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5|回復: 2

[训诂学] 一字一源流·子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c3f185585168a3f7689998aa7a74196.jpg

许慎〖说文〗:『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㜽,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fda175e78ae4aaf274cc19c94864db6e.png ,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王筠〖文字蒙求〗:『子,上象首,中象臂,小儿之手,不能下垂,故上扬也。下象股,一而不两者,在緥中也。』

子从甲骨文金文来看,正如王筠〖文字蒙求〗所说,上面象头,中间表示双臂,有上扬的形象,也有上下摆动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孩子的手经常动的缘故。下面表示双腿,因为小孩子在襁褓之中,所以双腿用一竖表示。〖说文〗另有古文与籀文,古文在小孩子头上加了三画,表示头发,这一字形甲骨文中也存在。籀文则较为复杂,据许慎介绍,乃是『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也就是籀文表示头上有头发,把小孩子放在床几(几即籀文下面n形部分)上的形象。小学堂网站在子字里面包括进了一些其他字形,可能是因为籀文子的缘故(见下图)。
6775b2cddf1f117d3d694eebbe269ff5.jpg

古代将十二月份与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对应,子对应十一月。因为古代十一月是冬至时期,这一天太阳开始北归,古人认为乃是阴气极而阳气动的时期,万物也在此月开始滋动,所以音训中又有子,孳也的说法,滋孳又相近。许慎说『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其背景正是如此。『人以为偁』,据段玉裁的看法,应该为『以为偁(偁同称)』,乃『许君发明六书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偁。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叚借以为人之偁。』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在许慎看来子本是表示阳气动而万物滋生的字,因为万物以人最有灵性,所以假借表示人中的小孩子。这种说法虽然很有意思,但以子配十一月的说法,出自阴阳五行之说,乃是战国后起的说法,子在商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存在,因此并不足信。子应该是象形字,如前所述,表示小孩子的形象。
335d5e129f5a75d3950b5b87cc152c76.jpg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3-2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子"字源流考》

许慎《说文》以阴阳气化释"子",谓十一月阳气萌动,万物始孳,此乃"子"字引申义也。考其本形,甲骨文、金文皆作幼儿襁褓之象,王筠《文字蒙求》所析甚确:上象囟门未合之首,中作双臂上扬状,下以一竖代双足,正见婴孩裹于褓中之态。此乃"子"字初文本相,先民造字取象之精审,于此可见。

许书所录古文"㜽"增三笔象发,实与甲骨文某型相合;籀文则益繁,下增"几"形示承婴之具。段玉裁注《说文》尝言:"籀文多繁重",此其例也。至若十二辰配月之说,乃后起之文化附会,《淮南子·天文训》"子者,孳也"之训,实为声训,非构字本旨。

今观小学堂所录异体,多从籀文衍化。然文字演进自有脉络,甲金文之简质,小篆之规整,隶楷之变易,皆可循阶而考。学者当以甲骨金文正其源,以《说文》明其流,方得文字孳乳之真。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4-16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子"字本源及形义流变考》

许慎《说文解字》以阴阳五行释"子",谓"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此说实为汉代谶纬之学渗入文字训诂之典型。今以甲骨金文为据,参稽诸家之说,试正本清源。

一、字形演变考
甲骨文"子"字(见图49141)作幼儿襁褓之形,上象囟门未合之首,中作双臂上扬状,下以单竖象并胫之形。王筠《文字蒙求》所云"手不能下垂""在緥中"之解,正与殷商器物中婴戏纹相合。商周金文承此象形,至籀文乃增繁为"囟有发,臂胫在几上"(见49140),其下"几"形实为承婴之具,非许慎所谓"十二月辰"之附会。

二、本义探赜
"子"之初义当为婴孩,此由字形可确证。商代"子某"之称频见卜辞,如"子渔""子央",皆指王室幼嗣。西周金文中"子"渐分化:一系保持本义,如《保卣》"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之"子";一系引申为尊称,如《毛公鼎》"子子孙孙"之属。许慎"人以为偁"之说,实为引申义之倒果为因。

三、阴阳五行说辨误
段玉裁曲护许说,谓"假借为人之偁",实未睹甲骨。以地支配月建乃战国邹衍之后制,《礼记·月令》系统成型更晚。商代月名仅见"一月"至"十二月"及"十三月"之序数纪法,周原甲骨虽有"子月"之称,然与后世寅正建子无涉。今考"子"字早见于武丁时期(约前1250年),远早于阴阳家月令体系,可知许说为后起附会。

四、音训源流考
"子""孳"声训之说,当属汉代声训学产物。《释名》"子,孳也"、《白虎通》"孳孳无已"等说,皆反映汉儒"音近义通"之思维模式。然商周音系中"子"属精母之部,"孳"属庄母之部,二者声纽悬隔,先秦文献亦无通假之例,足证其说晚出。

要之,"子"字本为婴孩象形,其形义演变脉络清晰可循。许慎囿于时代局限,杂糅阴阳月令之说,反失造字本旨。今当以出土文献为据,剥离后世附会,方得文字真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