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经济基础与"最初中国"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何驽研究员从经济考古视角探讨"最初中国"形成机制,为早期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本文基于考古材料与经济学理论,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的经济基础演变如何推动政治实体的诞生,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多元经济形态的整合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及北方畜牧经济的考古证据,指出史前经济专业化分工催生了跨区域资源交换网络。陶寺遗址出土的南方硬陶、海贝等遗存,印证了早期"中国经济圈"的物质基础,这种经济互赖性为更高层级的政治整合创造了条件。
二、剩余产品与权力结构 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代的大型仓储设施(如洛阳偃师灰嘴遗址)与标准化陶器生产,表明剩余产品积累已达到新量级。这种经济剩余通过再分配制度转化为社会权力,为早期国家机器的运转提供了物质保障,与塞维斯(Elman Service)的"酋邦理论"形成对话。
三、仪式经济与认同建构 二里头遗址青铜礼器的标准化生产,揭示出"器以藏礼"的经济维度。仪式性消费不仅巩固阶层差异,更通过青铜爵、斝等器物的跨文化传播,构建了共享价值体系。这种"礼制经济"成为凝聚"最初中国"文化认同的关键媒介。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文明起源研究的单线进化论,将经济基础视为动态变量,其方法论对理解早期国家的异质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未来研究或可进一步量化分析不同经济形态对政体规模的边际贡献,以完善"最初中国"形成的解释模型。
(全文4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