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慎《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王筠《文字蒙求》:“人,象臂胫之形,臂下垂,与胫相属,故两而不四。”
人字,许慎解为象臂胫之形,为象形字。但人之臂胫有四,即有两条胳膊两条腿,为何《说文》籀文中只有两画,或者如果加上上部歧出的一画为三画,早期学者便有不同的解释。如有学者解人为倒立之形,因为倒立,所以两臂两胫的四变为看起来像是二。王筠《文字蒙求》则认为因为臂下垂,与胫相连属,所以是二。也有学者从古代哲学观念出发,认为人是天与阴阳三合而生,故为三歧,上一而下二。
从甲骨文、金文来看,人字的确象人形,且应该分为三部分(有左右不同方向区别者,早期文字左右不分情况普遍)。那为何是三部分呢?林义光认为乃是“象人侧立形,有头、背、臂、胫也”,高田忠周也说“按人字象立人侧视,形首身手足皆具”。高田忠周还比较了人与大字的区别,“大字象立人正视形,大义无可象,故借人形为之,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之意也。大也,故具全形,有两手两足也。人字避于大,故略以作,即之半体也。造字者之用意可见矣。”(《古籀篇》三十一第一页)学者也有指出人字左边的一撇表示延长的手臂,则右边部分表示胫,其根据便是认为“那在历史以前造出中国人的象形文字的艺术家们所有一种特性或作风,就是在绘侧面形的时候,无论他是人或动物,很少会用实有肢数的一半以上。绘人的时候总常只用一只手臂和一只脚胫,绘动物的时候总常只用一只前胫和一只后胫。”也是很有意思的说法。总之,侧视之说颇为学者接受。
此外,甲骨文早期卜辞,殷王自称“一人”,晚期卜辞,殷王自称“余一人”。周人因袭殷人制度,也称“余一人”,或“我一人”。“一人”表示尊贵。《白虎通·号篇》说“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而已。”
整理:勇精-独立者
编辑:张子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