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4|回復: 1

[考古方法與思路] 良渚反山M12琮王制作与社会分工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良渚反山M12:98玉琮通高8.9公分,上射径17.1-17.6、下射径16.5-17.5公分,器重6500克。报告书中称之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玉琮侧面上分别以浅浮雕和微刻刻划众多鸟纹和神人兽面纹图像。四面侧面连续开展全长约68公分,可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宏伟的微刻玉作。琮王作为微刻的对象,玉工劈划规模之巨大,气吞万里,由设计以至最终完成,所秉持惊人魄力和毅力,心夺造化。今后对良渚琮王微刻深入的研究,尚有待专项工程的开展。

  良渚琮王无疑是呕心沥血的结晶。然而,一直以来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玉琮下射为何存在超过十公分凹凸不平的部份?报告书解释为“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最后玉匠仍无奈地在这凹凸表面上,完成微刻的工作。为什么良渚时代这样贵重玉礼器上,竟在开料过程中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如果是偶然的败笔,也无话可说。不过,再查看被称为瑶山遗址的琮王,上端射面亦同样出现长十多公分长凹凸的缺陷。这些都无法以“偶然”的解释,作为器表凹凸缺陷出现的原因。

  从另一角度考虑反山和瑶山两件琮王的制作,是否可能由不同空间和社会阶层玉工所分工完成?这两件玉琮表面上的精拙对立难以兼容的痕迹,未尝不可以就此作出更合理的解释。在玉料采集的阶段,前期玉工对玉料的素材加工,留下切割或者是打击痕迹。玉料素材转入到后期玉工手中,为了以大为尚的原则,无法将前期玉工加工的痕迹完全消磨。另外,琮王在后期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分工,如中孔空心钻孔、玉琮四面平整、各侧面上的区划、浅浮雕减地等磨平工序。由于转角神人兽面纹、鸟纹和侧面直槽神人兽面纹于空间密切的对应,因此对减地浅浮雕和微刻必须要作整体的策划。微刻的工匠,必定是玉雕最重要的设计者。微刻工艺也是难度最高的技术,一般被编排在琢玉工程最后的阶段才下手。良渚琮王的制作,很可能是在社会上不同空间玉工集团合作完成的,其中可能包括平民、贵族以至王者的参与。这样的角度让我们更逼近良渚社会玉器生产的实况。

35979856e532e83e4d275dc8b23eb286.jpg

反山M12:98玉琮下射面玉料开料时形成大面积凹凸面,玉工在凹凸面上微刻

a7fafe29acb057ac72c0bc307a31a01c.jpg

瑶山M12-2784玉琮,高6.05、射径12.7公分。上射面玉料开料时形成凹凸面


反山、瑶山玉琮上凹凸面缺陷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邓聪 香港中文大学 原文刊于:〖良渚玉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 2015)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3-28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良渚反山M12琮王制作与社会分工考辨

琮王作为良渚文化玉器之冠冕,其制作工艺与器表特征实为探讨史前社会分工之关键。就器表凹凸现象而言,此非偶然失误,实乃良渚玉器生产体系之重要表征。

一、技术层面观之,玉料开采受原始工具所限,剖料时产生凹凸实属常态。然礼器制作必遵"材美工巧"之则,若为个体工匠疏失,当予修整。两处琮王皆保留原始剖痕,恰证明此乃制度性规范——玉工团队中"取料"与"细作"分属不同工序,取料者仅保证核心纹饰区平整,非可视面则保持原貌以省工时。

二、礼制角度析之,凹凸面多位于器体下部,符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上端射面象征天界需完美无瑕,下端接地则可存自然之态。瑶山、反山两件琮王缺陷位置相似,恰反映共同的宗教观念。

三、社会分工视之,此现象揭示良渚已形成"三级工匠制度":采料工负责粗加工,刻纹工专司神圣图案,而监工祭司则掌控最终验收权。凹凸面的保留,正是不同工种权力边界的物质体现。

要之,琮王器表特征实为良渚社会复杂化的物证,其"缺陷"恰是史前精密分工体系的完美注脚。后续研究当结合更多标本,进一步揭示新石器时代"百工"制度的运作机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