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6|回覆: 1

[技藝考古] 中原地區早期冶鐵問題分析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06ee95c5c9371171d5e61856cacba2b.jpg

——————————————————————————
a6a7af95738cc046cb6124c0a9407409.jpg

5a224b2d7808e2b0eb031e45f87ca46a.jpg

全文閱讀

中原地區早期冶鐵問題分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張國碩湯潔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原文刊於:【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原早期冶鐵技術發展蠡測】

中原冶鐵之始,當溯至西周晚期。考古所見三門峽虢國墓地之玉柄鐵劍,實為塊煉鐵與隕鐵並用之實證。此物以隕鐵為刃、人工鍛鐵為柄,恰呈"金石過渡"之關鍵節點,誠如【考工記】"金有六齊"之說,暗合早期冶鐵技術探索軌跡。

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冶鐵顯分南北二系:晉南流行"白口鑄鐵"范鑄法,鄭韓故城則多見"退火脫碳"工藝。此差異非唯技術選擇之殊,實系礦源稟賦使然。【管子·地數篇】載"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今考登封陽城冶鐵遺址,其礦脈含磷量高,適制韌性鑄鐵,足證先民已諳礦物鑑別之術。

尤可注意者,戰國鐵器銘文多見"梁""陽"等督造標識,與【禮記·月令】"命工師效功"制度相表裏。新鄭出土V形鏵冠,其疊鑄范線精度達0.2毫米,較之【墨子·備穴】所載"鐵鎖長三丈"的軍工標準,足見當時已形成完整的質量管控體系。

然中原冶鐵非孤立發展,周原遺址出土的坩堝殘片顯示,其滲碳工藝與中亞"固體還原法"存在技術關聯。此恰印證【穆天子傳】西巡記載,暗示早期冶金交流可能經由"玉石之路"實現。要之,中原冶鐵技術之勃興,實乃本土創新與域外啟示交融之果,為理解先秦手工業文明提供關鍵鎖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