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禮儀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部分:新型華夏宴飲禮操作方案

  本方案適用於一般宴飲場合、主人邀請眾賓的家宴場合,用於其它場合時需相應調整損益。

  (一)宴飲禮的準備

  1 主人的設定

  宴飲禮應有主人,他是宴飲的組織者和安排者,宴飲禮儀和氣氛的引導者和協調者,同時也行『監酒』的職責。他也是宴飲費用的承擔者,如果是AA制的宴飲,可推選一人為主人負責相關事宜。

  相應地,其它參加者皆為眾賓。其中,以最年長者為眾賓之首。以下簡稱『正賓』。

  2 環境選擇和場地佈置

  按照前面的分析,自然環境如山野涼棚、平坦山林自是最佳。如在室內舉行時,宜選擇各種古典式建築,能臨水處更好。水濱樓閣、臨水軒榭、寧靜園林等都是極佳場所。

  場地佈置分為兩種,當有主人和合適的眾賓之首時,採用品字型佈置。即,迎門方向安置兩張食案,然後將其它的食案向門的方向延展,相對排列。當沒有主人和合適的眾賓之首時,採用對稱型佈置,將所有食案相對排列成兩列即可。

圖:華夏宴飲禮示意圖

  ①食案

  食案是具有華夏傳統特色的宴飲家具。它是一種低矮的食具,案與幾不同,幾在古時多指一種可依憑的臥具,具有撐托作用時,幾的腳與撐托面成直線,案則是縮入案面。隨着家具的發展,几案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為了方便,我們把這類低矮的可盛托食盤的家具通稱食案。

  由於中國家具的演變,高桌大椅早已是家具的主流,市場上專門製作的食案較少,也多不純正。若購買不到滿意的食案產品,也可以提供造型圖案請家具商代制。我們建議,有行華夏宴飲禮的實踐者或文化單位,可以製作一批食案在家中的餐廳長期佈置、長期使用。實際上,從耗費來看,這要比購買一批高檔的現代餐廳家具小得多。

  作為變通的方法,也可以以常見的木茶几代替。

  總之食案的要求是,低矮,適合正坐時在面前放置食具即可。

  華夏宴飲之禮,需佈置食案若干張,其中兩張為主人和正賓食案,其它為眾賓所用。

  ②坐席、坐墊

  每張食案後,放一小塊地毯為席。席上加柔軟的坐墊以供正坐(即跪坐)之用。為了舒適,可以加大軟墊的厚度,一般來說,越厚的墊子,正坐越舒服。
  如果實在不習慣正坐,可以變通採用盤腿坐,此時注意以漢服下擺覆蓋遮擋。

  宴飲時注意靠近食案,避免食物撒在地上或衣服上。

  考慮到國民同胞大多不習慣正坐,我們還專門嘗試設計了正坐專用軟墊(設計者:天漢網管理員百裏奚),可使正坐更加舒適一些,具體做法如下:

  軟墊呈緩坡狀,前緩起後銳下,前厚2寸,高至6寸左右時到達頂峯,然後銳直下切(具體高度可製作時調整)。正坐時,將腳踝放在最高點之後,自然下垂。

  形狀如圖:
  ③香爐、陶碗、茶碗

  香爐一具,安置在場地中央。小型陶碗(能盛2兩酒的容量即可)若干個,每人每張食案上放兩個,分別盛大羹一份、玄酒一份。若無陶碗,可以很小的瓷碟代替。

  玄酒即清水(經煮沸)。大羹的製作,建議取豬肉少許,以清水燉成羹,注意不要加鹽在內的任何調味料。大羹不用燉很多,只是象徵性品嘗,每人少許即可。燉好後,盛入很小的陶碗中,與玄酒並放在食案左前位置。

  方案中首尾皆用茶,需準備茶碗若干。

  羹玄、菜餚、茶碗在食案上的擺放順序為:左羹玄、右茶器、中菜餚。

圖:明代宣德銅香爐

  ④菜餚、菜盤、酒爵、筷、匙

  我們提倡豐儉合宜,反對鋪張浪費,本方案建議的菜餚搭配為:

  每人兩盤涼菜,兩盤熱菜,一份主食(米食或麵食),一道湯羹。具體菜餚品種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並可根據季節不同自行調整,但總的原則是,豐儉適當,夠吃即可,杜絕過度奢華和浪費。

  菜盤以普通瓷盤即可。筷、匙皆無特殊要求。

  因為是分餐制度,所以才烹飪菜餚時應避免那些不便分餐的菜品,菜餚烹飪完畢,分在若干盤中備用。

  上菜順序與日常餐飲一樣,先涼後熱,最後主食和湯。

  在食案上同時放置一個殘菜盤,吃到的魚骨等物放在盤中,不要吐在案上或地上。

  華夏宴飲禮採用的飲酒器是酒爵,市場有售,每人應準備酒爵一隻。

  3 樂舞、遊戲的準備

  可根據情況,選擇準備、安排以下活動:

  ①樂舞

  一琴(箏)一簫,即可做一小型古樂表演,演奏曲目以詩經音樂為上,也可以演奏其它華夏經典曲目。

  我們提倡人人平等,由於宴飲不完全是一種禮儀,我們把演奏音樂的人稱為『樂者』而不是『樂工』。

  考慮到演奏的實際需要,樂者可先行進餐,在宴飲正式開始後專心為眾賓表演音樂節目。為表感謝之意,主人在與眾賓行一獻之禮前需代表眾賓向樂者獻禮。

  華夏宴飲舞蹈,主要有踏歌表演、以舞相屬、酒令歌舞、劍舞等,由於舞蹈復興的方案正在整理設計中,暫無法提供詳盡的研習方案,請關注我們推出的漢民族舞蹈傳統復興計劃的進展情況。

  ②投壺

  我們已經整理設計了投壺禮的操作方案,具體辦法請參見:點擊進入了解

  ③傳花

  小鼓一面,鼓槌一柄。絹花一朵。

  ④酒令可先行研習

  ⑤其它

  盡展才藝、和諧交流。酌定。

  4 漢服禮服的準備與漢族禮儀的學習

  依前述着裝原則,主、賓、樂者皆穿好合適的漢服。

  學習宴飲禮中需行的漢族禮儀動作:

  揖禮: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手藏在袖子裏,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 二)新型華夏宴飲禮的詳細程序

  此程序為建議程序,是根據古禮做法結合復興華夏宴飲的相關要求整理而成。

  1 禮宴準備

  按照前述要求,在宴飲場所安置好食案,席墊、擺放好香爐,放置好大羹玄酒、首上菜餚、酒爵、筷、匙。安置好樂者席,樂器。

  2 賓主、樂者入席

  賓主、樂者脫鞋進入場地,相互揖讓後正坐於自己的席位上。

  3 敬茶禮

  侍者奉托盤,盤中放茶碗。主人從眾賓之首、樂者開始依次向眾賓敬茶。先向客人行揖禮,再端上茶碗敬奉。客人應起身接過放在食案上,再向主人回揖禮答謝。主人不必再答禮,直接向下一位客人敬茶即可,直到全部敬完。主人返回席位,舉杯與眾賓飲茶。

  4 主人與樂者一獻之禮

  主人起身,代表眾賓向樂者行一獻之禮。一獻之禮按古法比較繁瑣,這是取其意而做簡化,分為獻、酢、酬三個環節。主人向樂者獻酒稱為『獻』,樂者回敬主人稱為『酢』,主人先自飲,再勸樂者一起飲,稱為『酬』。

  做法為:主人起身,於盆中洗手並拭乾,此時樂者也應起身。主人先向樂者行揖禮,向樂者的爵中斟酒,高高舉起敬獻給樂者,樂者行揖禮後接過而飲。雙方頷首互答。

  主人歸位而立,樂者離開席位,於盆中洗手。再到主人席位前,向主人行揖禮,向主人的爵中斟酒,高高舉起獻給主人。主人行揖禮後接過而飲。雙方頷首互答。

  樂者歸位而立,主人再次離開席位,於盆中洗手。再到樂者席位前,向樂者行揖禮,再向樂者的和自己的爵中斟酒,將樂者的爵高高舉起獻與樂者,樂者行禮後接過,主人自飲,再勸樂者同飲,飲後雙方頷首互答。主人歸位。樂者坐下。

  樂者已與主人完成一獻,可開始演奏音樂。此後的其它活動基本不再參與。

  (為了方便,可以將本過程再次簡化,主人『獻』即可,不再酢、酬。)

  5 大羹玄酒禮

  主人說,有請諸位起身,行大羹玄酒禮。眾賓起身而立,賓主一同持小陶碗高舉,將玄酒灑些於地上做祭酒,然後坐下,食用大羹,然後飲玄酒。

  6 賓主行一獻之禮

  主人起身,於盆中洗手並拭乾,此時眾賓皆起身而立,侍者為眾賓爵中斟酒。主人歸位,向身邊的眾賓之首行揖禮,再向眾賓行揖禮,眾人作答。主人為正賓爵中和自己爵中斟酒,高高舉起獻與正賓,正賓接過,主人再將自己的酒爵舉起向眾賓示意,大家同飲,飲後頷首互答。

  主人立,正賓起身(此時不用淨手),向主人行揖禮,主人揖謝。正賓為主人斟酒,敬與主人,主人接過而飲,飲後頷首互答。正賓歸位。

  主人再起,於盆中洗手並拭乾,此時眾賓皆起身而立,侍者為眾賓爵中斟酒。主人歸位,向身邊的眾賓之首行揖禮,再向眾賓行揖禮,眾人作答。主人為正賓爵中和自己爵中斟酒,高高舉起獻與正賓,正賓接過,主人再將自己的酒爵舉起向眾賓示意,大家同飲,飲後頷首互答。

  7 自由宴飲

  嚴謹細緻的一獻之禮後,進入相對輕鬆愉悅的自由宴飲環節。此時,在音樂伴奏下,賓主自由暢飲,侍者依次上菜。

  這是宴會的主體階段,耗時較長。賓主暢飲、暢談,氣氛融洽。

  此時應注意,不應逼酒勸酒,賓主皆應隨意。主人同時注意防止客人醉酒。

  8 歌舞、投壺、酒令、遊戲

  在自由宴飲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歌舞、投壺、酒令、遊戲等活動。
  此時應注意,不應大呼小叫、過分吵鬧,同時杜絕逼酒,需飲時沾唇即可。主人繼續監酒,防止醉酒。

  9 進正餐

  宴飲之後,主人適時安排侍者為客人上正餐和湯羹。

  10 敬茶禮

  比第一次敬茶相對簡化。賓主皆不用起身,由侍者依次為正賓、樂者,眾賓,主人奉茶之後,大家相互拱手致意飲茶即可。此時,樂者可停止演奏音樂,飲茶休息。賓主茶敘。

  11 禮宴結束

  賓主起身,互行揖禮後有序退場。主人送客人至大門外,互揖告別。主人返回,為侍者等敬茶以示感謝。

  有關人員收拾宴飲餐具和場地。

  至此,新型華夏宴飲禮結束。

  (方案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投壺禮
第一部分:筵席邊的射禮——投壺
  柯列葩布,匪罕匪綢,雖就置猶弗然,矧迥絕之所投,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於便安,紛縱奇於施捨,顯必中以微觀,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環瑋百變,惡可窮贊。
——三國 魏 邯鄲淳【投壺賦】 代題記

圖:投壺之禮示意圖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不管什麼原因,投壺脫胎於射禮是公認的,兩者在形態、意趣、方法、規則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可以說,投壺是一種以矢代箭、以壺代侯的小型的射禮,是一種『筵席邊的射禮』。

  為什麼要行投壺禮?不如問,問什麼要行射禮?禮射是漢民族特有的民族禮儀,講究道德引導、立德正己與君子之爭,投壺之義即含禮射之義。

  投壺的發展簡史

  【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這是投壺比較早的記載。【禮記】出現了一篇【投壺】,詳細記載了先秦投壺的規則和方法。投壺活動在漢魏時期仍是王公大臣的娛樂活動,在河南南陽漢畫館中珍藏的一塊刻有投壺場景的畫像石常被提及,畫像中部一壺一酒樽,壺內有兩矢,樽內有勺,在鼓樂聲中,賓主二人正抱矢投壺。投入壺中的為勝,投不中者為輸,對輸者要進行罰酒,由旁邊的司射裁判。如圖:

圖:漢畫像石中的投壺

  東漢以前,投壺『禮』的意味較濃,魏晉南北朝開始向技藝多樣化發展,增強了娛樂性。宋代大儒司馬光對投壺有悖於古禮而娛樂化的趨勢頗為不滿。宋神宗熙寧五年,他著述了【投壺新格】一卷,根據古禮之義對投壺做了全面的總結。他說:『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何以言之?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他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以『禮』的眼光,做了修改。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壺者)、『連中』(第二箭連中)、『貫耳』(投入壺耳者)、『散箭』(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壺』(箭箭都中者)、『有終』(未箭入壺者)、『驍箭』(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着又投入中者)等。

  明代,隨着社會發展日益繁盛,投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明【投壺奏矢】稱,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到了清朝,投壺日趨衰落。但直到清朝末年宮中也還在流傳。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個『投壺亭』,還保存了六隻古代銅質投壺。
組圖:各種投壺實物和投壺活動


圖:明宣德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投壺

圖:【投壺新格】投壺方式

圖:投壺

圖:古畫中的投壺

圖:韓國民間節日時的投壺

圖:台南藝術大學投壺

  『投壺之禮』和『投壺之戲』

  投壺自產生時起就具有兩種屬性,一為禮儀,一為遊戲。早期的投壺,『禮』的成為為主,而隨着歷史的發展,投壺遊戲性的一面日益加重,規則也不斷變化。

  投壺,既具有與射禮相同的禮義,如立德正己、君子之爭、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又具有投壺獨特的禮義和價值。投壺是一種主人在宴會上娛樂嘉賓的遊戲,同時又有防止宴飲歡樂過於放縱的作用。賓主禮讓,安心寧神,既有遊戲之樂,又保證了歡宴娛樂的分寸。投壺顯然可以愉悅身心,矯正怠情。魏邯鄲淳【投壺賦】曰:『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於便安。』『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晉傅玄【投壺賦序】曰:『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投壺之禮操作方案

  投壺之禮與射禮具有類似的復興價值,在此不再贅述。復興投壺,並不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古典禮儀和遊戲的復原。追求人與人的相互禮讓與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風相處相爭,同時起到愉悅身心、豐富禮宴娛樂的作用,這正是我們提倡重溫投壺的原因所在。

  我們把投壺之禮分為標準型、簡易型和表演型3種。三者的區別為:

  標準型:以【禮記】等經典禮儀典籍的記載為依據,結合現實條件,適當調整,使其成為日常可習可行的民族禮儀與娛樂活動。

  簡易型:儘量簡化,使投壺簡便易行,相應地,使用一些代用品為投壺工具。簡易型投壺主要是一種宴飲娛樂活動。

  表演型:忠實復原經典禮儀典籍的記載,禮器使用、禮儀程序均需嚴謹、規範。

  本方案主要提供標準型和簡易型投壺的做法,表演型投壺,實踐者可根據典籍記載自行研習。

  (一)標準型投壺

  1 投壺之禮的準備

  投壺是在宴飲時所行禮儀,行禮者皆着漢服禮服。

  ①參禮者

  主人1人:投壺禮的主持者

  賓1人:投壺禮的參與者

  司射1人:投壺禮的具體指揮者

  樂工1人:演奏音樂

  ②禮器的準備

  投壺兩尊:金屬制、陶瓷製等均可。先秦投壺無耳,壺中盛以紅小豆,使箭矢投入後不至於彈出。標準尺寸為壺頸長七寸,口徑二寸半,壺高一尺二寸,容斗五升,壺腹五寸。(皆周代度制,一寸合2.31厘米)

  矢:若干。古禮要求以柘木製,此處不拘泥,以竹、木等均可,削成矢狀,矢長二十厘米,首端銳尾端鈍。製作時可參考:

圖:矢

  矢需準備至少八支以上。

  壺與矢是投壺最重要的禮器,製作時宜儘量精美。

  算:若干。竹木製,計算成績之用。以竹木片。

  酒爵1對:賓主飲酒用。

  2 投壺之禮的程序

  ①賓主就位

  賓主於各自席位上。投壺之禮開始。

  ②三請三讓

  主人奉矢到賓面前。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賜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向主人行拜禮,接受主人奉上的四隻矢。主人答拜。

  賓主相互行揖禮,於賓主席上正坐,面對壺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壺準備。

  ③進壺

  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面的蓆子上(壺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二矢半),分別正對賓與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賓主宣佈比賽規則:『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罰不勝者飲酒』

  再令樂工奏【狸首】。比賽開始。【狸首】,詩經名篇,瑟曲,已失傳。今可用琴曲【鹿鳴】替代。投壺動作應與節奏相和。

  ④投壺

  賓主依次投壺,將八隻矢投完。為一局。

  ⑤釋算

  即計算成績。司射在賓主投壺過程中同時計算成績,有投入的,就將一枚『算』放到一側的地上,賓投中放於右,主投中放於左。

  賓主投完,司射說:『左右都已投完,下面宣佈成績。』

  報數時,單數稱奇,雙數稱純。一算為一奇,二算為一純,三算為三奇,四算為二純……誰人勝了,司射報曰『某賢於某×純(奇)』,平局便稱為『均』。

  ⑥酌酒

  司射說:『請勝者為不勝者酌酒。』此時,勝者向敗者罰酒。

  勝者為敗者酒爵中斟滿酒,奉上,敗者接過,說『賜灌』。勝者答:『敬養』。敗者將罰酒飲下。

  ⑦復始

  第二輪投壺開始,方法同上,直至賓主盡歡。

  (二)簡易型投壺

  投壺起源於儒家射禮,因射禮不易操作及諸侯不工射藝,於是採用一種較為簡單的方式來代替。但若按照【禮記】規定,應該說仍然是比較繁瑣的。作為一種日常宴飲的娛樂活動,投壺簡便易行即可,歡愉而有分寸,仍然不失為一種高雅的宴飲娛樂。事實上,即便在投壺還比較盛行的年代,真正按照【禮記】的規定進行投壺的也為數不多。

  簡易型投壺是在標準型投壺的基礎上做較大簡化,可使用一些代用品。

  投壺,可下載投壺的圖片請陶瓷店製作,低廉的只需要幾十元。沒條件的,用家中現有的瓷瓶、水瓶等也可以代替。矢,兩支輪流使用即可,竹製,長度在20厘米左右,頭端裹上棉布以增強命中率。更簡單的辦法則是用筷子做矢。算,以竹籤。還可以牙籤、石子或其它器物代替。有條件時彈【鹿鳴】,無條件時可代以CD音樂。

  具體程序為:

  ①開始:賓主相揖後就位。

  ②投壺:賓主於席上依次投壺。

  ③釋算:計算成績。

  ④罰酒:勝者向敗者罰酒。

  ⑤復始:進行下一輪。

(方案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民族傳統節日復興計劃】

春節
一 『春節』、『新年』之辨

  中國是一個歲時節日豐富的國度,也許是因為四季的節日太多了的緣故,華夏文化中,並不喜歡以某個特定的節日作為一個季節節日的代表,『春節』、『夏節』、『秋節』、『冬節』的說法在漫長的歷史中稀疏少見,夏曆的歲首,元旦,稱為新年。古人偶用『春節』時,所指為節氣之首的立春。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從何而來?說起來,這倒是一個不及百年、並不久遠的故事。

  辛亥一役,孫中山實現了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夙願,武昌城頭的炮火漸熄,臨時大總統成為新政權的主人。改正朔、易服色,三千多年來新王朝開國的第一個故事,在大總統的羽毛筆下,在嘀嘀噠噠的電波中,一如往常地開始講述。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民國元年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佈告。孫文。』

  時隔不久,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令,【命內務部編印曆書令】:『茲經本院開會議決如下:一、由政府於陰曆十二月前制定曆書,頒發各省。二、新舊二歷並存。三、新曆下附星期,舊曆下附節氣。四、舊時習慣可存者,擇要附錄,吉凶神宿一律刪除。』

  至此,正朔已改,延續幾千年的民族曆法——夏曆,從自成為西曆的附庸。

  不過,孫文的曆法改制思想並沒有後世想像的那麼簡單,滇省要員李伯東在為創造新曆的歷改呈文中,轉述了孫中山的一段談話:『先總理謂:我國陰曆自軒轅時代創行至今,沿用數千年之久,中經五十餘次更改。其法原較陽曆為善,惟閏月一層,不便國家預算。光復之初,議改陽曆,乃應付環境一時權宜之辦法,並非永久固定不能改變之事。以後我國仍應精研曆法,另行改良,以求適宜於國計民情,使世界各國一律改用我國之歷,達於大同之域,庶為我國之光榮』。

  風雲突變,袁氏登上歷史舞台。內務總長、登極大典籌備處長朱啟鈐於1914年1月21日提出【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 袁世凱旋即批准。從此,夏曆元旦被降格為一個季節性節日,『春節』,而與中國文化毫無關係的西曆歲首被稱為『元旦』和『新年』,成為官方倡導的法定新年。

  然而,民間信仰和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無論官方如何倡導新曆新年,百姓並不買帳,民間仍然把夏曆元旦當成最隆重盛大的新年來過。洋派的當權者終於按捺不住,一場『廢除春節』的鬧劇在1930年上演。

  1930年底,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廢除春節』。令云:民國元年(1912)已頒令廢除舊曆,以公曆為國曆。為認真推行國曆,今起廢除春節。法令規定公曆1月1日至4日為新年假,凡傳統於春節期間歇業超過4天的行業、企事業可以移延,但嚴禁在春節中休業。傳統的年節活動相應前移:12月15日為年前掃除日;12月31日為除夕,舉年夜宴;1月1日為新年正口,舉行春宴;1月15日為元宵節,是日『打年鑼鼓,游市上燈』。

  洋派的政客太愛西方的文化了,他們企圖通過這種生硬的移植強行消滅中國的曆法。為確保『令行禁止』,南京政府可謂不遺餘力,他們規定:各報需大力宣傳,各機關、學校需傳達貫徹;禁止印刷、出版和銷售舊曆曆書曆本,禁止報刊附印舊曆;學校調整寒假時間;郵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發賀年片、賀年電;工廠對舊曆春節期間上班者支付雙薪;還提出了『過一個革命化新年』的口號,強調『黨政軍各機關工作人員,更要以身作則,為全民倡』,如有違犯將予處罰。

  當年12月28日,國民政府舉行了『推行國曆演講大會』,連革命元老、學界領袖蔡元培也被請出,發表了『國曆遠勝陰曆,各界應切實奉行』的演講。

  文化的傳統再一次表現出強大的延續力量。雖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組織了各種『國曆新年』的活動,但官員多敷衍行事,民間也是消極抵制。相反,到了夏曆新年時,民眾仍然偷偷過年。幾年後,『國曆新年』的活動逐漸銷聲匿跡,國人如常地過着除夕、元旦,『廢除春節』的鬧劇無疾而終。

  一代代的政客已成塵土,但是『春節』的概念卻在不知不覺中在民眾的心中植根,近百年來,幾成新的『傳統』。回味略顯苦澀,我們至今守着的,竟是袁世凱造出的概念,他留給國人幾乎唯一的『遺產』。『春天的節日』成了安置華夏新年的單薄的軀殼,名已不正,言已不順,多少年了,中國在漫天飛雪中過着『春天的節日』,而別人的新年,已經被叫做代表歲時之首、新年起點的『元旦』。

  那是別人的新年,不是華夏的新年。

  我們的新年,叫做除夕,叫做元旦,叫做祭灶,叫做元宵,這一串盛大璀燦的美麗節日,不是『春節』,它們是華夏民族的『新年』。

  是為『春節』正名的時候了。歡樂的節日即將來臨,我們要過的,不是自我貶低、自我矮化的『春節』,我們要過的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新年』——華夏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新裝雍容——新年新衣,衣冠上國的新年氣象

  新年是一年的起點,【尚書大傳】云:『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朝』字,從日在草中,從月。會意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的樣子,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正月一日,歲時中稱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它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寒夜未央,庭燎之光,皚皚白雪中,新的一年開始了。

  衣冠上國的風采聯綴着禮儀之邦的氣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傳統的歲時節日中,無一不重衣冠,無一不重禮儀,也許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不需要格外強調了。只是有一點不同,新年強調新衣,『新』在華夏文化中是一個被特別看重的意象,【博雅】曰:『新,初也』。衣之始裁為之『初』,木之始伐謂之『新』。【易】曰:『日新其德』,【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令】:『孟秋,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新年,『三元』之始,遠古人類文明開始的象徵,人生新希望的起點,故此,新年開始,一切『尚新』,為祈一年有一個新的開端。

  衣袂飄飄,拉開了新年的儀式,【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四民月令】說:正日進酒降神,然後家室尊卑,無論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孫、曾孫各上椒酒於其家長,舉觴稱壽。明代方志記載,元正日,人們整肅新衣,燃燭燒香,陳牲設醴,祀神祭祖。

  祭祖之外還有賀拜。【四民月令】有謁賀君、師、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的記載。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明代拜年的方式有親去和投刺兩種,一般是親者登堂,疏者投刺。歷代均有元旦朝賀儀,天子着冕服,眾臣着朝服,『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朝賀及贄,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

  新年穿新衣是新年尚新衣俗的孑遺,但是自清代以來,人們所穿的新衣,無非是旗袍馬褂之類,間或有西式服裝如中山裝、西裝的流行,可是,無論哪種衣服,都與漢民族祭祖、拜賀的風俗不相協調,始終無法融合成新的衣飾風俗,已經在事實上為民間所摒棄。

  漢服作為歷時三千年的一種衣冠體系,幾乎同新年有着一樣悠久的歷史,因此與之有着天然的和諧。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對於歡慶新年的絕大多數民眾來說,文化歸宿已不成問題。

  重新尋回衣冠上國的新年氣象,當從端正衣冠始。

  對於漢服的穿法也是有講究的,因為漢服不單是一件衣裳,而是適應於不同季節、場合、儀式的服飾系列。漢服有常服、禮服、盛裝的區分,理想的狀況是,新年期間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衣飾。中國的節日大都與禮儀密不可分,祭祖迎神的場合,需要着莊重的禮儀服飾;聚會團圓,趕廟會,自然可以花團錦簇的華麗盛裝;剩下的縫隙裏,若自己願意,常服春衫自然也可自便。本文將在後面結合具體的節日時段和場合提出相應的衣飾建議。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禮儀雅敬——祭祖賀拜,禮儀之邦的虔敬精神

  家祭是祭祀禮儀中的重要內容。沒有系統宗教觀念的華夏民族依然不乏信仰與虔敬,因為這種虔敬早已滲入在日用常行,年關節日、四季之孟,都是祭祖告廟的時日。釋菜禮,奠掃祖墳, 甚至簡單的焚香禱祝,都是一份綿長的情懷。宋代曹勛有【山居雜詩九十首】:『新年供家廟,老稚晨夕忙。塊坐溫暖處,但聞油醬香。不問物物闕,有食時時嘗。諸孫甚解事,翁乃無飢腸。』

  【尚書·舜典】云:『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舜帝正月初一時到祖廟裏祭祀祖先,可見元旦祭祖風俗的久遠。『氣序流易,時維××,追感歲時,不勝永慕,敢以潔牲柔毛,粢盛醴齊,祗薦歲事,以某親某君、某親某氏,祇食尚饗。』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焚香讀祝,奠幣酹酒,在嶄新的歲首追懷逝去的先人,祭祖,是新年最重要的儀式之一。

  【夢梁錄】描述宋代除夕說,『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大致還原了明代漢民族新年祭祖的場景:左昭右穆、進饌、三獻爵、焚帛奠酒……但也不盡準確,比如,漢族祭祀祖先,供奉的是神位而非畫像。

  除了祖先祭,新年時還有神靈祭。蜡祭祭百神,灶日祀灶神,正月十五煮粥祈禱蠶神,迎紫姑神,人們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不忘有功於人間的各方神靈,以各種不同的祭祀回報它們。

  賀拜的禮儀也是新年期間主要的內容之一。如前所述,元旦日,民間『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 家族內拜賀之後,鄰裏親友間還要拜賀,相互祝賀新年,方式有親至和投刺兩種。刺,漢代稱『謁』,漢末稱『刺』,一種名帖,本用木,漢以後改用紙,但仍然沿用了『刺』的稱呼。【清嘉錄】記述新年賀拜場景雲,『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有遣仆投紅單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親往,答拜者亦如之,謂之「飛帖」。』

  新年本應是禮儀之邦的人們以傳統禮儀表達內心情感,展示禮儀大國風範的時候,可是,如今的中國,新年的家祭傳統已基本喪失,真正的漢民族賀拜禮儀也已失傳。鮮有人知,神位、祝版、玄酒、笏是何物,人們承襲着清代以來的『抱拳』作揖、『磕頭』拜年的所謂傳統禮儀,然而這種來歷不明的『禮儀』既不雅也不敬,和漢民族的禮儀風尚、審美習慣始終格格不入。真正的華夏傳統禮儀反而因此背上了醜陋、蒙昧的污名。

  新年復興,儀式重建是關鍵。

  重建真正的漢民族新年禮儀,我們的民族,新年來臨之即,是要祭祀祖先親人的。禮是謙敬中和的示敬之舉,欲行禮儀,先正衣冠。禮無不答,互揖互拜,方成新年的賀拜。

  新年祭祖、賀拜的具體做法將在除夕元旦章介紹。

  * 漢民族祭祀、賀拜常用禮敬儀節:

  1 揖禮:直立,左手心貼壓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手藏在袖子裏,兩臂伸直,高舉加額,然後向對方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着身體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 拜禮:直立,左手心貼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同時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着地,緩緩下拜,手仍不分散,自然翻轉,下落至地,左手心壓右手背,右手心貼於地。然後,頭也緩緩向下,此時頭可至手(觸手背即起,稱『空首』,即一般所言『拜』);或者至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前,頭抵地後停留一段時間再抬起,稱『稽首』,為最重的拜,以拜天地與父母)。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着齊眉。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拜兩次,將剛才的動作重複一次)……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3 女子肅拜:跪,然後雙手貼合,向下,但不至地(異說,至地亦可)。右手心壓左手背,左手心向地面方向。繼而上身微前俯,俯而不折;俯首,但頭不至手。然後平身。行禮時,雙手姿勢可更自然靈活,右手心壓左手背,攏手下垂即可。若女子正坐時,也可依此行禮。

   4 答拜:對方拜後,以拜禮答謝。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盛日華彩——除夕元日,辭舊迎新的盛大喜慶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哦,這不是膾炙人口的【元日】嗎,有什麼希奇。新年的時候,滿大街的對聯上都是。是的,這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首宋詩了。可是,有多少人注意過詩中的幾個詞語,『屠蘇』是什麼?『桃符』是何物?

   再來看一組詩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詩經·小雅】)

   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荊楚歲時記】)

   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荊楚歲時記】)

   椒盤薦壽休辭,坐聽爆竹渾無寐。明朝末後飲屠蘇,白髮從渠相點綴。(李處全【玉樓春·守歲】)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畫,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東京夢華錄】)


   庭燎、山臊、椒柏酒、桃湯、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敷於散、卻鬼丸、儺儀……為什麼和CCTV說的『春聯、餃子、紅燈籠』這樣的『中國春節』幾乎截然不同?

   這正是我們要追尋的,漢民族流失的新年的節物與風俗。

   那是一片我們並不熟悉但清新華美的神奇的新年景象,上古的鸞聲將將輝映着點點的庭燎之光,爆竹照亮了神荼鬱壘的身影,桃木芬芳,椒柏酒暖,斗柄東回,休氣氛氳,那是漢民族真正的盛日華彩。

  (一) 爆竹驅山鬼,桃符除凶魅——除夕
  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
——李世民 【除夜】
   夏曆臘月最後一日謂之除夕,又叫除夜,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意。【夢梁錄】:『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除夕是華夏新年中元旦之外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是除夕核心的主題。

   除夕節物風俗

   * 庭燎

   除夕夜,在院子裏點燃火把、火堆、炭火盆,古稱『庭燎』、『籸盆』,現在稱『生旺火』, 【儀禮·士喪禮】注,『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詩·小雅·庭燎】疏:『庭燎者,樹之於庭,燎之為明,是燭之大者。』 庭燎的目的是驅邪、祭神祭祖,生旺火則象徵着興旺發達。

   庭燎很早就成為除夕的國家禮儀,【漢儀】:『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賀。蠻、貊、胡、羌朝貢畢,皆陛覲,庭燎。』 【隋書·禮儀志】云:『梁元會之禮,未明,庭燎設,文物充庭。』

   民間的庭燎也很流行,【歲華紀麗】:『除夜燒骨骨出,為熙庭助陽氣。』 【四時纂要】:『除夜積柴於庭,燎火避災。』明代【熙朝樂事】載:『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籸盆。煙焰燭天,爛若霞布。』

   * 爆竹

   【荊楚歲時記】:『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火朴〕〔火畢〕有聲,而山臊驚憚。【元黃經】所謂山〔猶巢〕鬼也。』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燃燒竹子發出聲響,以驅除山臊惡鬼。爆竹起源於古代庭燎風俗,宋代【瓮牖閒評】云:『歲旦燎竹於庭。所謂燎竹者,爆竹也』。庭燎的旺火加上竹子的聲響比單純的庭燎效果要好,於是流行開來。直到唐代,爆竹仍然是燒竹子,劉禹錫【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 元稹【景申秋八首】:『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

   爆竹是怎麼演變成今日樣子的呢?【通俗編排優】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傳說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在竹筒裏裝入硝石,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火藥出現後,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

   在傳說中,爆竹用來驅趕山中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因此除夕元旦也叫做過年。

   * 桃符——春聯

圖:漢畫『朱雀、鬱壘、鋪首銜環』

   【山海經】說: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巨型桃樹,樹上有神荼、鬱壘二神掌管所有的鬼。對於惡鬼,他們用蘆葦繩捆住餵老虎。但是神荼和鬱壘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盡除天下惡鬼,也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於是黃帝向全國宣佈了一道命令,新年到來前,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同時,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二門上要畫一隻虎,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漢魏六朝沿襲了這一風俗,每到新年,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民間認為桃木是驅邪之木),懸葦索,畫神荼、鬱壘。葦索即蘆葦葉,綁鬼之物,民間認為蘆葦葉邊有小鋸齒,傷手出血,似菖蒲那樣像寶劍,所以能『御鬼』。

   由於桃人製作複雜,三國時開始用畫了神像的桃板代替桃人,甚至不再畫像。六朝時發展為兩塊桃板掛在門上。【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桃符與桃板略有不同,它是寫有祈福禳災文字的桃木板,原來是插在門前地下的。後來,桃符、桃板合二為一,仍然稱為桃符,但是寫了字,掛在門上。五代開始在桃符上題寫對聯。據【宋史蜀世家】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逐漸變成在紙上寫春聯。畫神像的風俗也變成了在紙上畫門神,成了後來的門神畫,年畫。

圖:神荼、鬱壘

   由於人們常用變幻莫測的草書書寫桃符上的文字,所以被叫做『姽嫿桃符』,姽有美好、變幻的意思,這個詞後來被訛傳成了『鬼畫桃符』『鬼畫符』,成了形容字跡潦草的貶義詞。暈。

   明代以後還有一種『將軍炭』。 用紅籮炭末塑製成將軍形,歲暮植於門之兩旁,明劉若愚【酌中志】:『三十日歲暮……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 【帝京歲時紀勝】:『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對,插脂麻秕,立將軍炭,各家團拜。』 【金鰲退食筆記】說:『凡宮中所用紅籮炭,皆易州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羅炭,每根長尺許,圓徑二三寸不一。又用炭末塑造將軍或仙童、鍾馗,各成對,高三尺,金裝彩畫如門神,黑面黑手,以存炭制,名曰「彩妝」。』

   * 守歲

   除夕守歲風俗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荊楚歲時記】:『守歲酣飲 送舊迎新』。

   章云:『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 意即,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皇家在除夕也守歲,唐太宗李世民賜宴侍臣一起守歲,留下了四首守歲詩。【東京夢華錄】也有守歲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土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守歲的食品,有各種美味佳餚,還有餃子、年糕、湯圓等。餃子,宋代以前稱做『角子』, 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餃子寓意新年『交於子時』,是新年第一頓飯。守歲時,人們還飲花椒酒、屠蘇酒、吃五辛盤,以驅邪、除病。

   現在人們談到守歲風俗的時候,往往只強調合家團圓的意義,實際上守歲風俗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驅疫避邪。驅邪是華夏傳統節日最主要的意義之一,上巳祓禊、端午禳毒、重陽飲菊酒都是如此。先是傳說除夕有山臊惡鬼,後來還有傳說中的『年』獸,都是在除夕之夜出沒,人們對歲末的這個時刻感到恐懼,於是燃爆竹驅鬼,制桃人桃符驅鬼,守歲時徹夜不眠,也是為了惡鬼凶魅保持警惕。

   所以,除夕風俗的主題,其實包含了驅鬼除疫,消災祈福、除舊布新等內容。其核心在於一個『除』字,除夕,是華夏歲時節日中一個神奇瑰麗富有神秘氣息的節日。

   * 儺儀

   於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除夕之夜,儺儀會幾千年風行。【禮記】云:『儺人所以逐厲鬼也。』 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畫,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冑,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崇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崇」而罷。』

圖:南宋 【大儺圖】

圖:大儺舞

   * 藏鈎、射覆

   藏鈎是守歲時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荊楚歲時記】『老叟婦嫗 遊戲藏鈎』雲,『歲前,又為藏彄之戲。』 這個遊戲據說是在漢武帝時創製的。漢武帝鈎弋夫人,容貌秀美,本姓趙,河間人,據說她從生下來就兩手攥拳,從不伸開。漢武帝路過河間時,發現了她,為她扒開雙手,她的手從此能伸展自如了。武帝娶她回宮,號為『拳夫人』, 又稱『鈎弋夫人』。 【三秦記】載,當時的女人紛紛仿效鈎弋夫人,攥緊雙拳,人們稱這種姿態為『藏鈎』。

   這種『藏鈎』姿態後來成為一種宴飲中的娛樂助興節目。【風土記】記載了其玩法:『藏鈎之戲,分為二曹,以較勝負。若人偶則敵對,人奇則奇人為游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鳥',以齊二曹人數。一鈎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知所在,一藏為一籌,三藏為一都……藏在上曹即下曹射之,在下曹即上曹射之。』參加的人分為兩曹,即兩組,如果人數為偶數,所分的兩組人數相等,互相對峙,如果是奇數,就讓一人作為遊戲依附者,她可以隨意依附這組或那組,稱為『飛鳥』。遊戲時,一組人暗暗將一小鈎(如玉鈎、銀鈎)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隻手中,由對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裏,猜中者為勝。

   另有射覆遊戲,就是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裏面是什麼東西。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漢書】顏註:『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漢代時已經流行射覆遊戲。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等。射覆後來發展成一種酒令,用相連的字句隱寓事物,使人猜度。

  【除夕過節方案】

   除夕的主題是『除』,即驅鬼除疫,消災祈福、除舊布新。過華夏傳統除夕,宜着漢服禮服,行漢禮,推薦男子穿華美的深衣,女子穿深衣,褙子。冬日,加溫暖的氅。

   ① 立桃人,懸葦索、掛桃符

   做桃人的工藝在我國還有些殘餘,建議業者開發更多驅邪的桃人工藝品,比如各種大小的桃人(神荼鬱壘)。期待將來,人們購買或者刻制大型、小型的桃人,除夕時立於、懸掛於門旁,能成為一種『新』的民俗。

   用葦索即蘆葦葉懸掛門外,桃符以桃木板制,其尺寸,按照【後漢書·禮儀志】說,長六寸,寬三寸。上面畫上神荼、鬱壘和老虎,或者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或其它消災祈福的話。

   當然,寫春聯(自己磨墨書寫),貼門神畫年畫,也可以。

   ② 庭燎,爆竹

   除夕夜,在庭院、曠野、廣場上用柴或松柏枝、桃木枝等燃起庭燎之火,點燃竹節做爆竹。期待在將來,『燎柴』和『爆竹』出現在新年市場。

   當然了,也可以燃放『煙花爆竹』。

   ③儺儀儺舞

   儺儀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地方組建了儺儀演出團隊。除夕夜,政府或民間團體組織儺儀藝人為民眾表演儺舞,為民眾驅災祈福,希望將來,除夕入夜走出家門觀賞和參與(扮演各種驅鬼神仙)盛大的儺舞,也能成為『新』民俗。

   ④守歲、團圓飯

   除夕白天,一家人親手製作餃子、年糕、湯圓、屠蘇酒、椒柏酒(詳見後面介紹)、各色菜餚等各種守歲佳餚,入夜,燃庭燎放爆竹、觀賞了儺舞之後合家團圓,守歲避邪(警惕山臊惡鬼和年獸),吃團圓飯。席間飲屠蘇酒、椒柏酒。長幼依次賀拜。玩藏鈎、射覆遊戲。子時過後,吃新年第一頓飯餃子,放爆竹,稍事休息,準備元日祭祖與賀拜。

  (二)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元日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李世民【元日】
   寅月子時:新年開始的時刻

   夏、商、周三代,對新年開始的時間設置有所差異,三代的正月不同。夏代建寅,以寅月為起始,寅月相當於農曆的正月。商代建丑,周代建子,子月相當於農曆的十一月。秦代則建亥,亥月相當於農曆的十月。漢初沿襲秦制,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實行太初曆,才恢復夏曆建寅,以夏曆的正月為一年的歲首,這一規定一直延續至今。

   三代新年到來的具體時刻也有不同。夏代為平旦(黎明的寅時,3點至5點),商代以雞鳴(丑時,1點至3點),周代以夜半(子時,23點至1點)。後世主要沿用周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時為準。新年來臨被稱為『交子時』,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時剛剛到來的子初(23點)作為新年的開始時刻,也有人把子正(0點)時刻當作新年開始時刻。近代實行西曆以後,以0點為一天的開始,套用在『春節』上,人們就在0點慶祝『農曆新年』。

   夏曆寅月初一日的子初時刻,就是華夏民族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刻。

  元日之節物風俗

   * 祭祖

   子時一過,祭祖就開始了,沒有守歲的人家,往往是在五更天開始祭祖。宋【朱子家禮】載有專門的時祭儀程。【四民月令】則說,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長及執事都要屏絕旁念,一心一意用禮制約束。正日進酒降神,然後家室尊卑,無論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孫、曾孫各上椒酒於其家長,舉觴稱壽。

   * 椒柏酒、桃湯、屠蘇酒——元日食飲

   【荊楚歲時記】載,『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必飲酒次第,從小起』。

   椒柏酒:以花椒、柏樹葉浸成的酒,先民認為,椒是玉衡星的精靈,吃了能使人年輕耐老。柏是一種仙藥。魏人成公綏【椒花銘】云,『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意思是,一年開始的日子,是正月初一。椒味精美,吃了它能免除百病。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桃湯:用桃實、莖、葉煮成的湯,古人認為,桃是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桃湯驅邪。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了屠蘇酒的來歷:『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裏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其【四時纂要】載屠蘇酒方為: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各喝一些,可保健康。據分析,這些中藥有清熱、除濕、散風、定神等功效,有防疫驅病的作用。

   椒柏酒和屠蘇酒有特別的飲法,講究『東向』,而且都是先幼後長依次而飲,魏董勛【答問禮俗說】解釋,『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不只是這兩種酒,正月飲其它的酒也是如此。老者後飲,所以飲屠蘇就成了健康長壽的象徵。蘇轍【除日】詩云:『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蘇東坡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寫道:『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膠牙餳:杜公瞻雲,『膠牙者,取其堅固如膠也』,寓意祝福老者長壽。白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曰:『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這一食品後來成為祭灶供物。

   五辛盤:周處【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即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莊子】:『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 孫思邈【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本草綱目】:『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敷於散:一種中藥,見於葛洪【煉化篇】,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註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江夏劉次卿在正月初一清晨到集市上去,看見一個書生到了集市,很眾鬼都躲避起來了。劉次卿問書生說:『你有什麼方術能做到這樣呢?』書生回答說:『我本來沒有什麼法術,只是出來的那天,我的師傅給了我一顆丸藥,用紅色的袋子包着,叫我把它系在臂膀上,預防邪惡之氣罷了。』於是劉次卿就向書生借了這種丸藥,到曾見到過鬼的地方去,果然,各種鬼都逃跑了,因此現在很時興這種丸藥。丸藥的處方是: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它象彈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子佩帶在左臂上,女子佩帶在右臂上。

   除夕和元旦的節日食品,還有人們熟悉的餃子,年糕等。

   * 賀拜

   【荊楚歲時記】:元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 【帝京歲時紀勝】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

   新年時,朝廷中也舉行盛大的賀拜活動,稱為『朝正』、團拜。周代,四方諸侯會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賀新年。天子安排樂舞招待。諸侯們賦詩言志,頌揚天子,諸侯國內也舉行類似活動。【後漢書·禮儀志】:『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 大臣之間互相賀拜,稱『團拜』。 【朱子語類】:『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着處。』

   * 廟會

   廟會是由佛教、道教慶典與民間的酬神活動結合而來的節會活動,以明清及近代為盛,早期廟會偏重於宗教祭祀,後來融合了節日交易和娛樂活動,成為新年期間隆重的節會。

  【元日過節方案】

   元日的漢服着裝建議基本同除夕,但家祭時應穿祭服。

   ①家祭

   元日家祭,包括祭祀祖先,祭祀離逝的親人等。在新年之際,以家祭緬懷親人,一家團聚。建議在除夕日就做好家祭的各種準備,元日清晨起床後即請出親人神位,開始家祭。家祭的祭服,推薦男子着深衣,女子着深衣或褙子。祭品除一般時祭用品外,還可以用餃子、年糕等。儀程請參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禮』操作方案】第九部分,家祭之禮操作方案。

   ②賀拜

   家祭分胙之後,全家相互賀拜。在家中設席,相互行正式拜禮,受禮者答拜,以祝賀新年。大人向小孩贈送不昂貴但有意義的小禮物做壓歲禮(取代壓歲錢)。

   除夕時,全家一起動手製作椒柏酒、桃湯、屠蘇酒、五辛盤、餃子、年糕等元日食品,元日家祭後飲酒聚餐。椒柏酒屠蘇酒等製法僅供參考,請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按照先幼後長的順序飲酒。

   全家着漢服禮服,佩帶避邪的卻鬼丸出門至親友家拜年。路上如遇親朋好友,相互行正式揖禮,互致新年問候。親友在大門外迎接,賓主相揖而入,家中設席,客人行拜禮,互致新年祝福。建議賀拜時不帶禮品,如需時,建議攜帶自家製作的各種新年食飲、有意義且不昂貴的小禮品做禮物。而主人則以自家製作的節日飲食款待。

   ③廟會

   政府為民眾組織更多的新年廟會,人們可穿上華美的漢服禮服舉家前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