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4|回覆: 2

[中藥方劑] 【名醫名方】·健脾清絡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7-30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單兆偉,1940年生,江蘇南通人,首屆全國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早年師從孟河醫派傳人張澤生教授,後又拜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學習,長期從事脾胃病的證治研究,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主要論著有10餘部。

組成:太子參10克,炒白朮10克,赤芍10克,炒白芍15克,當歸10克,炒薏苡仁15克,炒扁豆10克,炒山藥10克,仙鶴草15克,石榴皮10克,炒黃芩10克,炒枳殼10克,生甘草5克。

功能:健脾化濕,清腸和絡。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之脾虛濕熱證,症見腹瀉、腹痛、便膿血等症。腸易激綜合徵、慢性腹瀉如屬脾虛濕熱證亦可化裁用之。

用法:每日一劑,分煎兩次,取藥液250毫升,分2 次口服。

方解:本方由參苓白朮散合黃芩湯化裁而來。從用藥看可分為:健脾理氣類,如太子參、炒白朮、炒薏苡仁、炒山藥、炒扁豆、炒枳殼等;清腸和絡類,如黃芩、赤芍、炒白芍、當歸、仙鶴草、石榴皮等。此方特色用藥為石榴皮,古謂『痢無止法』,石榴皮雖為澀腸止瀉藥物,但又有較強抗菌作用,可根據病症需求調整用量,起效甚佳。赤芍、炒白芍同用,既可活血清絡,又可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合當歸行血活血,仿潔古芍藥湯『行血則便膿自愈』之意。

加減運用:此方為一標本兼治之方,臨證時需細辨虛實之多少,詳查濕熱之輕重,處方用藥需隨證化裁。疾病初起,濕熱之象明顯,而脾虛不着,可酌加清熱祛濕之品,必要時去太子參、炒白朮等品;便膿血症狀顯著者,可配合灌腸治療,處方以白及30克、石菖蒲30克、生地榆30克,濃煎,每次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使藥液直達病所,生肌愈瘍,清腸止血;隨着病情發展及治療,脾虛之證漸顯,此時注意顧護後天之本便尤為重要,需酌減清化之品,加大健脾力度。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顧護胃氣,避免用藥過於苦寒或過於溫補,正如吳鞠通所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高繼明)

流星 發表於 2025-4-1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醫理闡微】單兆偉教授「健脾清絡飲」方義探賾

單公此方,深得孟河醫派「輕靈醇和」之旨,復參東垣脾胃學說,融通古今而成健脾清絡之法。其組方之妙,尤在「清補相濟、通澀並用」八字真訣,誠可謂深諳「脾喜燥惡濕,腸以通為補」之三昧。

一、法象天地,調衡中州
方中太子參、白朮、薏苡仁、山藥、扁豆五藥相伍,暗合五行生剋之理:參術培土製水,薏苡導濕下行,山藥金土相生,扁豆醒脾化濁。更妙在諸藥皆經炒制,既存藥性之真,又得焦香入脾之效,此乃遵【內經】「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訓。枳殼一味,取「欲降先升」之機,正如【醫宗金鑒】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二、通澀奇正,相反相成
石榴皮與仙鶴草之配,實具兵法奇正之變。石榴皮酸澀收斂,【本草備要】言其「治久痢下血」;仙鶴草苦澀性平,【百草鏡】稱其「散中寓收」。二者相須,既合「澀可去脫」之經旨,又避閉門留寇之弊。更佐黃芩、赤芍清腸涼血,當歸、白芍和營止痛,四藥同用,正應【丹溪心法】「血行則便膿自愈,氣調則後重自除」之要訣。

三、衡平之道,允執厥中
單公加減法尤見功力:初病濕熱盛時,減參術之補;久病脾虛顯時,增健運之力。此暗合【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其灌腸外治之法,取「就近驅邪」之理,白及黏膩生肌,地榆涼血止血,菖蒲芳香透絡,三味相合,正承【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奧義。

四、孟河遺韻,古今匯通
細究此方源流,可見三大脈絡:其一承張澤生教授調理脾胃「重升降、顧潤燥」之法;其二納徐景藩教授「脾腸同治」之驗;其三化裁古方,將【局方】參苓白朮散之甘淡健脾,與【傷寒論】黃芩湯之苦甘化陰熔於一爐。尤值稱道者,是單公對石榴皮現代藥理研究的融會,體現「遵古而不泥古」的大家風範。

今人用此方,當謹記三點:一察舌苔厚薄以辨濕濁深淺,二觀便血色澤以別熱瘀輕重,三問腹痛性質以判氣滯血瘀孰主。蓋因「脾為後天之本」,用藥貴在「如衡之平」,過猶不及皆失中和之道。單公此方,堪為現代脾胃病治療「守正創新」之典範。

(本文方藥運用請遵醫囑)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18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析健脾清絡飲之方道要義】

單兆偉先生此方,深得孟河醫派"輕靈醇和"之旨,又融匯【內經】"脾主為衛"與【傷寒論】調和肝脾之奧義。方中暗合四象五行之理,誠可謂"致中和"之典範。今試從國學維度闡發其精微。

一、方藥配伍合於"中和"之道
太子參、白朮等健脾諸藥屬土德,主守中州;黃芩、赤芍等清腸藥具金性,主肅降濁邪。土金相生,正應【尚書】"土爰稼穡,金曰從革"之訓。尤妙在赤白芍同用,既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暗藏"剛柔相濟"之機。當歸活血如春木生發,薏苡仁利濕似流水不腐,四象運轉之妙,盡在其中。

二、用藥法度契於"時中"之智
石榴皮之用,最見匠心。【本草備要】言其"酸澀而溫",單公取其澀而不滯,抗菌而不傷正,恰合孔子"執兩用中"之教。更妙在隨證加減之法:濕熱盛則減參術,脾虛顯則增健運,此非孟子所謂"權,然後知輕重"乎?灌腸外治法則體現"內外相濟"的整體觀,與【黃帝內經】"雜合以治"之論遙相呼應。

三、治療理念本於"生生"之仁
全方始終貫穿着"持中央以運四旁"的治理智慧。脾土為後天之本,單公在清熱同時不忘護脾,正合【易經】"厚德載物"之象。其注重胃氣養護,避免苦寒傷陽或溫補助火,恰是踐行朱子"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吳鞠通"治中焦如衡"之喻,實為儒家"允執厥中"思想在醫學中的妙用。

此方啟示:良醫用藥如良相治國,必明陰陽消長之理,通剛柔相濟之變。單公融匯孟河心法與經典要義,其組方之妙,非惟醫術精湛,更是將"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國學智慧化入醫道。學者當於方藥之外,更體會其中"執中達變"的文化精髓,方能得見中醫傳承之真諦。

(本文解析謹供學術交流,具體應用請遵醫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