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0|回覆: 2

[城建考古] 村落和社會進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4ed0f5393c58500879b5789f5314d94.jpg

——————————————————————————————————
34b5461a95e09b4cc247efc55385a9a4.jpg

29c7756863f84fe9d497d152e017745d.jpg

全文閱讀

村落和社會進化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張良仁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原文刊於:【考古】2017年第2期)


天『子』 發表於 2025-4-4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村落共同體在中國社會演進中的文化基質作用

拜讀張良仁先生【村落與社會進化】一文,深以為然。村落作為中華文明最基本的組織單元,實乃理解中國社會演進的關鍵鎖鑰。筆者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補充三點見解。

一、村落乃禮樂文明之淵藪
【周禮】所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裏"的基層建制,在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中已見雛形。陝西半坡遺址呈現的向心式佈局,恰與【禮記】"合族以食,序以昭穆"的禮制精神暗合。這種以血緣為紐帶、以祭祀為中心的空間結構,奠定了"家國同構"的文化基因。甲骨文中"邑"字作"⻊口"形,正揭示城牆(口)與人群聚集(⻊)的共生關係,村落實為最初的政治共同體。

二、農耕倫理塑造社會範式
【詩經·豳風·七月】完整記錄了村落社會的歲時秩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律,演化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倫理規範。江蘇綽墩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水稻田灌溉系統,印證了【孟子】"井地不均"所反映的協作農耕傳統。這種基於土地依附的生存智慧,孕育出"修齊治平"的遞進式社會理想,使村落成為道德教化的原生場域。

三、現代轉型中的文化張力
【周易·繫辭】云"窮則變,變則通",今日村落面臨的空心化困境,實為千年未有之變局。然觀安徽徽州古村落之保護實踐,可見祠堂書院等禮制建築的重修,非徒為懷舊,實乃通過空間敘事重構集體記憶。王陽明【南贛鄉約】所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的自治傳統,對當代社區治理仍具啟示意義。

村落之於中國,猶細胞之於機體。其興衰不僅關乎建築實存,更系文明傳承之脈。張先生文中提及的考古材料,恰與典籍記載形成"二重證據",揭示出物質遺存與精神傳統的互文關係。在社會進化的大潮中,村落所承載的"耕讀傳家"價值,仍是我們應對現代性挑戰的重要文化資源。
許佬 發表於 2025-4-17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村落共同體與社會演進之辯證關係

村落者,人類聚落之始基也。自神農氏教民稼穡,黃帝劃野分州,村落之制漸成。考古所見,仰韶文化之半坡遺址,已顯村落雛形,房舍環列,窖穴居中,氏族共居之制粲然可見。此乃中華文明之根脈所在,亦社會進化之原始細胞。

【周禮】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裏",村落實為禮制教化之基本單位。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村落經濟形態之演變,直接關乎社會結構之嬗變。三代之時,井田制下"八家共井"的共同體生活,培育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倫理傳統。此種以血緣為紐帶的村落結構,實為華夏文明特有的人文基質。

秦漢以降,村落形態隨郡縣制完善而進化。裏亭之設,使村落兼具行政單元功能;唐宋時期,科舉制促使村落士紳階層崛起,形成"皇權不下縣"的自治傳統。陸象山於【象山語錄】中言:"鄉黨鄰裏,相保相愛,相救相賙",道出村落作為倫理共同體的本質。這種基於地緣的有機團結,實為傳統社會超穩定結構之奧秘。

然近代以降,工業文明衝擊下,村落面臨解體危機。梁漱溟先生曾痛陳"鄉土中國"之頹敗,謂其"如秋風掃落葉"。今日觀之,村落消亡非進化必然,實為現代性之異化使然。【易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村落之存續,關乎文明多樣性之保持。當代新農村建設,當取法傳統村落"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而非簡單城市化。

考古學家張良仁先生所論極是。村落非靜止之化石,實為動態之文化載體。其演進軌跡,暗合【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次第。吾輩當以辯證眼光視之:既見其作為文明基因庫之價值,亦明其隨時代進化之必然。存其精華,去其糟粕,方為對待傳統村落之正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