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4|回覆: 1

[考古發現] 西安發現2800年前小麥顆粒 形狀保存完好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1-17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安發現2800年前小麥顆粒 形狀保存完好

西安發現2800年前小麥顆粒 形狀保存完好

陝西考古人員近日對西安西周鎬京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小麥顆粒。鎬京遺址位於的西安長安區斗門街道辦,是西周都城所在地。

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裏,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

小麥原產於西亞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肅等地的史前遺址中曾經發現過少量碳化遺蹟,但在灃鎬遺址中發現大量顆粒狀小麥還是第一次,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這個發現對『我國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央視記者閆星光 劉海濤 )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1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鎬京小麥考古發現與西周農耕文明新探

陝西鎬京遺址出土的西周中期碳化小麥顆粒,實為近年來先秦農業考古之重要發現。此批小麥雖歷二千八百載寒暑,顆粒形狀猶存,實屬難得。考古工作者於都城遺址灰坑中發現規模化小麥遺存,不僅為作物傳播史提供實物佐證,更對傳統農史認知形成有益補充。

小麥之入華路徑,學界素有"西來說"。新疆孔雀河古墓溝遺址、甘肅東灰山遺址先後出土距今約4000-3500年的小麥遺存,印證了青銅時代沿歐亞草原通道的作物傳播。鎬京小麥的發現,將這條"青銅之路"向東延伸至關中腹地,其年代較之【詩經·周頌】"貽我來牟"的記載更為具象,與【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農乃登麥"的禮制記載形成互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單位明確為西周中期灰坑,且與陶器、骨器等生活廢棄物共存,暗示小麥已深入周人飲食體系。

傳統農史觀認為,漢代因石磨普及與麵食技術成熟,促成北方小麥廣泛種植。然鎬京發現表明,至遲西周中期,周王室已在其京畿地區規模種植小麥。考古材料顯示,同時期山西天馬—曲村遺址、河南洛陽皂角樹遺址亦有小麥出土,足見其種植非孤立現象。結合甲骨文、金文中"麥"字頻現,及【周禮】"稻人""麥人"職官設置,可推知小麥在周代農耕體系中已具一定地位,唯因產量、加工等技術限制,尚未取代粟黍成為主糧。

此發現啟示有三:其一,作物傳播史研究需重視考古實物與文獻記載的時空對應;其二,周人農耕文明具有更強的包容性與適應性,對異域作物並非被動接受;其三,都邑考古中的植物遺存分析,為理解早期國家糧食供給策略提供新視角。未來研究當注重量化分析小麥在周人食譜中的比重,並探索其與氣候變遷、社會結構演進的關聯。

小麥顆粒雖微,卻承載着文明交流的宏大敘事。鎬京考古再次證明,中華農業文明從來不是封閉系統,而是在兼收並蓄中不斷創新發展。這種開放包容的特質,恰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內在基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