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運光,男,主任醫師,曾任黔東南自治州中醫院副院長,黔東南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所長,創建了全國首個苗族侗族藥物標本館,主編出版了【中國侗族醫藥】【侗族藥物方劑學】【侗族常用藥物圖鑑】【侗族吳定元小兒推拿經驗】【草木春秋·考釋】,參與撰編了【苗族藥物彩色圖集】等民族醫藥專著,發表學術論文和科普文章100餘篇。他擅長應用中醫藥、苗族侗族醫藥治療疾病。
組成:煅牡蠣100克,海螵蛸100克,五味子100克,五倍子65克,吳茱萸35克,丁香16克,桑葉10克,川椒15克,生薑6克,麻黃根6克。
製法:上藥碾末過篩,密封備用。
功能:滋陰暖腎,固表斂汗。
主治:自汗、盜汗。
用法:每次6~10克調醋或芝麻油外敷肚臍(神厥穴)和湧泉穴(雙側),每天1次,連用3~5天即止。
方解:煅牡蠣、海螵蛸收斂固澀,止汗固精;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五倍子斂汗止血,收濕斂津;吳茱萸散寒止痛,溫腎止汗;丁香溫中暖腎,疏郁降逆;桑葉甘以益血,寒以涼血,甘寒相合可調節陰虛寒熱及內熱出汗;川椒散寒燥濕,暖脾止汗;生薑調和營衛;麻黃根斂汗固表,主治自汗,盜汗。諸藥配伍共收滋陰暖腎,固表斂汗的效果。
加減:嚴重病例可加服浮小麥10克,糯稻根10克;體弱氣虛甚者,加黃芪20克,防風10克以益氣固表止汗。兼有陰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12克養陰斂汗。
按語:本方針對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體虛表弱而致的自汗,盜汗。
(責任編輯:高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