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0|回覆: 2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止汗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7-2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龍運光,男,主任醫師,曾任黔東南自治州中醫院副院長,黔東南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所長,創建了全國首個苗族侗族藥物標本館,主編出版了【中國侗族醫藥】【侗族藥物方劑學】【侗族常用藥物圖鑑】【侗族吳定元小兒推拿經驗】【草木春秋·考釋】,參與撰編了【苗族藥物彩色圖集】等民族醫藥專著,發表學術論文和科普文章100餘篇。他擅長應用中醫藥、苗族侗族醫藥治療疾病。

組成:煅牡蠣100克,海螵蛸100克,五味子100克,五倍子65克,吳茱萸35克,丁香16克,桑葉10克,川椒15克,生薑6克,麻黃根6克。

製法:上藥碾末過篩,密封備用。

功能:滋陰暖腎,固表斂汗。

主治:自汗、盜汗。

用法:每次6~10克調醋或芝麻油外敷肚臍(神厥穴)和湧泉穴(雙側),每天1次,連用3~5天即止。

方解:煅牡蠣、海螵蛸收斂固澀,止汗固精;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五倍子斂汗止血,收濕斂津;吳茱萸散寒止痛,溫腎止汗;丁香溫中暖腎,疏郁降逆;桑葉甘以益血,寒以涼血,甘寒相合可調節陰虛寒熱及內熱出汗;川椒散寒燥濕,暖脾止汗;生薑調和營衛;麻黃根斂汗固表,主治自汗,盜汗。諸藥配伍共收滋陰暖腎,固表斂汗的效果。

加減:嚴重病例可加服浮小麥10克,糯稻根10克;體弱氣虛甚者,加黃芪20克,防風10克以益氣固表止汗。兼有陰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12克養陰斂汗。

按語:本方針對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體虛表弱而致的自汗,盜汗。

(責任編輯:高繼明)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4-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名醫名方】·止汗散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

龍運光先生所創止汗散,融匯漢方與苗侗醫藥經驗,組方嚴謹,內外兼治,於汗證治療頗具特色。今從方藥配伍、臨證應用及理論淵源三端析之。

一、組方精要:斂固為本,溫調為用
方以煅牡蠣、海螵蛸為君,取其咸澀之性,收斂浮越之津液,固護腠理。二者皆介類藥物,中醫素有"介屬潛鎮"之說,尤擅止汗固脫。五味子、五倍子為臣,酸澀收斂,兼益氣生津,契合【內經】"散者收之"之旨。更佐以吳茱萸、丁香溫腎暖中,解郁降逆,既助陽氣固表,又防涼遏傷正;桑葉甘寒,清虛熱而調營衛,與溫藥相配,寒溫互制,陰陽並調。川椒、生薑辛溫走表,調和營衛;麻黃根專走肌表,為歷代止汗要藥(如【本草綱目】載其"收陰汗")。全方外敷神闕、湧泉,借穴位吸收與藥性滲透,使藥力直達病所。

二、臨證化裁:辨證為先,動態調方
原方針對陰陽兩虛、腠理不固之汗證,然臨床須辨虛實寒熱:
1. 氣虛甚者加黃芪、防風,取玉屏風散之意,益氣固表;
2. 陰虛內熱見舌紅脈細數者,增麥冬養陰清火,仿生脈散法;
3. 重症汗脫輔以浮小麥、糯稻根,增強斂汗之力,此源於【本草備要】"浮小麥止虛汗盜汗"之驗。
外敷之法尤宜小兒、體弱不耐內服者,然需注意皮膚敏感者應以醋調緩其刺激性。

三、理論溯源:民族醫藥與漢方融合
龍氏深研苗侗醫藥,此方可見民族用藥智慧:
五倍子為西南民族常用斂瘡止汗藥,與漢方"五倍子煎湯治盜汗"(【聖惠方】)記載相合;
桑葉在侗醫中稱"血見清",其止汗功效與【本草經疏】"桑葉甘寒益陰,故能止汗"一脈相承;
外用穴位貼敷法則融合苗醫"外治透皮"理論,與【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遙相呼應。

結語
止汗散以傳統收斂藥為基,佐以溫通之品,外治與內治原理互通,體現"調陰陽、和營衛"的核心思想。然汗證成因複雜,臨證需詳辨心腎陰虛、濕熱鬱蒸等證型,不可一概而論。龍氏此方為民族醫藥現代化應用提供典範,其組方思路值得深入挖掘。

(按:本文解析基於公開方藥資料,具體應用須遵醫囑。)
炎平 發表於 2025-4-4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龍運光止汗散之組方精要與民族醫藥特色】

龍氏止汗散乃黔東南名醫龍運光融漢苗侗醫藥精華所創,其組方之妙,在於"外敷內應"之理法貫通。方中煅牡蠣、海螵蛸二味相須為用,取【本草綱目】"牡蠣澀精氣,止盜汗"之說,更兼侗醫"以介類固表"之經驗,形成固澀之主力。五倍子與五味子配伍尤見巧思,前者斂汗止血,後者益氣生津,暗合【內經】"散者收之"與"虛者補之"雙軌並治之道。

吳茱萸、丁香之選頗具苗藥特色。考【苗醫本草】載:"山茱萸溫腎如爐火",龍公減其燥烈之性,佐以丁香疏郁,既承【傷寒論】少陰病溫陽之法,又避辛燥傷陰之弊。桑葉一味最見匠心,取其甘寒涼血之性,與川椒辛溫形成寒溫相制,正應【侗醫方劑學】"熱病用葉,寒病用根"之要訣。

外敷之法尤合侗醫"臍為命蒂"理論。神闕穴屬任脈要衝,湧泉為腎經井穴,以醋調敷既助藥性滲透,又循【靈樞】"病在上取之下"之旨。觀其加減法:浮小麥、糯稻根取穀類斂汗之效,黃芪、防風乃玉屏風遺意,麥冬之增又合溫病學派護陰法度,可見其"持漢醫之規矩,采苗侗之巧工"的學術特色。

此方深得民族醫藥"簡、便、效"三昧,然運用時需明辨陰陽。龍公在【草木春秋·考釋】中特別強調:"汗證雖屬表衛不固,實由臟腑失調。苗家用藥,外敷內應,猶如銅鼓傳聲,表里共振。"學者當於外治法中體會其內病外治之奧義,方不負此融貫三族醫藥智慧之良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