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6|回覆: 0

[中醫理論] 陰虛之證治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9 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陰虛,作為一種常見的病理狀態,包括精、津、液、血、髓等屬於陰的各種物質的虧虛。由於對精、血、髓等的虧虛往往獨立表述,如精虧、血虛等,因而臨證所言之陰虛多數情況下指的都是津液的不足。但就實際應用來看,關於陰虛的描述存在着詞意含混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治療用藥。

陰虛之類

津液是機體一切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靈樞•決氣】簡要地指出了津和液的概念及功能:『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靈樞•五癃津液別】則指出了津液的由來及功能特點:『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由此可知,津與液雖皆來源於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狀、分布和功能上均有所不同: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對此,【讀醫隨筆】有着較為深刻而明晰的認識:『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

由上述可知,陰虛包括了津傷與液耗兩類。儘管二者之間難以截然分開,但病變過程中又確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因而詳加辨別無疑對臨證的精準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陰虛之證

無論是津傷還是液耗,其成因總體上不外乎攝入不足、生成減少、消耗過多幾種情況。換而言之,也即入不敷出。久而久之,還可形成一種陰虛體質或陰虛的內環境。

津傷之證,每見於發熱、出汗或吐、下之後,病程多短暫,臨床表現因水津丟失而多見口渴多飲或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小便黃少等症。液耗之證,形成多與稟賦、房勞、久病、年高等有關,病程較漫長,臨床表現除因失於濡養而見口乾但不欲飲、大便乾結外,還會見到陰不制陽而致相對的陽盛,出現陰虛內熱、火旺或陽亢,症見形體消瘦,皮膚乾燥,潮熱,盜汗,骨蒸,顴紅,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體瘦小,或有裂紋,舌苔少、剝或光剝,脈細數。二者之間,一般認為津傷是液耗的前提,液耗是津傷的發展結果。

臟腑皆有陰虛,但由於津與液分布的特點不同,因而津傷與液耗影響的臟腑也各有側重。例如,體之津者猶如地表水,易於損耗也易於補充;體之液者則如地下水,不易損耗也不易補充。地表水與地下水是相互通連、相互影響的。合諸人體,地表水主要指分布於肺、胃、大腸等的陰津,地下水則主要指貯藏於腎的陰液。津與液的這種分布特點,在『消渴』的病變過程中有着充分體現。本病的病機關鍵是陰虛燥熱,一般在發病之初多因燥熱傷及肺、胃之津而形成上、中二消,隨着病程日久則會耗損腎陰而成下消。

如上所述,津傷主要影響肺、胃、大腸,臨床多見於外感引發的熱病及內傷病症的肺熱、胃火實證等。這是因為,肺、胃、大腸均以降為順,且只有在濕潤的環境下才能各司其職。遇到實火或燥熱,肺、胃、大腸之津尤易受到耗散。

液耗則每涉及於腎。腎主藏精,關乎人的生長、發育與生殖能力。所藏先天之精稟賦於父母,後天之精則『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腎精所化之氣又有陰陽之分,其中腎陰又稱為元陰、真陰,這是臟腑陰液之本源。除先天不足外,腎陰虛的出現往往要經歷一個複雜、緩慢的失養過程,即『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景岳全書】)。而腎陰虛一旦形成,則不僅會使自身功能下降,而且會減弱對其他臟腑的濡養能力,進而出現複雜的病理變化,還可成為某些病證發病的內在基礎,如肺癆、消渴、中風等。其臨床表現除了出現上述液耗的相關徵象外,若並見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或抽搐、急躁易怒等,則屬肝腎陰虛;並見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音嘶等,則屬肺腎陰虛;並見怔忡、心煩、失眠多夢等,屬心腎陰虛。

尤需一提的是,與心、肺、肝之陰虛多源於腎不同,脾陰虛的形成多因勞倦內傷、思慮過度等,耗傷脾臟之陰血及津液所致,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慾減退,唇乾口燥,大便秘結,胃脘灼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因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因而脾陰虛與胃陰虛有時並不易區分。

在高熱、大汗、大下、劇烈嘔吐等情況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津液的大量丟失,繼而形成 『亡陰』(陰脫)危候,臨證可見皮膚乾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汗出而黏,身熱手足溫,呼吸氣粗,唇乾舌紅,煩躁,甚或譫妄等,由於陰竭則陽無所附而散越,亡陰者往往會很快導致亡陽,最終陰陽離決,生命終結。

陰虛之治

遵『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損者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旨,陰虛者理當滋陰(養陰、育陰、益陰),以恢復津液的量。同時應注重消除陰虛的病因,阻斷陰虛源頭。臨證運用時,滋陰當注意以下事項:

區分津傷液耗 津傷與液耗不僅是程度的不同,更主要的是二者對臟腑的影響側重有別,這直接導致用藥方面的差異。一般而言,根據『取象比類』的原理,治療津傷多選用一些富含汁液的藥物,如沙參、麥冬、石斛、天冬、石膏、玉竹、知母、天花粉、烏梅、甘蔗等,可選之方如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白虎湯、麥門冬湯、消渴方等;而治療液耗則多選用一些質地黏稠的藥物,如熟地、生地、枸杞子、旱蓮草、女貞子、桑葚、龜甲等,可選之方如六味地黃湯、左歸丸、大補陰丸、百合固金湯等。但這種滋陰生津與滋陰養液只是一種用藥傾向,彼此間並未有一個嚴格的界限,不少養陰方即採取了生津與養液並用的方式,如一貫煎、復脈湯、天王補心丹等,這其實也反映了津與液互生互化的關係。

辨明陰虛所在 陰虛可涉及一髒一腑,但常見波及多個臟腑,尤其是在腎陰虛的背景下,更易形成多臟腑的陰虛狀態。臨證時除了要弄清津傷液耗的側重外,還需辨明陰虛的主次所在,考慮所涉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方用藥。一般而言,生津多在於養肺胃,養液則重在於滋腎。

注意演變動向 液耗之陰虛一定會出現陰不制陽的現象,而津傷之陰虛一般不會出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是其產生虛熱、虛火的標誌,因而治療液耗之陰虛,除了要『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外,還宜加入清虛熱、降虛火之品,如銀柴胡、地骨皮、胡黃連、青蒿、鱉甲等,方可選用秦艽鱉甲散、清骨散、當歸六黃湯等。

善於陽中求陰人 體津液的生成、輸布與利用,均有賴於陽氣的溫化,即『無陽則陰無以生』(【醫貫砭】)。可以說,失於溫化,則津液即猶如『死水』。基於陰陽的互根互化,【景岳全書】提出了『陽中求陰』的見解,所創製的治療腎水不足的左歸丸、左歸飲,都是在大隊滋補腎陰藥中又增加了鹿膠、菟絲子之類以助陽。儘管『陽中求陰』是張氏用於治療腎陰虛的思路,但筆者認為其他臟腑的陰虛證同樣可以此作為指導原則。

陰虛者當補,但應盡力辨明津傷和液耗的種類、主次、程度及所涉及的臟腑,按需而補,根據臟腑關係,可直接補,也可間接補。這應是治療陰虛及各種虛證的準則,也是臨床用藥應該努力把握的尺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