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4|回覆: 0

[中醫理論] 周仲瑛·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的實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4 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仲瑛認為辨證應首重病機分析,以病機為核心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融多元辨證為一體,提鍊形成更為實用、靈活、綜合性強的辨證方法,能夠活化辨證,執簡馭繁。

•病機辨證的基本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勢,並由此構成辨證診斷的『病機證素』。病機辨證的應用要把握病機的層次性,明晰病機複合、兼夾的複雜性,區別病機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病機辨證以疾病病機為主體制定辨治方案,其內容以病機證素為條目,列有辨證、病性、病位、病勢演變、治法、方藥範例、加減、臨證備要諸項。

【構建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是臨床的需求】

辨證是中醫學的靈魂,取得療效的關鍵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臨床診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辨證是中醫學的靈魂,取得療效的關鍵。辨證體系的形成肇始於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歷代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積累,依據臨床實際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視角、層次逐漸發展和完善。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病因辨證等,不同的辨證方法具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特點, 並相互補充。

近現代以來,中醫學所面對的臨床問題已有顯著變化。由於疾病和證候的複雜多樣,加之醫者水平、學術流派等影響,對同一疾病的辨證方法和辨證分型各有不同,致使證候分類繁多,無法統一,容易機械、僵化,未能充分體現中醫辨證的『圓機活法』和個體化治療的特色與優勢。因此,應重視在傳承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謀求理論創新,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以病機為主線構建辨證新體系的提出

周仲瑛在多年的醫、教、研生涯中,逐步理解認識到最具中醫特色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診療體系,原本是機圓法活的一種思辨技能,但如今卻難以與辨證標準化、規範化、量化等要求合拍,雖然已經制定多種病證的診療標準、指導原則、指南、路徑,卻不能求得共識,較難在臨床執行實施,值得人們反思、共商。

周仲瑛由【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得到啟示,認為『審察病機』是辨證論治的前提,『謹守病機』則是論治必須遵守的原則。不同辨證方法的共性在於把握病機,辨證應首重病機分析,抓住了病機就抓住了病變實質,治療也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從病機層次解析中醫辨證過程,符合中醫臨床辨證思維認識過程。周仲瑛回顧自身臨證實踐,反覆質疑,逐漸感悟到若能應用病機理論指導辨證,既能反映病情的複雜多樣性、個體性和辨證的靈活性,又可執簡馭繁,以免陷於僵化的固定分型思維,達到活化辨證的目的,充實、完善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由此萌生了以病機為核心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的設想。

由此可見,深刻理解各種辨證方法在臨床應用中的針對性和兼容性,在繼承各種傳統辨證方法優勢的基礎上,融多元辨證為一體,以病機為主線提鍊形成更為實用、靈活、綜合性強的辨證方法,自能活化辨證,起到由博返約、由繁至簡、提綱挈領的作用,藉此可提升應對複雜難治性疾病的診療能力。強調病機在辨證論治中的核心地位,對於真正領會中醫學的原創思維和認知方法,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促進中醫學術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中醫病機辨證的基本要素】

張景岳說:『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其內涵包括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勢,並由此構成病機辨證的基本要素即證候診斷的基本要素,簡稱『病機證素』,交叉組合成為證候的名稱。臨床依據採集的四診信息,要從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勢分析病機,從而揭示疾病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

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是疾病病變過程中因臟腑功能失調所產生的致病因子,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多種病證,故稱之為『第二病因』,應注意與病因的區分。從中醫學理論體系而言,病理因素屬病機概念的範疇。大致包括風、寒、濕、燥、火、熱、痰、水、飲、瘀、郁、毒等。病理因素作為病機辨證的主要內容,其中的風、寒、濕、燥、火並非外感六淫的病因概念。無論是外因或內因作用於人體,皆通過與機體發生一系列反應(邪正交爭)而呈現相應的外在表徵信息,臨證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即可據此分析其病理因素、病位和病性所屬,為治療提供依據。故內生五氣致病,是憑藉『司外揣內』分析推測而知,皆應歸屬於病機之『病理因素』範疇。

病位

疾病的病位主要在五臟、六腑、經絡、表裏,也可在衛氣營血、上中下三焦等。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外合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從而組成有機聯繫的整體,並藉助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因此,辨別疾病病位所屬應以『五臟』為核心。辨識病位不僅要確定五臟所屬,還應進一步分析各臟腑氣、血、陰、陽病機變化狀態,如肝氣鬱結、脾氣虧虛、心血不足、肺陰虧虛、腎陽虛衰等。

病性

病性即病理性質,或病理變化的本質屬性。辨證論治首先要從整體上或宏觀上把握病變之屬性,這是中醫臨證的基本要求。只有準確辨識病性,方可確立基本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疾病的基本病性主要包括陰、陽、寒、熱、虛、實,表現有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實寒、虛寒、實熱、虛熱等交叉複合關係。

病勢

在病機分析過程中,辨識病勢是其重要一環。病勢是指病機轉化的趨勢,即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等過程中病情的輕重緩急,或邪正交爭所致的病機動態演變的趨勢。同一病邪可多向轉化,導致多種病邪雜呈。既往對病性之陰陽、寒熱、虛實之間互相轉化、錯雜為患的闡述較多,但對其他病理因素之間轉化規律論述尚少。如濕邪化熱而成濕熱,濕邪得寒而成寒濕,濕郁生痰而成痰濕,濕邪礙氣則氣滯濕阻,濕郁日久則濕瘀互結等;氣滯則有血瘀、水停、濕阻、痰凝、化火等多種轉化趨勢。

【中醫病機辨證的要領】

把握病機的層次性

辨證論治的實質『審症求機,辨機論治』。辨證的過程是對不同層次的病機進行推演、分析、歸納的過程。病機分析大致包括基本病機、病類病機、證候病機、疾病病機、症狀病機等層次,但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證候病機,才能確定針對性的治法,依法選方用藥施治。

基本病機反映的是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一般規律。儘管疾病種類繁多,病情錯綜複雜,而疾病的發生總由各種病邪損傷正氣,使機體陰陽平衡失常,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因此,基本病機大致可概括為邪正盛衰、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等。病類病機是指一類疾病或一個系統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病機,如肺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肺氣宣降失常;心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血脈運行障礙與神志失常;脾(胃)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脾胃的運化功能與升降失常;肝(膽)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肝膽失疏,氣機鬱結;腎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腎不藏精,氣化失司。疾病病機是指某一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如痰飲的主要病機為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水液功能失職,津液不歸正化;肺癰的主要病機為邪熱郁肺,蒸液成痰,熱壅血瘀,血敗肉腐,成癰化膿。證候病機是指疾病在某一階段所表現證候的發生機理,如脅痛肝鬱氣滯證的病機為肝失條達,氣機郁滯,絡脈失和。症狀病機是指病人所表現的某一症狀、體徵的發生機理,如咳嗽是由肺氣上逆所致,目赤多由肝火上炎所致。

明晰病機複合、兼夾的複雜性

病機的多元交叉、因果轉化是發病學基礎,反映了不同病理因素之間、不同臟腑之間的病機轉化、傳變規律,是臨床辨證必須把握的關鍵。認識疾病病機的發生、發展、演變、轉歸,便可理解證候的可變性、時相性、交叉複合性,並非是固定不變的程式。

作為辨證診斷依據的病機證素可由單一病機、兼夾病機和複合病機構成。兼夾病機由單個病機組成,是兩種以上的單一病機之間的雜合,雖有主次關係,但無新的質變。複合病機則指兩種以上的病理因素互為因果,膠結和合,形成新的致病特質,促使病勢的演變發展。如瘀熱病機不同於單純的瘀或熱,尚有自身的致病特性。病機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一病機組成,則要明確其相互關係,如並列、主從、因果、先後等。病機的錯綜複雜具體表現有多病理因素、多病位、多病勢的兼夾和複合。多種病理因素常互為因果,如風火相煽證的病機特點表現為風助火勢,火動風生;濕遏熱伏證的病機特點為熱處濕中,濕遏熱外,如油入面。多病位即指多髒同病,【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顯示了臟腑整體觀的特色及病理生理的相關性。如多個病種表現的肝脾、肺腎、肝腎、肺脾或肝脾腎等同病,特別是在急難病證方面的多髒同病探究,對臨床更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多病勢即指同一病理因素,可多向轉化,若多因雜呈,則病機轉化更是錯綜複雜多變,因果互為交並,病勢演變多歧。

辨識複雜病機,還應注意『無者求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在治療疾病時,要把握病機態勢、病機隱潛等特性,着眼於病機中蘊涵的演變發展趨勢,因勢利導,以提高療效。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初為風毒痹阻、營血熱盛,易損及肝腎之陰,故治應兼以滋養肝腎。對無證可辨之病,可依據已有的認識,並藉助實驗室檢測指標。如高尿酸血症,往往體檢發現,平素並無不適,可從濕濁瘀阻辨治,予化濕泄濁、活血通絡之劑,濕濁泄化則血尿酸亦隨之下降。【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所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原則,也體現了辨析隱潛病機的臨床意義。

區別病機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論治特色在臨床的具體體現,而病機的異同是其治療的依據。此意即病同證異者,治法亦當有異,同中求異,注意疾病的個性;病異證同者,治法亦基本相同,應異中求同,把握疾病的共性。

症狀相同但病機不同,故病機有差異性。但不同症狀也可有相同的病機,故病機又有同一性。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熱瞀瘈,皆屬於火』等,即同類症狀,有屬風、屬濕、屬火,此為相同症狀中求不同;又如『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等,儘管臨床症狀各異,但病機屬熱,此為不同症狀中求相同。同一疾病,由於病機不同,呈現不同的證候,治法方藥各異。如同為痹證,皆由風寒濕熱侵襲所致,亦有風勝、寒勝、濕勝、熱勝的區別,因而類風濕關節炎有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寒熱錯雜的不同。再者,同一疾病,即使證候類同,亦往往同中有異,存在個體特異性。如類風濕關節炎女性產後起病,多兼氣血不足,老年發病,多兼肝腎虧虛。不同的疾病,因病機相同,可見相同的證候,如頭痛、眩暈、中風皆可由肝陽上亢所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乾燥綜合症、白塞氏病等風濕免疫病,臨床表現肌膚紅斑、赤絲縷紋、舌質暗紅者,可從瘀熱痹阻辨治,用涼血化瘀之犀角地黃湯加味每獲良效。

臨床實踐表明,基於病機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理念,不僅適用於中醫傳統的病證名,還同樣適用於西醫學的病名,只有提高病機辨析的準確性,遣方用藥方可精準,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及『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意,是值得重視的臨證思路和研究途徑。

【中醫病機辨證的具體應用】

中醫病機辨證體系的構建是以病理因素為主導,病機證素為條目,症狀體徵為依據,病性病位為核心,臟腑理論為基礎,多元辨證為內涵,活化辨證謀創新,提示治則為目的,真正體現辨證論治的靈魂。

抓綱帶目,倡建病機十三條

從宏觀整體層面上,根據病理因素的不同特性和臨床表現,結合病位、病性、病勢,周仲瑛倡建病機十三條,即風病善變、寒多陰伏、火熱急速(溫暑同類)、濕性纏綿、燥勝傷津、郁病多雜(氣病多郁)、瘀有多歧(血病多瘀)、痰證多怪、水飲同源、虛多久病、毒多凶頑、疫為戾氣、多因複合(風火相煽、濕熱鬱蒸、痰瘀互結、瘀熱相搏、燥濕相兼、虛實相因、寒熱錯雜等),以此為病機證素主要條目。體現『證』是病機單元交叉組合的客觀現象,能反映病機的動態演變。

突出重點,以疾病病機為主體

病證結合是目前臨床基本診療模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是臨床醫療的必然要求。臨證在辨證論治為主導的前提下,還應重視辨病,此包含明確中醫病名和西醫病名,西醫學的病名診斷與中醫學的以證名病應相互聯繫,深化對疾病的認識。辨證治療可補充辨病之不足,辨病則有助於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並結合病的特異性進行處理。因此,中醫病機辨證體系構建應以疾病病機為主體,從宏觀整體層面進一步延伸至具體病證。

病機證素是識別證候的病機要素,通過對症狀、體徵的辨析取捨,提取可供辨證的病機要素組合成證候名,使病機與證候做到有機統一。從臨床實際而言,病機辨證的基本點在於疾病的證候病機。具體實施應以『病機十三條』為綱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每個疾病的病機證素主要條目,制定病證的病機辨治方案,指導臨床應用。

病證病機辨治方案的內容

首先應精練論述該病證的概念、病理要點、臨床特點、治療原則,以助理解與病機證素的相關性。次以病機證素為條目,各條目下列有辨證、病性、病位、病勢演變、治法、方藥範例、加減、臨證備要諸項。為突出臨床實用性,將辨證內容分列為特異症、可見症、相關舌脈三部分,根據『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啟示,尤以特異症為重點;闡述病性、病位、病勢意在提示辨證的印象;治療部分列舉治法、方藥範例、加減及兼夾病機證素的處理,以供參考應用;並列臨證備要,以加深實踐啟悟;附加病案舉例,學以致用。

以類風濕關節炎為例,病機證素條目有風寒濕痹、風濕熱痹、肝腎虧虛、氣血虧虛、痰瘀互結。風寒濕痹條目下的特異症為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可見症為四肢清冷、關節怕冷、關節拘痛;舌脈表現為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白,脈緊或遲。病性屬實,病位在肢體關節;病勢演變多為寒郁化熱,而呈寒熱錯雜。治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選薏苡仁湯,並根據風、寒、濕三者之偏盛加減用藥。

【結語】

中醫辨證體系的研究應突破還原論的線性思維,從治『人和人的病』的視角,建立符合中醫學理念和方法學精髓的診治思維,彰顯中醫認識疾病的原創思維模式,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以應對疾病譜的變化,解決臨床新問題,適應社會需求。『審證求機、辨機論治』是靈活應用辨證論治的重要思辨方法,病機辨證所制定的治療方案是提供原則性的指導,並未規定固定的證型、方藥。旨在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知識,通過病機的思辨分析,使基礎理論轉化為臨床實用技能,顯示中醫學實踐性強的特色。

周仲瑛倡議構建病機辨證新體系,能使辨證論治的診療特色從源頭上得到活化,打破目前僵化、教條的辨證分型論治模式,回歸到臨床實踐,走中醫繼承發展、自主創新之路。

(責任編輯:高繼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