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7|回复: 1

文化评析·“京昆混搭”值得借鉴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7-8-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媒体报道,从7月25日开始,由台北新剧团带来的三部经典大戏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续演出。对于戏曲观众来说,这三部戏的曲目并不陌生,即《长生殿》《赵匡胤》和《宝莲神灯》。但是,这三部戏却不大好按传统的剧种类别来归类,《长生殿》和《赵匡胤》都是著名的昆曲经典,但这次的演出本却有不少京剧唱段,成为一种“京昆混搭”。《宝莲神灯》虽然是一部传统戏,但这次演出将让观众得到视觉听觉感官层面的全新体验,其中还加入了百老汇式的舞蹈演绎。

京剧、昆曲都是传统艺术瑰宝。但是,近半个世纪社会文化生态的变革,特别是新生艺术欣赏形式不断涌现,使京剧和昆曲都面临着观众流失的危机,这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让京剧、昆曲吸引住今天的观众,也是两岸演艺界共同探索的一个课题。此次台北新剧团带来的这三台“新老戏”,可以让我们得到不少启发。

对京剧、昆曲以及各地的地方戏曲而言,观众流失、剧团生存困难早已是个老话题。包括京剧、昆曲在内的各种传统戏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讲究的是慢生活之下对艺术表演的“细嚼慢咽”,也由此形成了戏曲独有的欣赏路径。一些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观众也已耳熟能详,但仍然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观众要欣赏的已经不是故事,而是演员的一段唱腔、一个招式,甚至是他们的一颦一笑。而当社会运行节奏快了起来,人们已经无暇欣赏这种慢悠悠的艺术表演。“新老戏”的创新,在保持传统戏精彩部分的同时,大胆地糅合进其他艺术剧种的表演手段,给观众以新鲜感,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突破和创新。

这种以混搭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创新,是否能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仍然需要接受实践考验。但这种创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探索精神,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当前,各地政府对保护传统戏曲都很重视,纷纷为剧团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剧团送戏下乡、为剧团开发新的市场。这种送戏下乡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值得肯定。但是,送戏下乡倘若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实际效果未必好。时代变化了,新的艺术品种正在产生,一些传统的品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终将会被遗忘。用创新来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内核和表演形式,才能使其获得新生。

当然,对传统戏曲进行创新、改造,并不是胡来一气,而是要遵守艺术规律,不能损害传统艺术的基本元素。在这一点上,“新老戏”的倡导者、京剧名家李宝春说得很清楚,如果不把握传统戏曲的程式,不让会看戏和要看戏的人看过瘾,不把精华把握住,等于失掉了根本,所以,“老”是传统的精华,“新”则是经过新的包装。

其实,过去也有一些老戏翻新的实践,有的甚至以地方戏曲来演绎外国名剧,但不少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像李宝春那样持之以恒的艺术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有的创新违背了艺术规律,动摇了戏曲的根基,得不到观众的认可。此次台北新剧团带来的三台“新老戏”,使我们看到了突破旧有的框框可能给传统艺术带来的新的生命力,两岸名家的合作演出也一定能给戏曲创新留下宝贵经验。

qq75413553 发表于 2025-4-1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正与出新:论"京昆混搭"对传统戏曲当代转型的启示

台北新剧团带来的"京昆混搭"版《长生殿》《赵匡胤》及融入百老汇元素的《宝莲神灯》,引发了戏曲界对传统艺术当代转型的深度思考。这种创新实践绝非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基于对戏曲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守正与出新之间寻求平衡点的有益尝试。

传统戏曲的当代困境,表面看是观众流失问题,实则反映了农业文明孕育的审美范式与工业时代生活节奏的深层矛盾。昆曲的"水磨调"、京剧的"板腔体",本质上都是前现代社会"慢生活"的审美结晶。当现代人难以沉浸于"一字三叹"的韵律时,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体系便面临解构危机。台北新剧团的创新可贵之处在于:既保留了昆曲的典雅文辞与京剧的程式规范,又通过艺术语言的现代化重组,创造了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混搭"艺术的深层价值,在于探索传统戏曲的"可生长性"。中国戏曲史上,从元杂剧到明传奇,从昆曲兴衰到京剧崛起,本就是一部不断融合创新的历史。京剧本身便是融合徽汉、吸收昆腔的产物。当代"京昆混搭"延续了这一艺术演化逻辑,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表演程式的有机融合,使昆曲的写意美学与京剧的程式规范产生化学反应;二是叙事节奏的现代调适,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同时压缩过场戏;三是跨文化元素的谨慎植入,如《宝莲神灯》对百老汇舞蹈的化用。

但创新必须守住传统的"元神"。李宝春先生强调的"把握程式",实为戏曲创新的底线原则。程式不是束缚创造的枷锁,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法。就像书法创新不能违背笔法基本规律,戏曲改革也必须尊重"四功五法"的表演体系。台北新剧团的成功,恰恰在于其创新始终未脱离戏曲虚拟性、程式性的本质特征,所有外来元素都经过戏曲化处理,最终服务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根本特质。

传统戏曲的当代转型需要建立多维度创新机制。在文本层面,可探索经典剧目的现代诠释;在音乐层面,可尝试传统声腔与现代配器的对话;在传播层面,需构建剧场演出与新媒体传播的双轨模式。但所有创新都应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表现形式可以变化,艺术精髓必须传承。政府扶持政策也应当从简单"输血"转向培育创新能力的"造血",鼓励院团建立艺术创新实验室,培养既懂传统又具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京昆混搭"现象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需要在博物馆式的保护与商业化的迎合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即创造性转化的中庸之道。这条路既拒绝将传统神圣化的保守主义,也反对为创新而创新的功利主义,而是以艺术本体规律为准绳,在延续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实现当代审美表达。唯有如此,戏曲艺术才能既不失其文化根脉,又能与时代同频共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