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1|回覆: 0

[醫藥臨床] 腸繫膜學與中醫『肓』的思考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1-25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麼是腸繫膜學】

愛爾蘭利默裏克大學的外科醫生加爾文·科菲和他的同事歷時4年研究,搜集了很多能夠證明腸繫膜是獨立器官的證據,其綜述發表於2017年1月3日【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病學】雜誌上。這項研究結果將要顛覆現代醫學的傳統認知,我們身體裏多了一個迄今尚未被承認的第79個新器官——腸繫膜。

腸繫膜將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出現。腸繫膜是連續的整體,腸繫膜的形狀是明顯的,近似扇形。腸繫膜連接腸和腹壁,在站立時防止塌陷以保持腸道通暢。他們通過研究進一步將腸繫膜細分為小腸繫膜、橫結腸繫膜、乙狀結腸繫膜、右結腸繫膜及直腸繫膜5個結構。他們認為:『腸繫膜不再是一個碎片化的複雜結構,它將是一個連續完整的器官。』

【腸繫膜學與『肓』的重新定位】

腸繫膜器官的發現公佈以後,思維敏銳的中醫界有識之士紛紛有人提出:中醫的三焦、膜原終於有了新的佐證。筆者在這裏提出另外一個觀點,腸繫膜與中醫『肓』概念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左傳·成公十年】首次提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出現了『病入膏肓』的成語,形容疾病棘手難治。今天重點說的是『膏肓』的肓。肓的定位始終眾說紛紜,成為針灸史上的千古之謎,以往多將肓誤以為膈與心之間。【說文解字】解釋:『肓,心下鬲上也。』也是如此,事實真是這樣嗎?

筆者根據有關歷史文獻,落實對『肓』的定位,對剛剛確立解剖結構,尚未做功能研究的腸繫膜學提供一些有醫學價值的經驗和參考。

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肓之原出於脖胦。』關於脖胦,脖是用來連通帶動上下的,連接頭與軀幹叫脖子,手脖子、腳脖子連接手和臂、足和腿。胦,通秧,如瓜秧,臍帶是母體連接嬰兒之秧,孩子出生,正如瓜熟蒂落。【玉篇·肉部】解釋為:『脖胦,胅臍也。』【集韻·沒韻】也有相同的看法:『脖胦,齊也。』肓之原就是肚臍。【素問·腹中論篇】:『其氣溢於大腸而着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肓就是臍,但在臍下一寸,否則出現的病理就不會環臍而痛。後來就誤以氣海穴為脖胦,實際上應該在臍的深部,臍下一寸。

經穴的內容也可以提供直接的證明。腎經肓俞穴,位置在腹部臍中旁開0.5寸。肓俞顧名為肓膜之俞穴,肓俞夾臍,可見肓就是臍。另外,膀胱經肓門穴,為肓之門戶,在腰1棘突下,旁開3寸,水平也基本平臍,與腎區重疊。至少可以說明,肓不會到膈的附近,兩個單獨用肓命名的穴位在定位上都不支持『膈上心下』的說法。

腎間動氣,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真氣,是命門之火的體現。【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十二原穴,十個在手足,兩個在軀幹,上在鳩尾,下面就是脖胦,剛好在兩腎之間。李時珍曰:『臍者,人之命蒂也。以其當心腎之中,前直神闕,後直命門,故謂之臍。一點真元,屬之命門丹田。』

臍部是中醫發現的一個特殊部位,有獨特的醫療價值,表面的臍帶遺蹟部分叫神闕。【道藏】對此有專門解釋:『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以示顯貴,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此穴為心腎交通之門戶,故稱之神闕。』臍下深層的部分是肓之原穴,古稱脖胦,為腎間動氣發出的部位,任、督、沖脈『一源三歧』,臍部有培元固本、回陽救逆、理氣和腸、補益脾胃之作用。【靈樞·四時氣】:『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肓之原對疾病的治療文獻也直接提供了證據,肓與臍是內外表裏的關係,人體膜原布散於內部為肓,集結於體表為臍。

【『肓』的認知實踐基礎】

中醫最早的『十二原穴』之一,就是肓之原,名為脖胦,位於臍部之下,通過調動全身原氣,疏通經絡,平衡人體陰陽,調整和治療人體疾病。

薄智雲教授四十多年前開始腹部八廓圖的研究,1992年研究完成,1994年在【腹針療法講義】上首次提出了:『臍帶是經絡形成最初始的信道和調控系統。』他研究發現,腹部深層還有影響內臟的先天經絡,通過後天八卦可調節臟腑。同時以臍為中心向腹部輻射,存在一個神龜圖的全息微針系統,並經過四十多年的構建與完善,對全身二百多種疾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齊永教授以臍部為靶點,以易經為指導,創建了齊氏臍針,也具有全身治療作用。

臍還是氣功修煉的敏感點,也是氣功學中的意守之處和定位之點。八段錦中有『想火燒臍輪』,延年九轉法有繞摩臍腹功等。

【中醫對腸繫膜學可提供的借鑑】

腸繫膜器官的研究者、愛爾蘭利默裏克大學加爾文·科菲教授指出,他們已經證實腸繫膜是一個具有連續性的、近似扇形的完整器官。儘管腸繫膜除了作為連接層之外的功能還不夠了解,但該器官的解剖學構造和組成已經確定,科學家們下一步會弄清它的功能。中醫學可能在以下方面對其研究提供經驗及參考。

未來腸繫膜學研究的更大意義不僅僅是一個類似食道病、胃病、腸道病、肛腸病的局部病變,而是對全身性疾病,肥胖、代謝綜合症、心血管疾病、過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身心性疾病等有創新性突破。腹針、臍針、中藥、氣功等療法都積累了大量可重複的成功經驗。

腸繫膜學着手研究分佈於腸繫膜上的血管、淋巴、內分泌、神經網絡與內臟的內在關聯。【素問·調經論】用『經隧』來表達貫穿和聯繫臟腑之間的直接氣血通道:『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靈樞·玉版篇】:『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中醫內臟聯繫的視野顯然不僅僅只限於腸道,內臟系統的界限會被打破,醫學的未來必將走向整合。

腸繫膜的重新認識離不開與『腹腦』千絲萬縷的聯繫。組織發生學研究發現,古老的腔腸生物擁有早期神經系統,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高級動物才由這種早期的神經系統慢慢演變為功能複雜的大腦,而早期神經系統的殘餘部分可以轉變成控制內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動中心,這就是『腹腦』。西方作為一個新亮點研究腹腦的組織學、生理、病理、藥理學的機制時候,然而中國人已經創立了腹針療法,在治療疾病上先走一步,也許腸繫膜的發現創造了一個彼此深度對話的契機。

中醫、西醫都是人類與疾病鬥爭中總結和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屬於人類的共同財富,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及哲學指導思想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的學習和借鑑會利於彼此的發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