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樹高千尺必尋其根,源深萬丈須浚其流。 人生大事,在於知源流。 『我從哪裡來?』『我的家族來自何方?』這是每一個人人生中的兩大困惑和疑問。 我自有識以來,對『我從哪裡來?』『我的家族來自何方?』這兩個問題,與大多數人一樣充滿了困惑和疑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我從哪裡來?』有了一些懵懂的思考之後,對『我的家族來自何方?』的求知慾愈加強烈。 姓氏是最重要的個人特徵,是一個家族的印記,氏姓維持了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關係,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在歷史上起著獨特的氏族凝聚力的作用。 我的家族糜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小姓,在北宋初年成書的【百家姓》裡,雖然名列其中,但並不靠前,排名第215位。1987年,據有關部門統計,糜氏在全國排名更加靠後,爲第420位。關於糜氏家族的起源,史料眾說紛紜,有『黍類植物耕種』說,有『楚大夫封地糜亭』說,有『工尹糜名字』說,有『蒙古人炒糜子職業』說。一個小姓,竟然有四種起源說法,這顯然不符合『大姓多出,小姓一出』的姓氏起源規律。還有糜字發音的問題,有的地方讀糜(mi),有的地方讀(mei)。種種問題,撲朔迷離,讓人難辨是非。 辨析 有鑑於糜姓起源的四種說法與糜字發音,有必要進行一番認真的梳理和剖析。 先說『黍類植物耕種』說。『黍類植物耕種』說是有史以來糜氏起源最正統最可信的說法,糜氏爲神農之後,專門種植糜子一類的作物,商代曾經在楚國的西北部建國,國君爲糜子。 再說『楚大夫封地糜亭』說。許多【糜氏家譜】記載的原話是『楚大夫誥封於糜亭,因以爲姓』。這裡必須弄清楚究竟是先有楚大夫?還是先有糜亭?如果是先有楚大夫,那麼,就是他的子孫以他爲姓。如果是先有糜亭,那麼,說明楚大夫誥封此地之前這裡就有糜姓人居住。就這個問題,我與幾個古文字學家探討過,他們認爲古人記事十分嚴謹,是不會前後無序的。『楚大夫誥封於糜亭』,應當理解爲楚大夫誥封之前這裡就有糜亭。如果楚大夫誥封之前這裡沒有糜亭,會這樣記載:『楚大夫誥封於汝南,後稱糜亭。』由此可見,糜亭先於楚大夫是毫無疑義的了。按照歷史學『沒有依據的歷史是最不可依憑的歷史』的觀點,『楚大夫封地糜亭』說不可採信。那麼糜亭從何而來?爲什麼這個地方會叫糜亭?還有楚大夫是誰?名字爲何?從『楚大夫誥封於糜亭』這8個字來看,可以確定的是古代汝南郡(今河南汝陽)有一個地方居住著一個糜姓家族,並建有一座標誌性建築物——亭子,因而這個地方就取名『糜亭』,就像後來陝西西安的糜家橋、山西方山的糜家塔、山東臨沭的糜家村等名字的來源一樣,楚大夫被楚王分封於糜亭,從此,糜亭成了楚大夫的采邑,糜亭糜姓族人的後代按照常人攀高附貴的思維習慣,就將楚大夫奉爲自己的先祖。 第三,說『工尹糜名字』說。工尹是春秋楚國時的官名。【左傳•文公十年】:『王使爲工尹。』杜預註:『掌百工之官。』據史料記載,當時擔任工尹之官的人叫熊糜。熊糜,姓熊,名糜。後人僅憑熊糜二字裡有一個『糜』字就將熊糜說成糜氏的祖宗,顯然是更不靠譜的。 第四,說『蒙古人炒糜子職業』說。據說古代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有一些專以炒糜子做茶點爲職業的工匠,即胡爾申巴達氏,漢譯就是糜姓。就『蒙語胡爾申巴達氏漢譯糜姓是否準確』這個問題,我曾請教和諮詢過一位內蒙古的著名作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僅僅依據炒糜子這一職業,就斷定說從事這一職業的工匠姓糜,就更不足爲憑,不能令人信服了。 最後說一下糜字發音的問題。有的地方讀糜(mi),有的地方讀(mei),這可以理解爲轉音的正常現象。同樣一個字,古人與今人發音不同,南人與北人發音不同,即使同處一省,一縣與一縣發音也有不同,比如湖南的湖字,北人讀(hu),而湖南人卻讀(fu)。再比如瀏陽河的河字,北人讀(he),而湖南人卻讀(huo)。由此看來,一個湖南有兩種讀音不能理解爲是兩個湖南,一條瀏陽河有兩種讀音不能理解爲有兩條瀏陽河。一個糜字有兩種讀音,與上述例子同屬一理,也就無須贅言了。 我的家族究竟來自何方?帶著愈來愈多的困惑和疑問,出於一個糜氏子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我翻閱和收集了大量的關於糜氏家族史的書籍和資料,哪怕是隻字片紙。2001年春二月,我接手了【山西糜氏族志】的編撰工作,曾對『我的家族究竟來自何方?』進行了一番苦苦的追尋。2014年10月,中華糜氏聯合會成立,我又有幸看到了【容山糜氏家乘】【江蘇無錫糜氏家譜】【江蘇儀徵糜氏家譜】【湖南靖州糜氏家譜】【貴州畢節糜氏家譜】【湖南邵陵糜氏家譜】【重慶秀山糜氏家乘】【山東曹縣糜氏家譜】。這些家譜有的修於清代,有的修於民國,有的修於現代,最早的修於明代,家譜里雖然對糜氏起源的認識有些混亂,但尊崇的祖先卻都是三國時蜀國的安漢將軍糜竺。後來,我對從未修過家譜的山東省臨沭縣、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四川省渠縣以及新疆、雲南等地群居的糜氏家族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較爲詳細的調查了解,此後,我就我掌握到的我的家族的源流知識,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與『國』字級的幾個從事姓氏研究的頂級專家、教授進行過交流和探討,他們除了讚賞我苦追不舍的精神之外,更多的是贊同我對糜氏源流的看法和觀點。他們認爲,關於糜氏起源,最可靠的說法應是『黍類植物耕種』說,至於其餘三種說法,皆有附會、捉影、杜撰、演義、謬傳之嫌。全國各地糜氏族人都尊崇的一個祖先——糜竺,就足以能夠說明這個道理。 至此,『天下糜氏一家』的糜氏源流在我的腦海里便逐漸清晰起來。 起源 糜氏爲神農氏後裔。 神農氏,即炎帝,又稱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爲炎帝。神農氏所處時代爲新石器時代,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白虎通】)帶領部落人民跋山涉水,遍嘗百草,發現了稻、黍、稷、麥、菽五穀和姜蘆、蒲蓮等藥材。據【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獻記載,炎帝始種五穀以爲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治麻爲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爲琴以怡民情,日中爲市以利民生,剡木爲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因此,神農氏被後世尊爲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 神農氏發現的五穀中的第二種黍,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待暑而生,暑後乃成』,因而名黍。黍又有軟、硬之分,軟者亦稱黍子,硬者稱爲糜子。糜子是一種旱澇保收的作物,適宜在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耕種,神農氏即命他的長子炎居專門作務這種作物。炎居帶領自己的子孫搭茅棚,墾荒地,一邊狩獵,一邊耕作。由於他們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耒耜等較爲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所以,每年都有可靠的收成。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人類的主要食源還是來自狩獵到的動物,食物匱乏而單調,而這支族人既有狩獵到的動物,又有收穫到的糧食,食源無憂,葷素兼備,營養豐富,因此,他們身體強壯,富裕而昌盛,人口不斷增長。這支族人因爲以糜而生,因糜而興,於是便以糜爲姓。因糜、麋同音,便又以形似鹿角的圖案作爲自己的圖騰。 後來,這支糜氏族人從中原平陽出發,沿著黃河北岸,一直向東,到了梁山(今山東西部)境北。 夏商時期,這支族人從梁山出發,翻越太行山,西遷至晉東南潞城縣境,接著,又涉過黃河到了渭水流域,即今陝西省眉縣渭河以南一帶。 若干年後,糜氏一族又由渭河南翻越秦嶺遷到漢水流域,即今以陝西白河爲中心,分布在湖北鄖縣、鄖西至陝西得陽東區的漢江沿岸一帶。 公元前1296年,糜氏族人受到鄰國方由的攻擊,曾向商王武丁報告並求援。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有『乙酉卜,爭,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的記載。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糜氏率百濮部族參與了伐紂戰爭。 公元前1046年,糜族伐紂有功,被周朝周公旦封爲諸侯糜國。國君封子爵,稱糜子。 糜國北臨秦國,南接楚國,疆域堪稱『秦頭楚尾』,位於今陝西省東南部、漢水中上游,北與湖北鄖西遙遙相望,東包括鄖陽、竹山,西至旬陽五條嶺。國都稱錫(yang)穴,在今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 糜國四野廣垠,氣候濕潤,水草肥美,物種繁多,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據史料記載,糜國王子,即淨樂王子真武,不愛江山愛修仙,出家到境內均州城東南的武當神山修行,42年後得道飛升,最終成爲道教尊崇的玄天真武大帝。 周襄王姬鄭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發生了『城濮之戰』,楚國敗北,一時曾臣服於楚國的諸候國都投入到了一戰而名的晉文公姬重耳的翼下。晉文公先是在踐土大會諸候,後又獲得了周王室授予的『候伯』稱號,開始稱霸中原。 晉文公在北方諸候國中組建起了一個強大的同盟,將楚國壓服於江漢流域。楚穆王熊商臣即位後,通過滅掉江、六、蓼、宗等國,東向開疆拓土近千里,北向威服城濮之戰後叛楚附晉的鄭、陳等國,一舉挽回了『城濮之戰』失敗後的頹勢。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先召集鄭、陳兩國國君在息縣會盟,後一同赴厥貉(今河南項城),與糜子、蔡莊候姬甲午會盟,號召鄭、陳、糜、蔡,組成聯軍共同去攻打還沒有臣服自己的宋國。 宋昭公子特(子德)得到消息後誠惶誠恐,爲免國民生靈塗炭,他打著慰問楚穆王的旗號親自到厥貉去主動請求歸服,並以一國之尊親自作嚮導,陪同楚穆王到孟渚(今河南商丘東北部)的地方去圍獵。宋昭公雖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但卻忘了帶取火用的工具,影響了打獵,楚穆王命大夫王孫子舟(申舟)責打了替宋昭公駕車的人,並將其綁在軍中示眾,以此法來代替宋昭公應受到的責罰。受此大辱,宋昭公由此心生怨恨,準備與楚國開戰。 糜國國君糜子於厥貉在楚穆王的強橫霸道下,不得已接受了楚國要求聯合攻打宋國的號召,但他認爲糜國是一個小國,北上攻打宋國只能爲楚國充當炮灰,如果宋國不滅,地處楚國北面的糜國,首先會遭到報復。與其介入楚宋之爭,不如歸國休養生息。考慮再三之後,糜子率軍由厥貉歸國。【左傳•文公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 ,就記載了這件事情。 糜子率軍歸國,引起了楚穆王的極大不滿。楚穆王認爲,糜國作爲一個小國竟敢不聽號令,擅自作爲。於是,經過一番備戰,次年春(公元前616年,楚穆王十年),便派令尹成大心討伐糜國。楚軍一度在防渚(今房縣)擊敗了糜國軍隊,但因爲糜國地理位置特殊,有高山屏蔽,漢水阻隔,不熟悉山地戰的楚軍最終無功而返。隨後,楚穆王熊商臣又派潘崇再伐糜國。 糜國以小抗大,以弱拒強,儘管經過頑強拼殺,但終究抵不住楚國的大兵壓境、強勢進攻,最後被楚國攻入都城錫穴,糜國遂之兵敗亡國。【左傳•文公十一年】有『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楚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就是站在楚國的角度,記載的楚國伐糜的這段歷史。 糜國於公元前1046年建國,於公元前616年亡國,前後歷史共430年。 分流 糜國族人 糜國滅亡後,不願做降民的糜國民眾四散逃亡,一部分向東逃往汝南郡(今河南省南部駐馬店以東一帶),沒有逃走的糜民被楚國先安置在湖北京山一帶,後遷至千里之外的岳陽地區。周敬王姬丐五年(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的吳楚之戰以後,楚昭王熊壬再將糜民遷至巴陵地區。周敬王十五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又派遣王孫熊由於在梅子(今梅溪鄉梅子市村)築東糜城,遷糜民於該地,後又在今岳陽樓附近筑西糜城,駐軍監視。 逃往汝南郡的糜氏族人,居住地在汝陽。汝陽有亭一座。那時的亭並不是現在供觀賞用的建築,而是築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吏。因汝陽住著糜氏族群,且建有亭,故人稱此地爲『糜亭』。居住在糜亭的糜氏族人,後來逐漸成爲一支望族。 由於汝陽是楚國的屬地,因此,糜亭成了楚大夫的采邑。這個楚大夫,就是當時在楚國『掌百工之官』的工尹熊糜。 采邑制盛行於周代。采邑,也稱『采地』、『食邑』,是國君賞賜給親信、貴族、臣屬等卿大夫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農民。土地的大小與農民的多少,按爵位的等級而定。受到這種賞賜的人必須效忠國君,並承擔進貢和在戰時提供兵員的義務,卿大夫對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轄權,並課徵租稅。初爲終身占有,後變爲世襲,由嫡長子繼承。 戰國後期,居住在糜亭的糜氏族人爲了躲避楚人的壓榨與欺凌,又舉族東遷至糜氏早年曾經的聚居地梁山以南一帶(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居住地在東海朐縣,稱糜家村,家族日益興旺。 被楚國遷往湖南岳陽的糜國民眾,疑被消滅或強迫改姓。 糜國的歷史可以一首五律【糜國吟】來概括: 糜國周始建,頭楚尾秦棲。 民溯神農氏,山生武當溪。 楚人兵火起,糜地版圖移。 始避糜亭走,朐疆再奠基。 糜竺子孫 徙居在東海朐縣的糜氏族人代表爲糜竺。 糜竺,字子仲,東漢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三月二十四日生。富商。糜竺的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上億。據【搜神記】記載,糜竺有一次出外經商從洛陽回來,離家還有數十里時,看到有個美麗的婦人在路旁艱難前行,並向他請求搭車。其時,車上只能載重一人。於是,糜竺下車步行,讓夫人坐到車上。行約二十多里後,婦人道謝告辭,對糜竺說:『我是天帝的使者,要去燒東海糜竺家。因爲感謝您讓我搭車,所以告訴您。』糜竺於是向她求情。婦人說:『不能不燒。但既然是你家,你可以趕快回去,我會慢慢而行。等到正午時一定起火。』糜竺於是急馳回家,到家後,把財物都搬出來。果然到了正午,火就猛烈的燒了起來。 糜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熟習弓馬,善於騎射,後來被徐州牧陶謙辟爲別駕從事。興平元年 (公元194年),陶謙病死。糜竺奉陶謙遺命,迎接在小沛的劉備入主徐州,並輔佐劉備。不久,呂布東來投靠劉備。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呂布乘劉備與袁術僵持之時,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劉備只好駐紮在廣陵郡的海西縣。糜竺遂之將妹妹嫁給劉備,又將兩千名下人及金銀貨帛資助劉備的軍隊,使面臨危難的劉備重新振作起來。後來曹操想上表薦糜竺爲嬴郡太守,薦其弟糜芳爲彭城國相,但糜竺與糜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劉備兵敗於曹操,準備向南投靠劉表,遣擔任左將軍從事中郎的糜竺、簡雍、孫乾等人先與劉表面商。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劉備入主益州後,拜糜竺爲安漢將軍,對他賞賜豐厚,倍加寵信,地位在諸葛亮之上,爲劉備手下眾臣之最。 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呂蒙襲取荊州,時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獻城投降,前將軍關羽因此兵敗身亡。爲此,糜竺讓人將自己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劉備反過來安慰他,認爲弟弟的罪與兄長無關,對他禮遇如初。但糜竺反因慚愧恚恨而發病。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初,糜竺病卒,享年60歲,歸葬東海石棚山北麓。 【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八】(陳壽撰)專門爲糜竺立了傳。糜竺傳是這樣寫的:『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後徐州牧陶謙辟爲別駕從事。謙卒,竺奉謙遺命,迎先主於小沛。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爲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後曹公表竺領嬴郡太守,竺弟芳爲彭城相,皆去官,隨先主周旋。先主將適荊州,遣竺先與劉表相聞,以竺爲左將軍從事中郎。益州既平,拜爲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然賞賜優寵,無與爲比。芳爲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竺面縛請罪,先主慰諭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慚恚發病,歲餘卒。子威,官至虎賁中郎將。威子照,虎騎監。自竺至照,皆便弓馬,善射御雲。』 糜竺生子糜威,官封虎賁中郎將。糜威生子糜照,官封虎騎監。 糜芳投吳之後,劉備雖然表示不怪罪糜竺,但蜀國朝野倒糜的聲浪很高,特別是親關的一派,大有滅糜而後快的意圖。糜氏族人在強大壓力下,成天提心弔膽,惴惴不安。章武末年(公元222年),糜竺子孫恐遭不測,不得已而悄悄渡過長江南下,徙居吳地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屬邑茅州,埋隱祖宗史跡,以糜良輔立戶,行止一如平民。 在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糜竺子孫徙居的『潤州屬邑茅州』。潤州屬邑茅州,到底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糜氏子孫,不得其解。三國時吳地既無叫潤州的地方,亦無叫茅州的地方。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兩個子虛烏有的地名呢?留下這個信息的是糜竺後裔糜日新,而糜日新是唐朝人,潤州與茅州正是唐朝的兩個地名,這就能夠理解了。糜日新是以自己當時的地名記錄的三國時的事情。據【舊唐書】記載:『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七年茅州廢,句容屬蔣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劃歸潤州。』蔣州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會南京市,潤州就是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茅州的一部分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句容市。 糜竺子孫在句容經過十餘世的延續,家族日益繁盛,聲望日益擴大。到了二十三世,糜氏家族益發興盛。這時候,仇鄰侍郎王升突然向朝廷誣陷糜氏家族逆謀。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唐軍奉旨將糜族剿滅。其時,族人錫八十五公正出外在泗州(今安徽泗縣)旅遊,遂倖免於難。這一次滅族,【糜氏家譜】失傳,幾欲絕戶。十有餘載後,錫八十五公復回,移居黃圩塘,改戶糜添祿。唐(史稱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十月,錫八十五公之孫糜日新(亦名糜添祿、祿五公)在臨終時寫下遺書,概略記述了這段歷史。 自糜竺子孫徙居句容始,至糜氏慘遭滅族止,其間歷時603年。歷史名人有: 糜信,字執中,三國魏國官平樂太守,著有【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春秋說要】十卷、【春秋漢議】。 糜豹,字文炳,西晉永興二年官吳郡太守。 御八公子孫 句容黃圩塘糜氏因滅族前的家譜失傳,糜添祿(糜日新)遂將自己的父親御八公(錫八十五公之子)立爲句容黃圩塘滅族後的糜氏始祖。 據【容山糜氏家乘】(退休教師糜朝貴保存)殘留的二、十、十一、十二4冊中信息,以及湖南靖州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修家譜中載【江南源流老序】的信息得知,黃圩塘一世御八公,二世糜添祿(祿五公),三世干四公,之後四至十五世不詳,十六世糜弘肇,十七世糜衍,十八世糜天福、糜天祿、糜可可、糜天壽(司生)。因糜可可沒有後人,其餘兄弟三人分家後,長房糜天福住黃圩塘(今糜氏村),二房糜天祿住柘溪村,三房糜天壽住馬里村。長房單獨建一個祠堂、修一個家譜,號敬秀堂;二房、三房合建一個祠堂、修一個家譜,號思敬堂。據糜朝貴介紹,長房糜天福後人分流方向在江蘇、貴州等地,二房糜天祿後人分流方向在江蘇、湖南等地,三房糜天壽後人分流在浙江、山西等地。 現狀 江蘇句容黃圩塘糜氏族人 黃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長孫糜天福留居此地,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曾修家譜,號敬秀堂。歷史名人不詳。 江蘇句容柘溪村糜氏族人 黃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次孫糜天祿由黃圩塘遷居此地爲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曾與馬里村糜氏共修【容山糜氏家乘】十餘冊,號思敬堂。歷史名人不詳。 江蘇句容馬里村糜氏族人 黃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三孫糜天壽由黃圩塘遷居此地爲糜氏始祖。歷世不詳。曾與柘溪村糜氏共修【容山糜氏家乘】十餘冊,號思敬堂。歷史名人不詳。 江西雩都糜氏族人 南宋初,句容黃圩塘御八公後裔(約十四世)糜露霖,由江左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徙居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爲雩都糜氏始祖。族人歷世不詳。未見家譜。歷史名人有: 糜師旦,宇周卿。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進士。歷官高郵、西安尉,通州、南康軍、衢州教授,富陽縣知縣,秀州知州。慶元初年升左司郎中。 糜溧,字子長,糜師旦子。南宋慶元(公元1195年)進士。授和州司戶參軍。嘉定七年知廣濟縣,有惠績,民爲立生祠。寶慶初年升浙東提刑、秘閣修撰。學問充實,有循吏之風。居諫職,不肯順旨,名重一時。 糜弇,字仲昭,號省齋,糜溧子。宋歷官度支郎官、尚書右郎中、吉州知州、江西常平提舉。在吉州知州任上,葺浮梁以濟眾,州人名曰『糜公橋』。 糜鍇,字元夫,蔡州錄事參軍,後改永州推官,解甲歸田,屢征不起。 江西吉安糜氏族人 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雩都糜露霖後裔、糜鍇子糜萬遴,由雩都徙居安福(今江西省吉安市西部)延福鄉富塘村,爲安福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未見家譜。歷史名人不詳。 江西萍鄉糜氏族人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雩都糜露霖後裔、糜萬遴重孫糜之隅,由安福徙居萍西烏崗,爲萍鄉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始修家譜,續修3次,號錫類堂。 湖南邵陽糜氏族人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糜斌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徙居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爲寶慶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始修家譜,後又於宣統二年、2000年續修二次,號汝南堂。歷史名人不詳。 四川渠縣糜氏族人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湖南邵陽糜氏十四世有十六房徙居四川渠縣,爲渠縣糜氏始祖之一。歷世不詳、修譜不詳、歷史名人不詳。 山東曹縣糜氏族人 明嘉靖初年,據說祖先由江西徙居山東曹縣糜樓村,始祖不詳。族人居住至今,歷二十三世。1998年夏曆正月始修家譜,號仁義堂。歷史名人有:糜赳,字希白,官山東青州府壽光縣教諭。 江蘇豐縣糜氏族人 民國初年,山東曹縣第十八世孫糜汝賢徙居江蘇豐縣朱新莊,爲豐縣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六世。1998年夏曆正月與山東曹縣合修一個家譜,號仁義堂。歷史名人不詳。 山東臨沭糜氏族人 明朝末年,糜昭宗於江蘇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糜家巷徙居山東臨沭糜家村,爲臨沭糜氏始祖,歷十八世,未修家譜。歷史名人不詳。 貴州畢節糜氏族人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句容黃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二世孫、長房糜天福裔孫糜子義從軍南征,以軍功授職指揮,誥授昭武將軍,留守貴州畢節衛,後居畢節,爲畢節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二十三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始修家譜,號烈侯堂,後又於乾隆二十四年、民國十八年、1994年、2015年續修四次。歷史名人有: 糜大禮,字秉中,清雍正乙卯科武舉人,欽點御前侍衛,官江蘇德清營都司、順天武營都司、浙江楚州鎮左營游擊、雲南武定營參將、浙江樂清營副將、楚州鎮總兵。 糜肇榮,清乾隆監生,誥封修職郎。一生經營鹽業,爲黔西首富,人稱『糜百萬』,樂善好施,人皆稱頌。 糜藕池,字濟民。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參加護國戰爭,官至川黔公署獨立第一師師長,解放戰爭中率部起義。1951年7月在鎮反中被錯殺。1980年後平反。 雲南糜氏族人 清乾隆年間,貴州糜子義第十二世孫糜時可由貴州畢節徙居雲南,爲雲南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十世。1994年與貴州畢節糜氏合修一個家譜。歷史名人有: 糜霳緒,官民國滇軍醫務處少校處長,後徙居東川(今會澤)從事醫療事業,醫德、醫術甚高,爲人稱道。 湖南靖州糜氏族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句容黃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一世孫、二房糜天祿裔孫糜福奉旨南征,後留守湖廣靖州(今湖南省靖州縣),誥封威顯大夫,爲靖州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始修家譜,號汝南堂。歷史名人有糜昌明,字遇春,清嘉慶元年誥封承德郎,戶部山西主政四年,晉封奉直大夫,又晉封通議大夫。 湖南綏寧糜氏族人 明朝後期,湖南靖州糜福第八世孫糜調梅徙居湖南綏邑(今綏寧)城西大坪沖,爲綏邑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與湖廣靖州合修一個家譜,號汝南堂。歷史名人不詳。 重慶秀山糜氏族人 清乾隆年間,湖廣靖州糜福第十世孫、綏寧糜調梅孫糜上選徙居四川秀山(今屬重慶市),爲秀山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清道光二十七年始修家譜,號毓德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又與湖南靖州、綏寧合修一個家譜,號汝南堂。歷史名人有:糜奇瑜,字象輿,號朗峰,清乾隆五十五年拔貢,次年入選戶部七品京官。嘉慶三年順天鄉試中舉後,歷官戶部主事、軍機章京、員外郎、郎中。嘉慶十六年升任福建省台灣兵備道兼督學政,加授按察使銜。道光二年調任貴州布政使。道光四年,調升京內任太僕寺卿。著有【治台要略】一卷。 江蘇宜興糜氏族人 糜豹子孫上海南匯糜明遠、糜斗關徙居江蘇宜興高城,爲宜興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民國六年曾修家譜,號宜振堂。歷史名人不詳。 江蘇無錫糜氏族人 明嘉靖年間,糜豹第四十三世孫糜西疇、糜若疇、糜孫鉞、糜里宜、糜豹玉田先後由金陵(今江蘇南京)徙居無錫,分別爲無錫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十六世。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始修家譜,號啟秀堂,後又於嘉慶十三年、咸豐二年、民國七年、2011年續修四次。歷史名人有糜澳,字竹賓,號竹溪村牧、陽湖漁隱。清畫家。性豪愛酒,酒酣則笑不止,人目爲痴,遂自號『痴痴道人』。作畫精於寫意人物,尤擅長巨幅,所畫墨龍,潑墨淋漓,有雲煙出沒之態。 江蘇儀徵糜氏族人 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糜仲志爲避太平軍戰亂,由江南句容徙居江北儀徵陳集,爲儀徵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十六世,分『世德』、『尚德』兩堂號。2014年,兩堂號合修家譜。歷史名人有:糜加干,字震然,江蘇省名中醫,善治高熱、肝性腦病、肝炎、肝硬化等疑難雜症,官至揚州市中醫院院長。 山西繁峙糜氏族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句容黃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一世孫、三房糜天壽(?)裔孫糜思昌隨明朝北伐軍北上,官右北平西路指揮使僉事,敕賜昭勇將軍,後退居堅州(今山西繁峙縣),爲堅州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二十六世。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始修家譜,後又於清乾隆六十年、咸豐五年、光緒末年、民國初年、2003年續修五次,號糜迪堂。歷史名人有糜有象,號象罔,明萬曆甲辰科進士,官通政使,晉封資政大夫,著有【士大夫居鄉缺失證】【修預備倉記】【白雲寺三松說】【寒天向日賦】等。 山西代縣糜氏族人 清康熙年間,堅州糜思昌第十三世孫糜顯由繁峙徙居代縣縣城,爲代縣糜氏始祖。族人後分居太原等地,歷十四世。光緒末年與繁峙族人合修一個家譜,民國初年、2003年續修二次,號糜迪堂。歷史名人有:糜獻珍,清咸豐五年乙卯科舉人,官四川萬縣知縣。 內蒙臨河糜氏族人 清光緒年間,堅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孫、代縣糜顯第七世孫糜振麟由山西代縣離家出走,徙居內蒙巴彥淖爾(今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爲巴彥淖爾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世不詳。未修家譜。歷史名人不詳。 內蒙杭旌旗糜氏族人 民國初年,堅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孫糜秀銘由山西繁峙徙居內蒙鄂爾多斯杭旌旗,爲杭旌旗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七世。家譜不詳。歷史名人不詳。 新疆糜氏族人 民國初年,堅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孫糜修琳徙居新疆孚遠縣(今吉木薩爾)三台鎮,爲孚遠縣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歷七世。家譜不詳。歷史名人不詳。 四川渠縣糜氏族人 清同治年間,山西代縣糜獻珍於四川萬縣任知縣時遺子糜通靈徙居四川渠縣,爲渠縣糜氏始祖之一。歷世不詳、修譜不詳、歷史名人不詳。 結論 中華糜氏,根在神農,盛稱糜國;曾居汝陽,又徙東海,望族聞達;祖尊糜竺,支由句容,天下一家。糜氏源流簡述之即爲:種植糜子的神農氏之後——糜氏建國爲糜國,代表人物爲國君糜子——糜國滅亡後,族人逃往汝南郡糜亭——汝南郡糜亭的糜氏族人又東徙東海,代表人物爲糜竺——章武末年,以糜竺子孫爲代表的糜氏族人徙居茅州黃圩塘,代表人物爲糜信、糜豹——唐天寶元年,糜族被唐軍剿滅——旅遊在外未遭罹難的糜日新回居黃圩塘——若干年後,糜日新一支後裔徙居蘇北連雲港海州——南宋初年,約十三世孫糜露霖由連雲港海州徙居雩都(今江西省於都)。居住在黃圩塘的糜氏族人經十八世,分爲三房。長房糜天福族人分流方向在貴州、雲南等地,二房糜天祿族人分流方向在湖南、重慶、江蘇等地,三房糜天壽族人分流在山西、浙江等地。 根據各地糜氏家譜與始祖徙居時間、名字等綜合考證,目前,各省(市)糜氏族人的源流情況是:連雲港海州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支出江西雩都糜氏、山東臨沭糜氏;江西雩都糜氏來自連雲港海州,支出江西吉安糜氏、江西萍鄉糜氏、湖南邵陽糜氏、四川渠縣糜氏;貴州畢節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支出雲南糜氏;湖南靖州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支出重慶糜氏;山西繁峙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支出內蒙臨河糜氏、內蒙杭錦旗糜氏、新疆孚遠糜氏、四川渠縣糜氏;江蘇儀徵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江蘇無錫糜氏來自句容黃圩塘;山東曹縣糜氏來源不詳,支出江蘇(豐縣)糜氏。 事實勝於雄辯,過去人們所說的『楚大夫封地糜亭』說、『工尹糜名字』說、『蒙古人炒糜子職業』說,沒有充分事實依據,不攻自破。 糜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偉大的姓氏。據有史記載,從公元前1296年糜氏族人受到鄰國方由的攻擊至今,歷史已有3312年。糜氏家族從始祖糜竺生年161至今,歷時也已有1855年,約70餘世。3300多年來,糜氏族群經歷一次滅國、一次滅族,腥風血雨、千難萬險,一路走來,群居地已發展到大江南北的十幾個省(市),可歌可泣的傑出人物更是數不勝數。特別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糜氏族人人丁興旺,家族興盛,勢頭不減,而且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我爲我今生能成爲一個糜氏子孫而感到自豪! 我爲我能爲糜氏源流做一點糾偏反正的貢獻而驕傲! 二0一六年十一月八日於忻州愚齋
|