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6|回覆: 0

[城建考古] 上山遺址與村落形成探源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0年10月,考古學家們在浙江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碳十四測定數據表明該遺址年代距今1萬多年。2006年11月,上山遺址的遺存類型被考古界命名為“上山文化”。至今,上山文化遺址已經累計發現達18處,這些遺址集中分佈在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形成一個聚落群。應該怎樣認識上山文化、上山遺址發現的核心意義在哪兒?需要有一個回答。

  在討論農業起源問題時,稻作農業起源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上山文化的發現,為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譜系確立了更早的源頭,但上山遺址並不是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甚至也不是最早的稻遺存遺址。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遺址年代更早,也均報道過稻遺存的發現。上山遺址之所以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是因為前兩個遺址的稻遺存內涵比較單薄,進一步的研究有困難。而上山遺址稻作遺存卻最豐富,發現了夾炭陶中摻和的大量稻殼、炭化稻米、小穗軸、植矽體以及稻子的收割、加工工具等。就“稻作農業”的起源而論,是一個能夠追溯的更確定的早期遺址。

  這裏涉及一個概念:初級村落。“初級村落”是我們在判斷農業起源時較為確鑿的依據。在追溯稻作農業起源時,田野考古學所追求的證據,最直接的是稻遺存的發現,其次是稻的馴化證據。但隨着農業起源理論的多元化,對“農業起源”的研判也漸趨客觀。顯然,要確定某個“時間點”為稻作或稻作農業的開始,很難;要找到某一個遺址,代替那個不容易確定的“時間點”,更難!

  那麼,一個具有農耕特徵的“遺址”——而不是少量炭化稻米或顯微鏡下的水稻植矽體,只要它的年代“最”早,即可在“源頭”的方向對其進行意義認定。“初級村落”概念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超越了對水稻“栽培”和“馴化”的簡單認定,而與“農耕”“對土地的需求和管理”聯繫起來,從而與“農業起源”問題更直接地捆綁在一起,這是一種實證意義上進行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新角度、新嘗試。

  在日前召開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斯洛文尼亞等國的數十位專家一致認為,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錢塘江早期新石器時代聚落群,在東亞地區率先進入了“初級村落”的歷史發展階段。

  上山文化遺址符合“初級村落”的特殊定義,因為其聚落群內普遍出現了居址、墓葬、環壕等遺蹟。這裏涉及對中國南方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兩個類型——“洞穴類型”和“曠野類型”的認識問題。簡單地說,中國或東亞地區的早期新石器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為洞穴階段,代表性遺址為玉蟾岩、仙人洞等遺址,主要分佈於南嶺地區;晚期為曠野階段,代表性遺址為上山等遺址,主要分佈於江淮一帶。只有具備長期定居特徵並形成聚落群的曠野遺址,才能稱得上是“村落”。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曠野遺址,其年代早於同屬曠野階段的彭頭山文化和賈湖遺址,最早的“村落”當仁不讓。

  上山遺址不僅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村落”,也為稻作農業的起源模式研究提供了探索的方向。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公認的稻作農業起源地區,但稻作農業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較小,而在某一小區域最早發生,然後在環境條件相似、文化上有聯繫的大區域裏形成一個最早的傳播圈,這種起源模式可能性更大。上山文化顯然為這一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證據。(來源:中國考古網 原文刊於:【光明日報】2017年1月5日13版)

(來源:中國考古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