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5|回覆: 1

[思維啟發] 大地漫筆·編輯叢談·『返鄉』與『文學的根』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20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新一年的春運即將開始,又快到了紛紛返鄉的時節,或許也會是『在鄉』『懷鄉』題材作品又一次噴涌的時節。回顧一年前,2016年春節前後,廣東學者黃燈原刊於【十月】雜誌當年第一期的散文【回饋鄉村,何以可能?】,在網絡上以【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為題,成為這一年『返鄉』主題討論的焦點。2015年春節,則是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化研究系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爆紅』網絡。

『返鄉』與『鄉愁』,年年有,年年講,卻依然有無盡的可能,能容納最多人的精神激盪。或許正是因此,【回饋鄉村,何以可能?】在2016年末的溫州甌海獲頒首屆琦君散文獎。散文獎因以命名的已故作家琦君,生長於溫州甌海。近年來大陸讀者比較熟悉的,是由她的【橘子紅了】改編成的同名電視劇,而在台灣,她一生致力最深的,卻是眾多愛國懷鄉思親題材的散文。

琦君曾說,『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這段有關『根與故鄉』的敘述,想必會激盪起眾多『返鄉』『懷鄉』寫作者的共鳴。受獎的作家與頒獎的嘉賓,可能也正是在這種共鳴中轉入以『文學的鄉愁』為主題的晤談。【作家】雜誌主編宗仁發談起一同在場的作家韓少功1985年在【作家】雜誌上發表的文學評論【文學的『根』】。這篇後來被視作尋根文學『宣言』的文章裏,曾用大段落講述鄉土對中國作家創作的意義。與琦君對『根』的相比,【文學的『根』】或許不那麼抒情。但抒情與非抒情的並存,恰恰是『返鄉』無儘可能的表現之一。

從現代文學到當代文學,再到如今的日常生活觀察、文化研究,『返鄉』成為人們思考現實時不竭的觸發,提供了豐富的文本。不知道這一年『返鄉』,文學又會給我們什麼答案呢?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8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返鄉敘事中的文化根系與精神原鄉

"返鄉"作為一種文學母題,其魅力不僅在於地理空間的位移,更在於文化心理的深層共振。從琦君筆下溫婉的鄉愁到黃燈文中犀利的鄉村觀察,返鄉敘事始終在抒情與批判的雙重維度上展開。這種張力恰恰印證了"根"之於文學創作的雙重性——既是情感依戀的溫柔鄉,又是文化反思的試驗場。

中國文人的鄉土情結自古有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隱逸,杜甫"月是故鄉明"的詠嘆,都構建了傳統返鄉文學的抒情範式。琦君的散文延續了這一傳統,將鄉愁升華為超越時空的審美體驗。她在【橘子紅了】中構建的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故鄉,更是一個可供精神棲居的詩意原鄉。這種抒情傳統滿足了現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永恆渴望,也為返鄉敘事提供了情感底色。

當代返鄉書寫則呈現出更為複雜的面向。黃燈等學者的非虛構寫作,將社會學視野引入文學表達,使返鄉敘事從個人抒情拓展至社會解剖。當返鄉者目睹鄉村空心化、傳統斷裂等現實困境時,文字自然從柔板轉為急板。這種轉變不是對抒情傳統的背離,而是文學根系在新時代土壤中的自然分櫱。韓少功提出的"文學的根",恰在於這種直面現實的勇氣——真正的根系不應是溫室裏的懷舊標本,而應是在現實風雨中依然挺立的文化自覺。

返鄉文學的當代價值,正在於其構建了觀察中國社會的稜鏡。通過這面稜鏡,我們既看到城市化進程中的人性遷徙,也看到傳統文化在現代性衝擊下的頑強生命力。每一個返鄉故事都是大時代的小切口,記錄着鄉土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的陣痛與希望。當作家們以不同方式"回饋鄉村"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尋根與精神返鄉的雙重旅程。

站在新的春運節點回望,返鄉文學的意義已超越文學本身。它既是個人記憶的保存者,也是集體經驗的書寫者,更是文明根脈的守護者。在這個意義上,每一次返鄉寫作都是對"我們從哪裏來"的重新追問,而文學給出的答案,終將匯入民族文化的長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