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外在的變化、人們內在觀念的更迭體現在方方面面,深刻而劇烈。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形式變遷,正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微觀縮影和註腳。
5月30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節日中,一些人正忙於與親朋好友團聚,一些人正在遊玩的路上,一些人或仍在加班……不管怎樣,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過端午節,詮釋着自己對於節日的理解。他們和你我,都值得互道一聲:『端午安康』。
和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前後,輿論場中關於節日的話題也持續升溫:端午節的氛圍是不是變淡了?期待過端午是不是只為了3天假期?這還是以前的那個端午節嗎?諸如此類,展現了社會對於端午節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張力的一種焦慮,或者說是反思。
這種焦慮之衍生,關鍵還是在於,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如果時間倒回到2000多年以前,今日之端午當然與彼時的端午民俗文化之起源,有着巨大的反差與隔閡。但這種變化,與其說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異化,不如說是傳統文化謀求傳承,超越時間與時代的一種必然結果。
首先,端午節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時間的刻度看,這本就足以證明其生命力之頑強——端午並不脆弱。其次,所謂『一成不變』的端午節,不過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理想節日』。端午民俗的流變,一直在不斷上演,包括我們今天想象中的端午節,也不過是變化了之後的模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過節的方式,可以說,包括端午在內的種種民俗文化,正是因為有着開放、自信的態度,才能在不同的時代獲得不同的傳承方式,才能得以代代相傳,擁有歷久彌新的魅力。
正如不能要求社會與人們的觀念一成不變一樣,要求端午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一成不變、程式化,既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對於民俗文化傳承本身也是不利的。在今天,採摘艾草的人或許少了,但結伴出遊爬山,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手工包的粽子或許越來越少,但粽子經歷商業社會的塑造,人們卻有了更多的口味、風格的選擇;而划龍舟從過去的僅限於端午節的民間儀式,逐漸與現代競技體育相結合,更加推動了其文化的傳播。總體而言,這些都指向於一種更豐富與現代的過節方式。
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的文化外延也在經歷擴充。今天的端午節,既是社會對於歷史深處的一種回望,是對於屈原等先賢的紀念;對於現代人來說,它也是一個能為人提供心靈休憩的時間驛站,關於親情、關於生活方式、關於人生的價值等,都在這種節日氛圍中有所觸動與反思。
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外在的變化、人們內在觀念的更迭體現在方方面面,深刻而劇烈。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形式變遷,正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微觀縮影和註腳。明白了這一點,就大可不必對傳統節日表現形式的變化產生過度的擔憂,它們並非現代與傳統的對立,而只是傳統文化在現代所謀求的『新生』,是以形式的變化來謀求內核的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