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99|回覆: 1

[醫藥臨床] 【本經】·橘皮理氣除痰 和胃化濁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3-28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橘皮,『味辛,溫。主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本經】)

新鮮橘皮本有苦澀之味,貯存日久,澀味漸消,辛香之氣始出,是為陳皮。今以陳皮入肺脾二經,然古時用之治乳癰,未結即散,已結即潰,極痛不可忍者:陳皮去白日干,麵粉炒黃為末,摻入少許麝香,酒調下(【聖惠方】橘香散)。今治急性乳腺炎:陳皮,甘草,病重者倍用,水煎服。初起者大都可獲良效。乳房乃肝經巡行經過之地,乳腺炎乃肝經氣血郁滯,陳皮疏其氣血,推陳致新,故陳皮又入肝經也。

陳皮所用治痰病甚多,總取乎理氣除痰之功,可隨其所配伍者補瀉升降沉浮,【本經】所述已盡其功用,所謂逆氣、水谷不利、臭濁、氣逆者,無非痰氣壅遏為病也。

金匱橘皮湯:橘皮,生薑。用治寒邪阻遏,胃失和降而氣逆,中陽被遏,不能達於四肢而手足厥冷。橘皮理氣和胃,生薑降逆散寒,寒邪解散,陽氣宣通,胃氣得降也。

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薑、大棗。用治胃虛有熱,氣逆上沖之呃逆,除虛熱,理氣和胃降逆也。

外台茯苓飲於橘枳薑湯加人參、白朮、茯苓。用治心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虛而氣滿,不能食,健脾除痰化飲也。

局方】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常服可以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不正之氣。貴州陳真一氏新訂平胃散:蒼朮、白朮、厚朴、橘皮、焦山楂、炒神曲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大棗3枚,生薑3片,水煎2次混合,日分3服。因貴州省多雨少晴,氣候陰濕,脾胃易為濕邪所困,故健脾之劑宜偏辛苦溫。凡脘悶納呆、口淡無味、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嘔惡泛酸、怠惰嗜臥、脘腹隱痛、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者,均宜本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甘草、茯苓)所治均屬痰熱。痰熱者,五臟病理失常之產物,黏滯混濁污穢,深藏五臟經隧,皮裏膜外,致氣機血脈津液,流而不暢,阻滯痞塞,為害種種難以盡述。今膏粱厚味者眾,痰熱病患尤眾,溫膽湯運用廣矣,有謂該方隨症加減得宜,可治百十種常見或疑難病症。

貴州譚氏治腦血栓形成、腦梗死、腦血管痙攣或症狀較輕之腦出血,以溫膽湯加膽星、鬱金、遠志、川貝、郁李仁、絡石藤等名溫膽通脈飲,可以化痰除風,通經絡而開竅;治中焦濕蘊不化,郁久化熱,嘔吐泛酸,胃脹痛或刺痛,心中煩悶,舌苔黃膩之胃潰瘍、胃炎,以溫膽湯加烏賊骨、川貝、制乳沒、吳茱萸、黃連、甘草等名溫膽和胃湯,可以清熱除濕、和胃化痰、制酸止痛;治胃中痰濕郁滯,傷及心膽,或易驚,或夢多,或夢遊,或夢交,或睡眠不穩,或頭暈耳鳴,其脈多弦滑而細,舌苔多白膩,咯痰或多等,以溫膽湯加棗仁、紫石英、川貝、甘草、炙遠志名溫膽鎮怯湯,可以理氣除中焦濕痰,又清膈上痰熱並三焦痰壅,以能潛陽安神鎮靜。

補中益氣湯之參芪白朮得橘皮理氣化痰,濁氣降而清氣升也,故可昇陽舉陷,以治脾胃氣虛下陷之諸證。人參養榮湯、異功散、六君子湯之用橘皮,其理也當在此。余意凡補益之劑多宜稍加橘皮為佐,以利氣機流行。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闡微】橘皮藥性析解與臨證應用考略

橘皮一物,載於【本經】,辛溫之性,主理氣、和胃、除痰三大要旨。其"去臭"之功,實為化濁氣之效;"下氣"之能,乃降逆氣之驗。陳藏器所謂"陳久者良",正合"六陳"之理——新鮮者辛烈耗氣,久貯後燥性緩和,理氣而不傷正。

一、歸經新詮
傳統歸肺脾二經,然考【聖惠方】治乳癰、【婦人良方】療乳岩,可知其能疏肝經郁滯。乳癰乃肝胃鬱熱結滯,陳皮配麝香酒調,取辛香走竄之性,既開經絡之閉,又散氣血之結。現代急性乳腺炎用陳皮甘草湯,實承古法而化裁,驗證其入肝經之理。

二、痰氣論治樞要
【本經】言"主逆氣",實為痰氣交阻病機總綱。痰之為病,隨氣升降,橘皮乃"治痰之標"要藥:
配生薑(橘皮湯)治寒痰厥逆,辛溫通陽;
伍竹茹(橘皮竹茹湯)療熱痰呃逆,寒溫並調;
佐參術(外台茯苓飲)攻補兼施,治痰飲宿積。
李東垣謂"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正是"氣順則痰消"之奧義。

三、煎服法微旨
古人用陳皮多註明"去白",蓋白膜性澀留痰,去之則理氣力專。今觀【局方】二陳湯用制半夏配陳皮,取"陳辛夏苦"相須之妙,更佐茯苓滲濕,甘草和中,遂成治痰祖方。

要之,橘皮之用,貴在"通"字——上通肺氣,中通脾氣,下通肝氣,外通絡氣。然陰虛燥咳、實熱嘔逆者慎投,恐辛溫助火也。學者當參【本草備要】"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之訓,方得活用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