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3|回覆: 0

[醫藥臨床] 溫熱病辨治·血分證候(2)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8-4 2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熱盛陰傷,心腎不交】

臨床表現 身熱,口乾,齒燥唇焦,心煩躁擾不寐,舌質絳苔薄黃,脈細數。

病機分析 本證乃溫熱邪氣熾盛而陰液大傷,心火旺於上,腎水虧於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陰。即吳鞠通所說的:『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熾』之證。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心火下交於腎,以溫化腎水不寒;腎水上濟於心,以制約心火不亢。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維持臟腑功能活動之動態平衡。溫熱邪氣上助手少陰心火,下劫足少陰腎水,使心火亢於上而不下交於腎;腎水虧於下而不上濟於心,導致心腎不交。火愈熾而陰愈傷,陰愈虧而火愈熾,勢成惡性循環。熱熾陰傷,故身熱,口乾,齒燥唇焦。心腎不交,邪熱擾心,陽不入陰,故心煩躁擾不寐。舌質絳、脈細為陰液大傷,血中津虧之兆。舌苔黃、脈數乃熱邪熾盛之徵。其證候雖呈虛實夾雜之象,但其真陰大傷,心腎不交,證以虛象為主,漸趨亡陰之勢已顯。

治法 清熱育陰,瀉南補北。

方藥 黃連阿膠湯:黃連12克,黃芩3克,阿膠9克,白芍3克,雞子黃2枚。

方解 方中以黃連、阿膠為君藥。黃連與黃芩君臣相配,苦寒直折,清熱邪,瀉心火而保真陰。阿膠與黃芩、白芍君臣相配,滋補肝血腎精,培育真陰而扶正抗邪。雞子黃為佐藥,有補脾而交通心腎之功。因本方乃瀉南方心火而補北方腎水之劑,故古人稱之為『瀉南補北』法。正如吳鞠通所說:『以黃芩從黃連,外瀉壯火而內堅真陰;以芍藥從阿膠,內護真陰而外捍亢陽。名黃連阿膠湯者,取一剛以御外侮,一柔以護內主之義也。』

【真陰耗損】

臨床表現 身熱夜甚,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唇焦,心悸不寧,神倦欲眠,甚則神昏,或見耳聾舌強,舌質絳而干,脈虛大或遲緩結代。

病機分析 本證乃溫熱病後期,邪氣深入下焦,損傷肝血腎精,而致真陰耗損,虛熱內生,邪少虛多之候。因其邪少虛多,乃陰虛而生內熱,故一般呈低熱。夜間衛陽之氣入於裏,則陰不制陽更甚,故其身熱夜甚於晝。陰分之虛熱必循陰經而發散於外,而腧穴即虛熱外散之途徑。手厥陰心包經之勞宮穴在手心,足少陰腎經之湧泉穴在足心,陰分虛熱由手、足心腧穴外散,故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陰虧而津不上承,故口乾唇焦。真陰虧而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心陰大虧,心失滋養而拘攣,則悸動不寧,神失所養,則神倦欲眠,甚則神昏。腎精不能上榮於耳,故耳聾,心陰不榮於舌,則舌失所養而舌體強硬蹇澀,舌面乾燥。舌質絳,則為真陰虧損,血液濃稠之兆。血中津液大傷,脈道空虛,津不斂氣而氣獨浮越,則脈象浮大,按之空虛,幾近於芤。本證亦可見脈象遲緩結代,並非陽氣不足,鼓動無力所致,乃真陰虧損,脈中陰虧,血液乾涸濃稠而瘀結,血行澀滯艱難而流動遲緩,甚至時行時止之徵。

治法 滋陰清熱,養血復脈。

方藥 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炙甘草18克,干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不去心)15克,阿膠9克,麻仁9克。

方解 本方是由【傷寒論】中炙甘草湯(亦稱復脈湯)加減化裁而來。【傷寒論】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證是因寒邪損傷心陽所致。心陽不振,心氣虧虛,心失溫煦而拘攣,故悸動不寧。心主血脈,心陽受損則脈中陽氣不足,鼓動血行無力而血液時行時止,故脈象結代,治療應溫通陽氣以復其脈。復脈湯中用炙甘草、人參、桂枝、生薑、大棗、清酒補益心氣,溫振心陽以恢復脈中陽氣,鼓動血行。又用生地黃、麥門冬、阿膠、麻仁滋陰養血潤燥,配合益氣溫陽之品以養血復脈,同時又制約益氣溫陽諸藥之剛烈,使其溫而不燥,通陽氣而不傷陰血,共奏益氣溫陽,養血通脈之功。其『復脈』之重點,在於復脈中之陽。

加減復脈湯由復脈湯去人參、桂枝、生薑、大棗、清酒,加生白芍組成。因本證之脈虛大或遲緩結代乃陰虧血澀所致,故治療應滋陰養血以復其脈。方中炙甘草配生白芍酸甘化陰,以滋陰增液,為方中君藥。炙甘草又有益心氣之功,於滋陰之中兼益心氣,防其陰傷而氣虛。生地、麥冬、阿膠滋陰養血,為臣藥。麻仁養血潤燥為佐藥。諸藥相配,劑屬清涼,共奏滋陰清熱養血之功。陰血得復,脈中津充,血液不稠,則其流自暢而其脈自復,是不用通脈之品而脈自通。可見,本方『復脈』之重點,在於復脈中之陰。

傷寒與溫病均可見脈結代、心動悸,二者病因、病機不同,治法亦大異,雖均以『復脈』名方,一在復脈中之陽,一在復脈中之陰。隨證化裁,圓機活法,體現了吳鞠通在繼承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又作出了重大發展。

真陰耗損之證,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還可出現某些兼證,現舉例簡述如下。

①真陰耗損兼汗出不止 本證之形成,多因溫病誤用辛溫解表藥物所致。誤表,一方面耗劫心陰,進而耗損真陰;一方面耗傷心氣,而致氣不固表,津失所斂而汗出不止。若不急救,勢必因大汗而虛脫,甚至亡陽,形成陰陽俱損之危證。治當滋陰養血與斂汗固脫並施,方用【溫病條辨】之救逆湯(加減復脈湯內去麻仁,加生龍骨12克,生牡蠣24克。脈虛大欲散者,加人參6克。)

②真陰耗損兼大便溏瀉 本證之形成,或因素體陽虛,本有便溏下利之證,又感溫熱邪氣而致真陰耗損;或溫病誤下,而致既有真陰耗損,又有便溏;或氣分熱邪下迫而致下利便溏,下利不止而耗損真陰。總之,真陰耗損又兼便溏,則陰傷更甚。治當滋陰養血與固攝止瀉並施。然而,若大便溏甚者,徑投大劑滋補,反有滑潤促瀉之弊,故當先用固攝止瀉之品,待其瀉已止或已輕之後,再滋陰與固攝並施。固攝止瀉用【溫病條辨】之一甲煎(生牡蠣60克),滋陰與固攝並施用一甲復脈湯(即於加減復脈湯內去麻仁,加牡蠣30克。)

【亡陰脫液】

臨床表現 形體消瘦,皮膚干皺,唇焦,舌痿,目陷睛迷,齒燥色如枯骨,齒上積垢,或呃逆聲微,兩顴紅赤,手足蠕動,甚或瘈瘲,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神昏嗜睡,四肢厥逆,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甚或點滴不出,舌質絳無苔,脈細促或微細欲絕。

病機分析 本證是溫熱邪氣耗傷肝血腎精,導致真陰大虧,周身津枯液涸,而成亡陰脫液之危重證候。津枯液涸,肌膚失於濡養,故形體消瘦,皮膚干皺,唇焦。肝開竅於目,腎精上注瞳仁,肝血腎精大虧,目失滋榮,故目眶塌陷,目睛迷離,甚則瞳孔散大。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腎精不能滋養於齒,故齒燥而色如枯骨。津液枯竭,胃氣敗絕而失其降濁之功,濁氣上熏,則齒垢積聚。胃氣敗絕,虛氣上逆,則呃逆聲微。齒枯積垢與呃逆聲微,是先後天俱已敗絕之象,臨床不可等閒視之。真陰大虧,孤陽無制而上浮,則兩顴紅赤。肝陰虧則筋失濡養而拘急,遂呈水不涵木,虛風內動之象,輕則手足蠕動,甚則瘈瘲。因其為虛證,抽搐徐緩而無力,與熱極生風之實證抽搐頻繁有力者表現不同,臨床應注意鑑別。津枯液涸,陰血虧損,心陰與心氣俱虛,心失所養而拘急攣縮,故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神失所養,則神昏嗜睡。亡陰脫液,經脈枯涸,血澀氣滯,脈氣不暢,陰陽氣不相順接,陽氣不達於四末,故四肢厥逆。津枯液涸,大腸乾燥,則大便秘結;小便乏源,故短赤甚或點滴不出。舌質絳無苔,乃津枯而血稠之兆。脈細促,即細數而結代。細主陰虧,數主內熱,結代則為亡陰脫液,津枯血稠,血行艱澀,時行時止之徵。脈微細欲絕,則是血液枯竭,脈中空虛之象。因本證乃津枯液涸,周身陰液盡失之危候,故名『亡陰脫液』。

治法 滋陰養血,潛陽息風。

方藥 【溫病條辨】二甲復脈湯:於加減復脈湯內加生牡蠣15克,生鱉甲24克。

三甲復脈湯:於二甲復脈湯內加生龜板30克。

大定風珠:生白芍18克,阿膠9克,生龜板12克,干地黃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蠣12克,麥冬(連心)18克,炙甘草12克,雞子黃(生)2枚,鱉甲(生)12克。

喘加人參,自汗者加龍骨、人參、小麥,心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

方解 二甲、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三方,均以加減復脈湯為祖方(基本方)加味組成,故【溫病條辨】統稱為『復脈輩』。此三方皆有滋陰養血,生津增液,潛陽息風之功。但因其藥味多寡不同,其主治證亦有輕重之別。

若亡陰脫液之證尚輕,初見虛風內動之象,僅手指略有蠕動,宜用二甲復脈湯。以加減復脈湯諸藥復其陰,用生牡蠣、生鱉甲二味質地沉重的甲殼藥滋陰清熱,重鎮潛陽,以息虛風。

若又見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則宜用三甲復脈湯。於二甲復脈湯中再加質地沉重的甲殼藥生龜板,以增其滋陰潛陽之力,並增鎮心安神之功。

若手足竟至瘈瘲,病情危重,則宜用大定風珠救治。其方由三甲復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組成。五味子有酸斂之功,斂陰留陽,以防其脫。雞子黃補脾以交通心腎,並增其滋陰息風之力。若兼見虛喘息微,是肺氣將絕之兆,急加人參益氣補肺,以固其本。若兼見自汗,是氣虛不能斂津,將成陰陽俱亡之勢,加龍骨、人參、浮小麥以補氣斂汗固脫。若心中憺憺大動,心悸甚重者,是心陰與心氣俱大傷之兆,加茯神、人參、浮小麥以補氣養心安神。大定風珠中有麥冬、五味子,再加人參即成生脈散,合二方於一劑之中,兼俱滋陰養血,潛陽息風與補氣生津,斂陰固脫之功,是挽回陰陽俱亡的急救之方。

二甲復脈湯與三甲復脈湯均包含於大定風珠之中。吳鞠通為什麼不以大定風珠一方統之,卻錙銖必較地僅在一、二味藥的取捨之間而制定出三方呢?這一方面固然是出於病情輕重緩急之需,更主要的是由方中藥物的特性所決定的。阿膠、鱉甲、龜板、雞子黃等藥物,均為『血肉有情之品』,其填陰塞隙,滋補之功自非植物藥可比,但卻難免腥濁濃膩之弊。正如王孟英所云:『定風珠一派腥濁濃膩,無病人胃弱者亦難下咽,如果厥、噦、欲脫而進此藥,是速其危矣。』王氏指出方中藥物多『腥濁濃膩』,胃難受納,確屬平正之論,但就此而全盤否定其方,又不免有失公允。因為似此亡陰脫液之重證,除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陰之外,並無他法可施。吳氏亦知此類藥物濁膩難於受納之弊。因而,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嚴密審視病情變化,針對症狀多寡,不僅認真斟酌藥味之加減,而且仔細掂量其劑量之輕重,僅以一、二味藥之差而立三方。從劑量上看,二甲復脈湯中生鱉甲用24克;三甲復脈湯中加生龜板30克;大定風珠中加生雞子黃2枚,而生鱉甲、生龜板均減為12克是既取其藥物之功用,又防其量大濁膩之弊端。由此可以看出,吳氏的組方原則是:能減少濁膩之藥味,則儘量減味;不得不增加藥味,則減其用量。如此謹慎施為,可謂用心良苦。

【邪伏陰分】

臨床表現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質紅少苔,脈細略數。

病機分析 本證乃溫熱病血分證後期,熱邪大多已解,而陰液未復,余邪未淨,深伏陰分之候。夜熱早涼,是指夜間低熱,清晨即退,晝日不發熱。這是因為,人體衛陽之氣晝行於表,夜入於裏,陰分本有伏熱,陽入於裏則陰不制陽,故入夜則身熱。清晨則衛陽之氣由裏出表,故熱退身涼。因邪不在表,其身熱雖退,而熱邪仍伏陰分,不從表解,故熱退無汗。邪在陰分而不在脾胃,故飲食能進。但熱邪內伏,水谷精微被其所耗,不能充養肌膚,故雖能食而形體消瘦;正氣不充,功能低下,故精神倦怠;舌質紅少苔,脈細略數,均為餘熱內伏,陰液被耗之象。本證熱邪雖不重,但深伏陰分,消耗陰液,損傷正氣,往往纏綿難解。

治法 養陰透熱。

方藥 【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青蒿6克,鱉甲15克,細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方解 吳鞠通論本證之治云:『邪氣深伏陰分,混處氣血之中,不能純用養陰;又非壯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此論指出:餘熱深伏陰分,純用養陰,則滋膩而戀邪;本自陰傷未復,若純用苦寒,則又有化燥傷陰之弊。故其治療,必養陰與透熱並施。方中鱉甲咸寒,養陰清熱。青蒿微苦性寒而芳香,清熱透絡。鱉甲與青蒿共為君藥,且相互為使,既養陰清熱,又透邪外達,使邪有出路。吳鞠通分析其功用云:『以鱉甲蠕動之物,入肝經至陰之分,既能養陰,又能入絡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絡,從少陽領邪外出……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生地、知母共為臣藥,助鱉甲以養陰而退虛熱。丹皮辛寒,清血中伏熱,佐青蒿以透絡。諸藥相伍,滋中有清,清中能透,養陰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共奏養陰透熱之功。

本證與黃連阿膠湯證、加減復脈湯證皆屬陰虛有熱之證,但三者病機不同,臨床應加以鑑別。

黃連阿膠湯證是陰傷與熱盛均重,即吳鞠通所謂『真陰欲竭,壯火復熾』之候,故其治療應養陰與清熱並用,其方是清補兼施之劑。

加減復脈湯證是真陰耗損,虛熱內生,邪少虛多之候,故以滋陰養血為治,滋其陰而使虛熱清,其方是寓清於補之劑。

本證乃陰未復而邪未淨,余邪深伏陰分之候,邪雖少但混處氣血之中,故以養陰透熱為法,養其陰且透其絡,使邪有出路。

(責任編輯:高繼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