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0|回覆: 1

文化評析·『京昆混搭』值得借鑑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7-8-3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據媒體報道,從7月25日開始,由台北新劇團帶來的三部經典大戲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連續演出。對於戲曲觀眾來說,這三部戲的曲目並不陌生,即【長生殿】【趙匡胤】和【寶蓮神燈】。但是,這三部戲卻不大好按傳統的劇種類別來歸類,【長生殿】和【趙匡胤】都是著名的崑曲經典,但這次的演出本卻有不少京劇唱段,成為一種『京昆混搭』。【寶蓮神燈】雖然是一部傳統戲,但這次演出將讓觀眾得到視覺聽覺感官層面的全新體驗,其中還加入了百老匯式的舞蹈演繹。

京劇、崑曲都是傳統藝術瑰寶。但是,近半個世紀社會文化生態的變革,特別是新生藝術欣賞形式不斷湧現,使京劇和崑曲都面臨着觀眾流失的危機,這是大陸和台灣地區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如何讓京劇、崑曲吸引住今天的觀眾,也是兩岸演藝界共同探索的一個課題。此次台北新劇團帶來的這三台『新老戲』,可以讓我們得到不少啟發。

對京劇、崑曲以及各地的地方戲曲而言,觀眾流失、劇團生存困難早已是個老話題。包括京劇、崑曲在內的各種傳統戲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講究的是慢生活之下對藝術表演的『細嚼慢咽』,也由此形成了戲曲獨有的欣賞路徑。一些傳統劇目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觀眾也已耳熟能詳,但仍然能夠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因為觀眾要欣賞的已經不是故事,而是演員的一段唱腔、一個招式,甚至是他們的一顰一笑。而當社會運行節奏快了起來,人們已經無暇欣賞這種慢悠悠的藝術表演。『新老戲』的創新,在保持傳統戲精彩部分的同時,大膽地糅合進其他藝術劇種的表演手段,給觀眾以新鮮感,無疑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突破和創新。

這種以混搭為主要手段的藝術創新,是否能保持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仍然需要接受實踐考驗。但這種創新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探索精神,無疑是值得借鑑的。當前,各地政府對保護傳統戲曲都很重視,紛紛為劇團提供財政支持、鼓勵劇團送戲下鄉、為劇團開發新的市場。這種送戲下鄉從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出發,值得肯定。但是,送戲下鄉倘若只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實際效果未必好。時代變化了,新的藝術品種正在產生,一些傳統的品種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終將會被遺忘。用創新來賦予傳統藝術以新的內核和表演形式,才能使其獲得新生。

當然,對傳統戲曲進行創新、改造,並不是胡來一氣,而是要遵守藝術規律,不能損害傳統藝術的基本元素。在這一點上,『新老戲』的倡導者、京劇名家李寶春說得很清楚,如果不把握傳統戲曲的程式,不讓會看戲和要看戲的人看過癮,不把精華把握住,等於失掉了根本,所以,『老』是傳統的精華,『新』則是經過新的包裝。

其實,過去也有一些老戲翻新的實踐,有的甚至以地方戲曲來演繹外國名劇,但不少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像李寶春那樣持之以恆的藝術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有的創新違背了藝術規律,動搖了戲曲的根基,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此次台北新劇團帶來的三台『新老戲』,使我們看到了突破舊有的框框可能給傳統藝術帶來的新的生命力,兩岸名家的合作演出也一定能給戲曲創新留下寶貴經驗。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4-15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守正與出新:論"京昆混搭"對傳統戲曲當代轉型的啟示

台北新劇團帶來的"京昆混搭"版【長生殿】【趙匡胤】及融入百老匯元素的【寶蓮神燈】,引發了戲曲界對傳統藝術當代轉型的深度思考。這種創新實踐絕非簡單的形式拼貼,而是基於對戲曲藝術本質的深刻理解,在守正與出新之間尋求平衡點的有益嘗試。

傳統戲曲的當代困境,表面看是觀眾流失問題,實則反映了農業文明孕育的審美範式與工業時代生活節奏的深層矛盾。崑曲的"水磨調"、京劇的"板腔體",本質上都是前現代社會"慢生活"的審美結晶。當現代人難以沉浸於"一字三嘆"的韻律時,戲曲藝術的"唱念做打"體系便面臨解構危機。台北新劇團的創新可貴之處在於:既保留了崑曲的典雅文辭與京劇的程式規範,又通過藝術語言的現代化重組,創造了新的審美體驗。

這種"混搭"藝術的深層價值,在於探索傳統戲曲的"可生長性"。中國戲曲史上,從元雜劇到明傳奇,從崑曲興衰到京劇崛起,本就是一部不斷融合創新的歷史。京劇本身便是融合徽漢、吸收崑腔的產物。當代"京昆混搭"延續了這一藝術演化邏輯,其創新性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表演程式的有機融合,使崑曲的寫意美學與京劇的程式規範產生化學反應;二是敘事節奏的現代調適,在保留經典唱段的同時壓縮過場戲;三是跨文化元素的謹慎植入,如【寶蓮神燈】對百老匯舞蹈的化用。

但創新必須守住傳統的"元神"。李寶春先生強調的"把握程式",實為戲曲創新的底線原則。程式不是束縛創造的枷鎖,而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藝術語法。就像書法創新不能違背筆法基本規律,戲曲改革也必須尊重"四功五法"的表演體系。台北新劇團的成功,恰恰在於其創新始終未脫離戲曲虛擬性、程式性的本質特徵,所有外來元素都經過戲曲化處理,最終服務於"以歌舞演故事"的根本特質。

傳統戲曲的當代轉型需要建立多維度創新機制。在文本層面,可探索經典劇目的現代詮釋;在音樂層面,可嘗試傳統聲腔與現代配器的對話;在傳播層面,需構建劇場演出與新媒體傳播的雙軌模式。但所有創新都應遵循"移步不換形"的原則——表現形式可以變化,藝術精髓必須傳承。政府扶持政策也應當從簡單"輸血"轉向培育創新能力的"造血",鼓勵院團建立藝術創新實驗室,培養既懂傳統又具現代視野的複合型人才。

"京昆混搭"現象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傳統戲曲的活態傳承,需要在博物館式的保護與商業化的迎合之間,找到第三條道路——即創造性轉化的中庸之道。這條路既拒絕將傳統神聖化的保守主義,也反對為創新而創新的功利主義,而是以藝術本體規律為準繩,在延續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實現當代審美表達。唯有如此,戲曲藝術才能既不失其文化根脈,又能與時代同頻共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