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26|回覆: 2

[醫藥臨床] 熊繼柏談中醫治病優勢(下)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2-18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非常重視實踐經驗

中醫的經驗積累已經有幾千年了,中醫非常重視實踐經驗,中醫的理論源於實踐的總結,中醫治病既要理論指導,又要運用經驗。中醫治病與西醫治病有區別,西醫重視新進展,而中醫恰恰重視既往的經驗。中醫的書籍汗牛充棟,其中有極其豐富、全面、寶貴的臨證實踐經驗總結。我們要深入進去,要真正掌握古人的經驗,運用前人的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發展。

重要的治療法則

注重平衡 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補偏救弊。寒氣重,就治寒;火氣大,就治火;五臟中哪個髒有問題,便治這個髒;臟腑之間哪個太強了,哪個太弱了,就要把強的抑下去,把弱的扶起來,這就叫平衡。我們講的大道理就是陰陽要平衡,『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謹察陰陽』,嚴謹地審察陰陽,就是把握陰陽的偏差所在而進行調治。『以平為期』,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人體平和,五臟平和,陰陽平和,氣血平和,營衛平和,精神平和,形體和精神相平和。人處於平和狀態,平和之人就能長壽。五臟偏頗之人,好比一台機器,或有螺絲生鏽,或有部件破損,或者動力不足,或者運轉不利,都應全面審察,把整個功能調整好,這就是中醫的治療觀。中醫的治療原則就是注重整體的平衡,這是個優勢。比如病人得了癌症,西醫用化療、放療之後,病人頭髮掉了,不想吃飯了,精神變差了,體質明顯下降了,還是只管去殺癌細胞,此時就應該把正氣扶起來。正氣扶起來了,邪氣才會下去。正氣一衰,邪氣就會重來,這正是【黃帝內經】所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中醫講究平調,這也是中醫的優勢所在。

治病求本 所謂治病求本,就是要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要推求疾病的本質,並針對疾病的原因、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

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總是通過症狀表現而顯示出來,中醫診斷疾病就是通過觀察外在的表現,進而推測其內在的變化。【靈樞·本藏】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視其外應』,是指觀察外在的症狀表現;『知其內藏』,是指測知內臟的變化;『知所病』,進而知道疾病的本質所在。這正是中醫診斷學『有諸內,必形諸外』及『從外以知內』的基本觀點。用現代通俗話講,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質,才能準確有效地施治。比如眩暈病,辨治必有虛實之分。實證眩暈常見於兩種:一種眩暈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耳鳴、面色潮紅、心煩易怒、口苦、舌苔黃、脈弦數,其血壓往往偏高,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肝陽上亢。針對肝陽上亢,治當平肝潛陽,用天麻鈎藤飲之類。另一種眩暈則表現為頭暈目眩、頭重、胸悶、噁心、嘔逆、舌苔滑或膩、脈滑,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痰飲阻滯。針對痰飲阻滯,治當祛痰化飲,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虛證眩暈常見的亦有兩種:一種眩暈表現為頭暈目眩、疲乏、心悸、面色淡白、舌淡、脈細,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氣血虧虛。針對氣血虧虛,治當補益氣血,用八珍湯之類。另一種眩暈則表現為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耳鳴、舌紅苔薄、脈細,男子伴有腰痛而遺精,女子伴有腰痛而帶下,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腎精不足。針對腎精不足,治當補腎益精,用左歸丸之類。中醫治眩暈如此,治各種疾病都是如此。抓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質,針對本質進行治療,這是中醫治病一條最基本的法則。

三因制宜 所謂三因制宜,是指中醫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因人制宜,要根據病人的年齡老少、性別男女、體質強弱、形體肥瘦、精神盛衰、生活習慣等不同的特點,選方用藥要區別對待,這就是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特點,考慮治療時的選方用藥。比如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氣候較冷,多風多寒;我國東南地區,地勢低,氣候較熱,多濕多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講過:『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中醫治病用藥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治外感病證,在西北地區則多用辛溫之劑,在東南地區則多用辛涼之劑。這就是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要根據不同的時令、不同的氣候變化,考慮治療時的選方用藥。一年四季之中,氣候變化各異,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中醫認識溫熱病,就是按時令氣候的不同特點而命名。春天的溫病稱為風溫、春溫;夏天的溫病稱為暑溫、濕溫;秋天的溫病稱為秋燥、伏暑;冬天的溫病稱為冬溫。各個時令的溫病,其病因、病變均各有不同的特點,治療選方用藥也自然各不相同。【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早已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要根據不同時令的氣候特點選方用藥,這就是因時制宜。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0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繼柏先生論中醫治病優勢(下)之芻議

熊繼柏先生所論中醫治病二大優勢,誠為至理。余不揣淺陋,試為申說補苴,以就正於方家。

一、經驗傳承與理論實踐之辯證
中醫經驗積累歷三千餘載,非徒堆砌案例,實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學術傳統的體現。【傷寒論】【溫病條辨】諸典籍,皆"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成。然經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昔葉天士臨證,於古方中化裁創新,所謂"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正是理論指導與經驗活用之典範。今之學者當如王冰注【素問】所言:"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既需深入古籍,更須臨證體悟。

二、平衡之道與治病求本之精微
"以平為期"之旨,實肇端於【周易】"保合太和"思想。【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一語,道出中醫調治之樞機。余嘗見腫瘤患者放化療後,呈現"陽損及陰"之候,此時若徒攻其邪,必致"陰陽離決"。當遵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法,使"陰平陽秘",此正中醫整體觀之妙用。

至於"治病求本",非止於病因病機之辨,尤重"本於陰陽"。【靈樞】"視其外應"之說,與【丹溪心法】"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相發明。如眩暈一證,河間主火,東垣主痰,景岳主虛,皆因證求本之範例。今人臨證,當效法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方不致"見眩治眩"之弊。

三、古今之變與傳承創新
中醫經驗之可貴,在於其歷經時間淬鍊。然【溫病條辨·序】云:"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吾輩既當"尊古而不泥古",如吳鞠通之變通仲景方;更須"創新而不離宗",似王清任之補前賢未備。當今之世,疾病譜變,環境異古,中醫優勢之發揮,尤在於"守正創新"四字。

要之,中醫之優勢,非徒經驗豐富,實因其具有"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司外揣內"的方法論、"動態平衡"的治療觀。熊先生所論,已揭其大要。學者若能於此三致意焉,則臨證之際,自能"如權衡之不失銖兩",盡顯中醫之特色與優勢。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