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0|回覆: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史前經濟基礎考古視野里的最初中國形成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10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7f45399b8777afcd275b79655bec086.jpg

201df2f9f06ac8b64ff099009d646bb8.jpg

aee4325c0b852e07ad1fc1a31b169ef5.jpg

全文閱讀

史前經濟基礎考古視野里的最初中國形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何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7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史前經濟基礎與"最初中國"形成的考古學觀察】

何駑研究員從經濟考古視角探討"最初中國"形成機制,爲早期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範式。本文基於考古材料與經濟學理論,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基礎演變如何推動政治實體的誕生,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多元經濟形態的整合
通過分析黃河流域粟作農業、長江流域稻作農業及北方畜牧經濟的考古證據,指出史前經濟專業化分工催生了跨區域資源交換網絡。陶寺遺址出土的南方硬陶、海貝等遺存,印證了早期"中國經濟圈"的物質基礎,這種經濟互賴性爲更高層級的政治整合創造了條件。

二、剩餘產品與權力結構
廟底溝二期至龍山時代的大型倉儲設施(如洛陽偃師灰嘴遺址)與標準化陶器生產,表明剩餘產品積累已達到新量級。這種經濟剩餘通過再分配製度轉化爲社會權力,爲早期國家機器的運轉提供了物質保障,與塞維斯(Elman Service)的"酋邦理論"形成對話。

三、儀式經濟與認同建構
二里頭遺址青銅禮器的標準化生產,揭示出"器以藏禮"的經濟維度。儀式性消費不僅鞏固階層差異,更通過青銅爵、斝等器物的跨文化傳播,構建了共享價值體系。這種"禮制經濟"成爲凝聚"最初中國"文化認同的關鍵媒介。

該研究突破了傳統文明起源研究的單線進化論,將經濟基礎視爲動態變量,其方法論對理解早期國家的異質性發展具有啟示意義。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量化分析不同經濟形態對政體規模的邊際貢獻,以完善"最初中國"形成的解釋模型。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