬等级观念,有的高调鼓吹贵族意识,有的过于奢华,有的极其繁琐,再加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数千年演变,许多宴饮方式已经失去了依存的社会结构基础,比如,乡饮酒礼是建立在周代行政区划分的基础上,地方长官乡大夫在乡学庠(或序)中举行的宾兴贤能之礼。再如燕礼,也是家里在卿、大夫、士等各种古代社会阶层结构之上。最理想的宴饮方式多于唐代以前,但青铜制用品如鼎、豆等异常繁多,殊难实行。

  因此,照搬甚至“微调”式的继承方式没有必要也并不可行,如果我们还想从华夏优秀宴饮文化中继承一点什么的话,较大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不可避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所称宴饮,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实行的宴饮方式,不是表演性的“宫廷燕礼”“乡饮酒礼”等传统宴饮礼仪。

  华夏宴饮礼及宴饮方案,其思路和设计原则有:

  1 “礼”与“乐”动态消长、可伸缩的文化弹性

  我们设计了一套“礼”与“乐”并重的标准型宴饮方案。其适用场合大致为家宴、日常聚会。再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进行灵活的增、减、损、益,即可成为适合该场合的宴饮方式。

  ·增加礼仪的比重,扩大规模,提升结构要素质量,即可用于节庆、庆典、盛大宴会等庄重场合。

  ·增加欢乐性的比重,简化结构要素,即可用于一般聚饮、休闲餐饮,最简化形态下还可用于家庭日常餐饮。

  2 礼仪前置原则

  礼仪性的程序放在宴饮的第一阶段,以使宴饮者首先安心宁神态度庄重起来,定下庄重典雅的基调,然后再引入欢乐的宴饮要素,使人们能充分享受宴饮欢娱。

  3 礼法、礼器的适当引入

  为表示对华夏文明传统的尊重和敬意,同时让人们亲身践行谦和郑重的华夏礼仪,标准型宴饮礼中首先进行的是经过简化的“一献之礼”,分为献、酢、酬三个环节,这样,宴饮序幕初开,人们就可以通过相互的敬酒体会人与人发自内心的相互尊敬。

  礼器主要是香炉、陶碗,陶碗中盛大羹、玄酒。

  香炉是烘托气氛,并以祈福之用。大羹、玄酒则是追思华夏文明传统和宴饮源流,体现对华夏文化的敬意及对华夏先民的感恩。直接继承古时的做法加以简化。

  4 真诚性原则

  宴饮应基于人与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意,基于人际之间真诚交流的美好愿望,而不是相互利用、口是心非、动机复杂。不想发起宴饮者不必勉强为主,不想赴宴者不必勉强为宾,我们谢绝一切心有旁骛者对我们提供的方案的尝试和践行。

  换言之,华夏宴饮礼是一种真诚、庄重、自发、自愿、轻松、愉快的礼仪宴饮文化活动,做不到的人们不必实行。

  5 可变通原则

  方案中提供一种标准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是可以变通的。比如,宴饮标准坐姿为正坐,但是实在不习惯的话可以以各种方式变通,比如改为趺坐(盘腿坐),仍不习惯的还可以用矮凳。

  6 “不醉”原则

  我们坚决反对酗酒、过度醉酒、饮烈性酒、逼酒和被迫饮酒,提倡饮酒应完全自发、完全自愿,不应有任何形式和任何程度的强迫和不自愿现象。所以,本方案提倡和要求“不醉”原则,具体内容是:

  饮酒应完全自愿,不能饮或不适饮者可以茶、水、饮料代替。在宴饮的各个环节,这些代替性饮品均可。当然,一献之礼等礼仪性环节,宜用水而不是甜味饮料。

  反对饮用烈性酒。

  不提倡醉酒,提倡各人自我控制,并设主人为“监酒”,防止宴饮者醉酒。

  沾唇原则:在宴饮各个环节需要用酒时,若宴饮者不想多饮则沾唇示意即可,任何人包括主人均不应表示异议。即使在一献之礼环节,酒令、投壶、传花等“罚酒”环节,沾唇即可表示完成罚酒,任何人均不应提出任何异议。

  任何形式和程度的不自愿、逼迫现象,都是直接严重违背我们复兴华夏优秀宴饮文化的初衷,都是极其不应该的。

  7 庄重为主,欢乐恰如其分的原则

  反对在酒令、传花、投壶等宴饮欢乐环节过分喧闹,大呼小叫,反对以色情段子、庸俗笑话、低级趣味的东西做酒令取乐。新型华夏宴饮礼讲究礼仪和文明,欢乐应适度和恰如其分。

  抽烟、吐痰、乱吐食物等陋习更不应出现。

  8 话题约束原则

  宴饮礼毕竟是一种礼仪,其欢乐性的一面其意也在放松身心、愉悦交流,所以话题应以各种庄重典雅、轻松愉快、具有文化内涵的话题为主,涉及利益诉求、人际矛盾、重大政治、激烈争议、沉痛哀伤等内容的,可能影响宴饮气氛的话题应予避免。

  9 服饰礼仪原则

  参加华夏宴饮礼,应着正式的汉服礼服或盛装。如男子玄端、深衣、袍衫类。女子深衣、襦裙类。西装、牛仔服、休闲服、西式晚礼服等服饰是不协调不适合的。

  10 健康、适度、节约原则

  宴饮不应铺张浪费,过于追求奇巧。标准的方案中,每人四道菜肴(两道凉、两道热),一道汤羹,之以主食(米饭或面食等),足够一人食用。

  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等,不应食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