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4|回覆: 2

[訓詁學] 一字一源流·子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c3f185585168a3f7689998aa7a74196.jpg

許慎【說文】:『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㜽,古文子,從巛,象發也。 fda175e78ae4aaf274cc19c94864db6e.png ,籀文子,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
王筠【文字蒙求】:『子,上象首,中象臂,小兒之手,不能下垂,故上揚也。下象股,一而不兩者,在褓中也。』

子從甲骨文金文來看,正如王筠【文字蒙求】所說,上面象頭,中間表示雙臂,有上揚的形象,也有上下擺動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小孩子的手經常動的緣故。下面表示雙腿,因爲小孩子在襁褓之中,所以雙腿用一豎表示。【說文】另有古文與籀文,古文在小孩子頭上加了三畫,表示頭髮,這一字形甲骨文中也存在。籀文則較爲複雜,據許慎介紹,乃是『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也就是籀文表示頭上有頭髮,把小孩子放在床幾(幾即籀文下面n形部分)上的形象。小學堂網站在子字裡面包括進了一些其他字形,可能是因爲籀文子的緣故(見下圖)。
6775b2cddf1f117d3d694eebbe269ff5.jpg

古代將十二月份與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對應,子對應十一月。因爲古代十一月是冬至時期,這一天太陽開始北歸,古人認爲乃是陰氣極而陽氣動的時期,萬物也在此月開始滋動,所以音訓中又有子,孳也的說法,滋孳又相近。許慎說『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其背景正是如此。『人以爲偁』,據段玉裁的看法,應該爲『以爲偁(偁同稱)』,乃『許君發明六書假借之法。子本陽氣動萬物滋之偁。萬物莫靈於人。故因叚藉以爲人之偁。』也就是說,段玉裁認爲,在許慎看來子本是表示陽氣動而萬物滋生的字,因爲萬物以人最有靈性,所以假借表示人中的小孩子。這種說法雖然很有意思,但以子配十一月的說法,出自陰陽五行之說,乃是戰國後起的說法,子在商周甲骨金文中就已經存在,因此並不足信。子應該是象形字,如前所述,表示小孩子的形象。
335d5e129f5a75d3950b5b87cc152c76.jpg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子"字源流考】

許慎【說文】以陰陽氣化釋"子",謂十一月陽氣萌動,萬物始孳,此乃"子"字引申義也。考其本形,甲骨文、金文皆作幼兒襁褓之象,王筠【文字蒙求】所析甚確:上象囟門未合之首,中作雙臂上揚狀,下以一豎代雙足,正見嬰孩裹於褓中之態。此乃"子"字初文本相,先民造字取象之精審,於此可見。

許書所錄古文"㜽"增三筆象發,實與甲骨文某型相合;籀文則益繁,下增"幾"形示承嬰之具。段玉裁注【說文】嘗言:"籀文多繁重",此其例也。至若十二辰配月之說,乃後起之文化附會,【淮南子·天文訓】"子者,孳也"之訓,實爲聲訓,非構字本旨。

今觀小學堂所錄異體,多從籀文衍化。然文字演進自有脈絡,甲金文之簡質,小篆之規整,隸楷之變易,皆可循階而考。學者當以甲骨金文正其源,以【說文】明其流,方得文字孳乳之真。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4-16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子"字本源及形義流變考】

許慎【說文解字】以陰陽五行釋"子",謂"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此說實爲漢代讖緯之學滲入文字訓詁之典型。今以甲骨金文爲據,參稽諸家之說,試正本清源。

一、字形演變考
甲骨文"子"字(見圖49141)作幼兒襁褓之形,上象囟門未合之首,中作雙臂上揚狀,下以單豎象並脛之形。王筠【文字蒙求】所云"手不能下垂""在褓中"之解,正與殷商器物中嬰戲紋相合。商周金文承此象形,至籀文乃增繁爲"囟有發,臂脛在几上"(見49140),其下"幾"形實爲承嬰之具,非許慎所謂"十二月辰"之附會。

二、本義探賾
"子"之初義當爲嬰孩,此由字形可確證。商代"子某"之稱頻見卜辭,如"子漁""子央",皆指王室幼嗣。西周金文中"子"漸分化:一系保持本義,如【保卣】"王令保及殷東國五侯"之"子";一系引申爲尊稱,如【毛公鼎】"子子孫孫"之屬。許慎"人以爲偁"之說,實爲引申義之倒果爲因。

三、陰陽五行說辨誤
段玉裁曲護許說,謂"假借爲人之偁",實未睹甲骨。以地支配月建乃戰國鄒衍之後制,【禮記·月令】系統成型更晚。商代月名僅見"一月"至"十二月"及"十三月"之序數紀法,周原甲骨雖有"子月"之稱,然與後世寅正建子無涉。今考"子"字早見於武丁時期(約前1250年),遠早於陰陽家月令體系,可知許說爲後起附會。

四、音訓源流考
"子""孳"聲訓之說,當屬漢代聲訓學產物。【釋名】"子,孳也"、【白虎通】"孳孳無已"等說,皆反映漢儒"音近義通"之思維模式。然商周音系中"子"屬精母之部,"孳"屬莊母之部,二者聲紐懸隔,先秦文獻亦無通假之例,足證其說晚出。

要之,"子"字本爲嬰孩象形,其形義演變脈絡清晰可循。許慎囿於時代局限,雜糅陰陽月令之說,反失造字本旨。今當以出土文獻爲據,剝離後世附會,方得文字真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