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城址年代與營建考略】
石峁遺址作為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其年代判定與營建過程研究實為探索早期國家形成之關鍵。據現有考古材料析之,其年代框架可厘為三期:
一、始建期(約公元前2300-2100年) 當屬龍山文化晚期,城牆基槽內出土陶片具典型龍山特徵。此時營建以內城為核心,採用"夯築版築"並用法,牆體可見明顯夯窩與夾板痕跡,顯現出成熟的築城技術。
二、擴建期(約公元前2100-1900年) 外城及馬面等防禦設施應屬此期。考古地層顯示,外城疊壓內城灰坑,而出土陶器已見二裏頭文化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城牆採用"石包土"結構,每層石塊均經人工修整,這種工藝在同期遺址中頗為罕見。
三、沿用期(約公元前1900-1700年) 皇城台區域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與玉器窖藏,其形制已具早期宮室特徵。碳十四數據表明此期活動延續至夏代初期,與文獻所載"黃帝城"傳說或存關聯。
要言之,石峁城址歷經三階段營建,其技術演進與中原文明互動密切。遺址所體現的"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規劃思想,實為探索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重要物證。(計4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