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81|回覆: 6

[幼兒園國學教育] 『家有塾』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初探

  [複製鏈接]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展開中國教育史來一看,便知私塾的過去,的確有很悠久而燦爛的歷吏,自周秦直至明清二千多年中問,私塾皆有不斷的活動..
歷代大儒,沒有一個不是私塾出身,同時沒有一個不曾當過塾師。我敢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國文化的播種者。這並不是為私塾誇張其辭,實際上他們名垂史冊,誰也不容否認。
一一吳寄萍:【改良私塾】
15070643dfe481fd341bae0f8a399788.jpg

【禮記·學記】『古之教者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是記載最早的以『塾"指稱教育機構的文獻。據裘錫圭考證,『塾』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為上下結構而非左右結構。裘錫圭認為中國房屋建築中的門塾之制,商代就已經存在。【爾雅·釋宮】:『門側之堂謂之塾。"【說文解字】:『塾,門側堂也。從土,孰聲。』

e65175f316f60fecf6c854c04ee3257f.jpg
   古人命名很有講究,為什麼謂門側之堂曰『塾"?【三輔黃圖·雜錄】云:『塾,門外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己要稟事,塾之熟也,是然本以熟思得名。』清顧震福(隸經雜箸】甲編卷下也解釋說:『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就是說,『塾"字兼取了『熟"字的音和義。臣子們為了在君王面前靈活應對,事先要想好說什麼,如何說,問下來又如何答,以免出差錯。到了宮廷,臣子利用在間堂等候的時間將自己要稟報的事項再默默熟悉一遍。
由此可見,』塾『的本義重心不在教育,而在於房屋建築,指門側之堂。在古代門側之堂,一是用來吃飯的地方,二是出入應對之所。【儀禮·士冠禮】云:』具撰於西塾。』由長者在此交代人們一天行為的注意事項。這種告誡逐漸演化為一種教育行為,『塾』到後來引申成為教育場所。
8fa115846b88e26abc38e8be27a0ef89.jpg

根據【學記】的原意,『序"『庠"『塾"都是依地方行政區劃級別的大小而設的教育機構,只有『學』才是中央教育機構。黨和術(遂)都是地方行政組織。鄭玄注曰:『【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家』不同於黨和鄉,不像是地方組織的名字。該怎麼解釋?鄭玄並未糾纏於此,轉而注『塾",說:『古者仕焉而巳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還說:『塾音熟,一音育。"鄭玄雖然只講『塾"而不言『家",但提供了『塾"的另一個讀音,而這個讀音直指『教育",說明『塾』因引申為教育機構,連讀音都發生了變化。可見字義的變化會帶來字音的改變。正式家有塾之說,使『塾』後來真正成為私家基礎教育機構代稱。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07:23
家有塾,這不就是國學家教嗎?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41
中國教育史來,便知私塾的過去,的確有很悠久而燦爛的歷史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45
中國教育史來,便知私塾的過去,的確有很悠久而燦爛的歷史
勤懇 發表於 2020-8-8 09: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禮記·學記】『古之教者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中國教育業真的是深遠發達
孤鴻 發表於 2025-4-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家有塾"制度考源與周代教育空間建構】

"家有塾"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原始形態,其演變軌跡深刻反映了華夏文明"由家及國"的教育理念。考諸文獻,"塾"字本義確如裘錫圭先生所考,源於商代門塾之制。【儀禮·士冠禮】"具饌於西塾"的記載,揭示出塾最初兼具餐飲、集會、訓誡的複合功能。這種門側之堂的空間特性,恰為後世教育場所的轉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鄭玄注【學記】所謂"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道出了周代塾師制度的精髓。致仕官員將王官之學帶入民間,在門塾開展教化,形成"官學下移"的特殊現象。【周禮·地官】載"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可見周代教育實行鄉黨與家族的雙軌體制。所謂"家有塾",實指貴族家室的門塾空間轉化為教育場所,非謂每戶皆設塾。清代學者黃以周【禮書通故】考證:"大夫士家門側皆有塾,庶人則合族設塾於里門。"

這種教育空間建構體現着周代的層級秩序。【白虎通義】釋"塾"為"熟",不僅取"熟思"之義,更暗含"熟習禮制"的深意。門塾作為由外入內的過渡空間,恰似教育作為"化民成俗"的中介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學記】將塾、庠、序、學構成四級體系,其中"家塾"承擔着"離經辨志"的啟蒙功能,與"黨庠"之"敬業樂群"、"術序"之"博習親師"形成遞進關係。

考古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建築遺址中,門道兩側對稱分布的廂房,正是【爾雅】所謂"門側之堂"的實物遺存。這種前堂後室的建築格局,使門塾自然成為開展"早諭教"(【大戴禮記·保傅】)的理想場所。至春秋時期,隨着"學在四夷"局面的形成,原屬貴族家塾的教育功能逐漸向民間擴散,為後世私塾的興起埋下伏筆。

要之,"家有塾"制度折射出周代"家國同構"的政治智慧。從建築空間到教育場所的轉化,既是物質功能的延伸,更是文化精神的傳承。這種將日常生活空間升華為教化空間的做法,正是中華教育文明最獨特的基因所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