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5|回复: 1

[儒家学说] 光明论坛·温故·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7-3-2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出自《礼记·大学》。《大学》讲的是君子修齐治平的学问,对于治国之道也有详细的论述,其论述的根本就是认为治国之道“德本财末”,“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因此,《大学》认为,聚敛财富民众就会离散,施舍财富民众就会凝聚。

当然,《大学》也强调财富和生财的重要性,但是强调生财有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生产货财有大原则:生产者多,食用者少;制造得快,使用得慢,那么货财就充足。仁爱之人用财富发扬自身的德行与事业,不仁的人不惜丧身以求发财。从没有在上位的人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不好义德的,从没有好义德而事业会不成功的,也从未听说国库里的货财不是国君所有的。春秋时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说过:“家里有四匹马的马车的官员,就不应养鸡与猪以牟利了。有资格在祭祀时使用冰块的贵族家,就不要再畜养牛羊了。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贵族,就不应该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搜刮钱财的家臣,不如有盗窃钱财的家臣。”这就是说,国家不应把财货看成利,而要把道义看成利。掌管国家的官员而致力于与民争利和敛财,一定是从小人的诱惑开始的。国君也是想着要国家好起来,却使用贪财的小人去治理,一定会招来各种灾难与祸患。到时候纵有贤能之臣也没有办法了。这也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货看成利,而应将道义看成利。

以上道出了儒家一贯的观点,即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官员们的道德修养。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大学》与孔孟以义制利的思想是一致的。《大学》提出具有“絜矩之道”的优秀管理者具有的五种法宝:与民同好恶;散财于民,不与民争利;以善为宝,以义为利;见贤能举,举而能先;见不贤而能退,退而能远之;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都是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具体体现。这五种法宝直至今日,依然是优秀官员的重要内涵。

(郭齐家,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杨垂 发表于 2025-4-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利之辨与治国大道刍议》

习主席援引《礼记·大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之论,实为抉发儒家治国精义。此语非但关乎国际交往准则,更直指为政之本。今试析其微言大义,以明圣贤垂训之深意。

一、德本财末的治国纲领
《大学》所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实为三代王道之要诀。朱子释此谓:"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治国者当知"有德此有人"之序,正如《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之次第。管子虽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其《牧民》篇首仍以"礼义廉耻"为四维,此即"德本"之实证。历史可见,文景之治重黄老而轻聚敛,贞观之朝行均田而薄赋税,皆得"有人此有土"之效。

二、生财有道的经济伦理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八字,实含经世济民之智。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善理财者,固所以养民也"。观范仲淹义庄之制、王安石青苗之法,其得失皆在能否持守"仁者以财发身"之训。孟献子"不畜聚敛之臣"之诫,尤当为今世镜鉴。昔汉文帝罢露台之费,唐太宗纵遣宫女,皆得"财恒足"之效,正合"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之道。

三、义利之辨的现代启示
孔子"见利思义"之说,非谓废利,乃求利之正。张栻《孟子说》云:"利者义之和",正道破此中精微。今观国际交往,若汲汲于锱铢之利,终失道义之交;国内治理,若唯GDP是崇,必损民生之本。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桑弘羊事,特标"不与民争利"之义,此即"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之注脚。

《大学》此章结语再三申明"以义为利",其警示之意深矣!昔董子云:"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非谓功利可废,实言当以道义统摄功利。今之治国者,若能参透"义利之辨",则内可成小康之治,外可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斯乃圣贤微言之现代回响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