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6|回覆: 1

[國學教育心得] 縱橫·把優秀傳統融入學生血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3-26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月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經過『部長通道』時,就【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熱播回答記者提問。陳寶生表示,【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爲我們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就是要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融匯到我們教材體系中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這是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三個工程的概括,闡明了在學校教育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詩詞的韻律里,在浩如煙海的文獻里,在歷史人物的背影里,有我們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這是我們的『語調』和『聲調』。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事關中國人精神底色的大工程,一定要有主渠道意識。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學校教育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突出優勢。三個工程實施的過程,就是加大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比重的過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我們教材里的比重是多少,不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儘管這個比例需要拿捏好,但像刪掉教材中的詩詞等舉動,無疑是一條『去中國化』的悲哀之路。

三個工程的根本,是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血脈里。『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通過教育體系的創新計劃,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近年來,教育部聯合中央電視台打造【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等大型電視文化節目,聯合光明日報社組織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激起了人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們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作爲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教育人要承擔起這個光榮使命,鑄造好無愧於時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落實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

(摘編自3月4日【中國教育報】,原題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的大工程】)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4-6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教育之三重維度與當代使命】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提出的"固本、鑄魂、打底色"三大工程,實爲傳統文化教育之要義所在。此論非僅關乎教育方法,實乃文明傳承之根本大計。今試從三方面論之:

一曰"固本"者,當以經典爲本。朱子有云:"爲學須是切實爲己。"教材中詩詞經典的比重,非數字遊戲,實乃文明命脈所系。觀歷代蒙學,【三字經】【千字文】皆以韻文傳道,今之教材刪減經典,無異於自斷文化根脈。當效法古人"熟讀精思"之法,使經典如鹽入水,化於日常。

二曰"鑄魂"者,貴在知行合一。王陽明言"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今之詩詞大會等活動,恰似古之"詩教"傳統,以競賽促學習,以展演助傳承。然更需建立"禮樂教化"體系,將詩詞吟誦、書法習練、禮儀修習融入校園生活,使學子在躬行實踐中體認文化精髓。

三曰"打底色"者,要在貫通古今。張之洞【勸學篇】云:"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傳統文化教育非復古守舊,而當如錢穆先生所言,作"溫情與敬意"之傳承。宜建立"大中小學一體化"課程體系:小學重記誦,中學明義理,大學通經致用,使文化傳承如江河行地,綿延不絕。

今之教育者,當具"爲往聖繼絕學"之擔當。傳統文化教育非知識灌輸,實乃生命滋養。建議建立"三位一體"實施路徑:教材體系重經典選編,教學方法倡體驗感悟,評價機制重文化素養。如此,方能使學子如孟子所言"養浩然之氣",成就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視野的健全人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