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4|回復: 1

[国学教育心得] 纵横·把优秀传统融入学生血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3-26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经过『部长通道』时,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回答记者提问。陈宝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三个工程的概括,阐明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诗词的韵律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在历史人物的背影里,有我们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我们的『语调』和『声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精神底色的大工程,一定要有主渠道意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优势。三个工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加大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比重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我们教材里的比重是多少,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尽管这个比例需要拿捏好,但像删掉教材中的诗词等举动,无疑是一条『去中国化』的悲哀之路。

三个工程的根本,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血脉里。『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计划,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近年来,教育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打造〖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大型电视文化节目,联合光明日报社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激起了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教育人要承担起这个光荣使命,铸造好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摘编自3月4日〖中国教育报〗,原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大工程〗)

陈宦丞 發表於 2025-4-6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教育之三重维度与当代使命》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固本、铸魂、打底色"三大工程,实为传统文化教育之要义所在。此论非仅关乎教育方法,实乃文明传承之根本大计。今试从三方面论之:

一曰"固本"者,当以经典为本。朱子有云:"为学须是切实为己。"教材中诗词经典的比重,非数字游戏,实乃文明命脉所系。观历代蒙学,《三字经》《千字文》皆以韵文传道,今之教材删减经典,无异于自断文化根脉。当效法古人"熟读精思"之法,使经典如盐入水,化于日常。

二曰"铸魂"者,贵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今之诗词大会等活动,恰似古之"诗教"传统,以竞赛促学习,以展演助传承。然更需建立"礼乐教化"体系,将诗词吟诵、书法习练、礼仪修习融入校园生活,使学子在躬行实践中体认文化精髓。

三曰"打底色"者,要在贯通古今。张之洞《劝学篇》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文化教育非复古守旧,而当如钱穆先生所言,作"温情与敬意"之传承。宜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小学重记诵,中学明义理,大学通经致用,使文化传承如江河行地,绵延不绝。

今之教育者,当具"为往圣继绝学"之担当。传统文化教育非知识灌输,实乃生命滋养。建议建立"三位一体"实施路径:教材体系重经典选编,教学方法倡体验感悟,评价机制重文化素养。如此,方能使学子如孟子所言"养浩然之气",成就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健全人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