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9|回覆: 0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宗族的姓氏總譜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7-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 蒲

8c1eaa99fdd3a86c35340e08b14d7e96.jpg


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曾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後來歷經變遷,其姓氏不斷發展增多。寓居三峽地區的居民大多由上述姓氏演變而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禹文化。
(一)軒轅與嫘祖的後裔大禹。禹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一說名文命。夏后氏部落領袖。鯀之子。鯀因治水無功被殺,他奉舜命繼續治水,勞身焦思,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終於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水患。後因功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領)推薦,被舜選爲繼承人,『盡力於溝洫』,發展農業生產。舜死後繼位。居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後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傳曾鑄造九鼎,用銅作兵器。在位時,四岳推舉皋陶爲繼承人,皋陶死,又推舉皋陶子伯益爲繼承人。後在東巡時死於會稽,其子啟奪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司馬遷【史記】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也。』史載,黃帝有四妃傳子25人,而西陵之女嫘祖爲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生高陽,高陽即帝顓頊,高陽生鯀,鯀生禹。可見,大禹是軒轅黃帝和西陵嫘祖嫡系玄孫,黃帝和嫘祖是大禹的高祖父、高祖母。從黃帝至大禹,世系圖譜爲:軒轅--昌意--高陽(顓頊)--鯀--禹。這五代人中,大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鯀,這兩人不在帝位,爲人臣。從黃帝到禹的歷代帝王,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黃帝爲有熊、帝顓頊爲高陽,帝嚳爲高辛,帝堯爲陶唐,帝舜爲有虞。
帝禹爲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到了商氏,姓子氏,周代姓姬氏。
(二)大禹宗族的八十九姓氏。據文獻記載,我國的一些古老姓氏 ,世代相傳,綿延至今。明代陳士元撰【姓希】和凌迪知撰【萬姓統譜】刊印於嘉靖年間(1522-1566),被稱爲『歷代姓書之集大成者』。其中【姓希】收錄姓氏3635個,而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共84個。根據【史記】增加夏后氏,【越絕書】補入梅氏,【新唐書】補入婁氏,侯氏,【辭源】補區氏,共5個姓。在大禹宗族89個姓氏中,一是最早的姓氏4個,崇(父鯀封於崇)、苡(母女嬉食薏苡生禹)、姒(大禹本姓)、虹(堯初禹封於虹)。二是夏朝用國爲姓13個,有夏後、有扈、有男、斟尋、彤城、褒、費、杞、曾、辛、冥、斟、戈等姓氏。三是夏后氏衍生的姓氏13個,有觀、竇、毒、綸、東樓、樓、僂、杞、夏、把、夏侯、婁、侯等姓氏。四是由大禹葬地會稽衍生的姓氏30個,有會稽、稽、嵇、越、植、坦、戒州、諸、諸稽、余、烏、余不、烏余、歐陽、歐、區、歐羊、歐候、閩、漚、甌、搖、謳、騶、多、杭、疆、靈姑、梅、疇等姓氏。五是其他衍生的姓氏29個。有扈、戶、男、斟戈、灌、彤城、彤、幣、弗、莘、弋、成功、功、弓、雍丘、司空、題、禹、雨、鮑、寢、計、沛、郁厘、泊、陽、廬、尋、似等姓氏。
(三)、大禹的後裔越王勾踐。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動人故事,至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那發奮圖強艱苦奮鬥的精神,成爲我們炎黃子孫爲振興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努力拼搏的動力。越王勾踐是大禹的正宗傳人,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傑出代表,這是有目共睹的。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其世系如下:大禹(居陽城(今河南登封),後都陽翟,河南禹縣)--啟--太康--王相--少康--無餘(按:【史記】曰,禹崩會稽,陵廟在焉,封少康庶子無餘,使守禹祀,歷二十餘世)——夫鐔——允常——勾踐。然而他的後裔世系,卻一直鮮爲人知。據史料記載,越王勾踐後裔血親,有越、騶、謳、甌、區、歐、歐侯、歐陽等各氏族。因姓氏眾多,譜牒浩繁,無法一一贅筆。天長地久,人宗高皇,玄歷盡史,前赴後涌,無窮無盡。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水有源頭,暢通四海而有後浪;樹有根,則枝葉茂盛;人有祖,卻子孫繁衍如瓜瓞之綿綿。俱古物之稽考,夏氏之起源自從盤古分天地,伏羲八卦定四方,神農皇帝制五穀,軒轅皇帝製衣裳,堯舜封山把賢訪.禹王治水分九江。謂者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夏氏之起源軒轅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駱明,駱明生古鯀,古鯀生大禹。大禹治水有功,德授天命,舜帝讓位,萬民選舉,建立夏朝,以國姓夏,繼代相傳十四代歷十七帝共四百七十一年。大禹王 【史記·夏本記】記載:『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